《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2.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情。
3. 培养热爱、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树立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2.培养继承传统文化的精神。
难点:1.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2.树立文化自信。
【教学方法】品读、讨论、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齐读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说说当地春节的习俗。(学生自由发言)
二、走进习俗,了解文化。
时间 风俗习惯(速读课文、圈点批注) 文化内涵(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腊八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卖春联、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 美好、热闹
小年 祭灶王、放鞭炮、吃糖 希望、喜庆
除夕 做年菜、穿新衣、贴春联、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祭祖、守岁 隆重、温馨
元旦 男人拜年、女人待客、逛庙会 祥和、美好
元宵节 悬灯结彩、放花合、燃火判;看灯、看焰火、放花炮、吃汤圆 红火、快乐
(注:元宵节是春节里最热闹的,自古就有“闹元宵”一说,课文12—15段进行了详细地描写。通过图片渲染,让学生置身情境;通过对原文朗读、品读,体味文化内涵;通过唐诗朗读品味,感受这一节日的历史悠久和热闹红火。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正月十五夜》唐·苏味道 )
三、赏析语言,品味文化。
(1)跳读,找出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用2两个词语概括出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情感。
第1段:“人们并不会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热情、自傲
第3段:“这些赶年的摊子都教儿童们的心跳得特别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喜爱、愉悦
第5段:“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喜爱
第6段:“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爷的嘴了”——认同
第7段:“动刀剪是不吉利的”“不过它也表现了我们确是爱和平的人”——认同
第8段:“除夕真热闹”——喜爱、认同
第12段:“新年的高潮到了——元宵节”“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这广告可不庸俗”——喜爱、认同
第15段:“这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赞美
生概括后师点拨: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情感——热情、自傲、喜爱、认同、赞美。
(2)通过语言的品味,你能概括出老舍文章语言的特点吗?(京味、朴实)
四、比较探究,理解文化。
(1)“北京的春节”与旧时的春节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体现了什么精神?
(链接古诗两首,帮助学生理解旧时春节的特点)
“年节家家购物仪,迎来送去费心机。脚钱尽处浑闲事,原物多时却再归。”
——《冬至》宋·颜度
“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
——《送灶》唐·罗隐
生探讨后师点拨:
旧时的春节,过年与迷信分不开——托神庇佑、浪费
北京的春节,节省开销,快活过年,没有以前热闹但清醒健康——劳动终岁、快乐过年
对待传统文化——批判地继承
(2)现在的春节与传统的春节相比发生了哪些明显的变化?(自由发言、图片展示)体现了什么精神?
师点拨: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内涵——文化的传承
五、拓展延伸,崇尚文化。
(播放华人过春节的视频片段)
1. 海外华人为什么也过春节?(对祖国的牵挂,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2.外国人和中国人一起过春节,说明了什么?
(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只有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3.我们该怎样对待民族文化?
(批判继承,树立文化自信)
六、课堂小结: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
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批判地继承;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要薪火相传,增进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坚定民族文化的自信!
七、作业:
阅读有关传统节日的作品,联系现实生活,对我国的传统节日风俗做一番探究,写一篇作文。
参考题目:
家乡的 节
传统节日活动中的迷信批判
传统节日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八、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老舍
腊八——热闹、美好
小年——喜庆、希望
民风民俗 除夕——隆重、温馨 认同喜爱
元旦——祥和、美好
元宵——红火、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