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衣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梳理文中清朝到民国时期中国服装的演变。
2.理解张爱玲将服装与时代变迁、文化氛围、社会心理等合而为一的写作思路,以及她关于女装与历史时代变迁关系思考的立场。
3.培养学生关注民俗文化的意识,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张爱玲将服装与时代变迁、文化氛围、社会心理等合而为一的写作思路,以及她关于女装与历史时代变迁关系思考的立场。
2.培养学生关注民俗文化的意识,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怀。
教学方法: 影视热图导入新课 图片与讲解紧密配合
文本分析与思考讨论结合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最近三四十年服饰的发展的图片展示引发学生的探讨,讨论服饰的变化特点,自然而然导入新课《更衣记》。
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严肃的中山装,整齐的大排扣,重复的蓝黑灰到七八时年代的的确良,到八九十年代的喇叭裤,健美裤、牛仔裤,再到21世纪各种颜色各种风格的自由穿衣风格。人们从简单的跟随潮流到引领潮流;从盲目崇拜名牌到个性服装的盛行,无不体现出了时代的更替和进步。
那么,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服饰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更衣记》。
二、梳理信息:
根据文本整理文中服饰的发展变化(包括款式、颜色、花纹、材质等),并探讨每一种服饰产生的社会现实。
(一)女性:
清代服饰特点:(300年的统治下,女性没什么时装可言——女性时装款式单一,没有什么变化)
宽大的衫裤 领圈很低 大袄、中袄、小袄 云肩背心 黑缎宽镶,盘着大云头
出门时在裤子上罩裙子 红的、粉红,寡妇黑色或湖青、雪青
社会现实:世界迂缓、安静、等级制度森严。(满族入侵,剃发易服)
思想禁锢、 社会少有活力——第四段(男人们希望用宽大的衣袍遮住环肥燕瘦,女性特有的美都被掩盖了,女性本身不存在,不过是衣架子);第五段(裙上的细褶是女人的仪态的最严格的试验——举止优雅的轻微摇颤,举止不好的惊风骇浪)
民国的服饰特点:
(1)时装上显出空前的天真、轻快、愉悦。(喇叭管袖子,腰部变紧,领口形状多样化,白丝袜流行)
大部分灵感来自西方,舶来品不分青红皂白地被接受,可见一斑。
社会现实: 西方思想与文化涌入中国,人们全盘接受,崇洋媚外。
(2)短袄的下摆忽而圆,忽而尖,忽而六角形。
社会现实:军阀来来去去,马蹄后飞沙走石,跟着他们自己的官员、政府、法律,跌跌绊绊赶上去的时候,也同样地千变万化。(社会变化快,节奏快,服饰变化也快。)
(3) 1921年
服装特点:穿上长袍(旗装,本来是清朝八旗妇女的特有服饰,代表身份地位) 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风格。
社会现实:女性要解放,要平等,蓄意模仿男子,打破女性只能“三绺梳头,两截穿衣”的社会禁锢。
(4) 1930年
服装特点:时装紧缩,喇叭管袖子收小了,圆筒式的高领
社会现实:政治上,对内对外陆续发生的不幸事件使民族灰了心,青年人的理想总有支持不了的一天。
(5)30、40年代
服装特点:欧美流行着的双排钮扣的军人式的外套正和中国人凄厉的心情一拍即合。然而恪守中庸之道的中国女人在那雄赳赳的大衣底下穿着拂地的丝绒长袍,袍叉开到大腿上,露出同样质地的长裤子,裤腿上闪着银色的花边。
社会现实:表面上不无激烈地唱高调,骨子里还是唯物主义者。(表面上似乎与国际接轨,骨子里恪守中国传统。)
(6)40年代以来:
服装特点:旗袍衣袖的废除,衣领矮了,袍身短了,装饰性的镶滚也免了,纽扣也改了。——减法,将点缀品一概剔去。
社会现实:现在要紧的是人, 真正地体现了东方女性的美。烘云托月忠实地将人体轮廓曲曲勾出。
张曼玉在电影中将旗袍的美与东方女性的美融合地天衣无缝, 接下来,我们来一起欣赏一段《花样年华》中的视频,感受旗袍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受东方女性真正的美。
(二)男性
服装特点:近代史较为平淡,极短的时间内,讲究花哨
西装:谨严、黯淡、颜色单一(灰色、咖啡色)
质地、图案极单调
社会现实:男性对衣着不感兴趣 约定俗成的习惯
看样子,不论是什么时代,男性都秉持着“男人负责挣钱养家,女人负责貌美如花”的原则。
三、合作探究:
可见人们的时装始终是与社会现实息息相关,紧紧相连的,那么,在作者看来,时装的日新月异是否代表着思想的新潮与先进?
(第十段)时装的日新月异并不一定表现活泼的精神与新颖的思想。恰巧相反,它可以代表呆滞;由于其他活动范围内的失败,所有的创造力都流入衣服的区域里去。在政治混乱期间,人们没有能力改良他们的生活情形,他们只能够创造他们贴身的环境——那就是衣服。我们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
四、作者介绍:
走进作者张爱玲:
张爱玲系出名门,祖父张佩伦是李鸿章的女婿,她是李鸿章的曾外孙女。父亲是位熟悉中国古典诗文和外国文学的封建遗少,对她在中文学习上有过严厉的催促;而母亲,是新型的女性,从张爱玲的童年起,便以西洋的艺术、绘画、音乐、文学给以深深的熏陶。东西方文化的底蕴,培养了她早熟的文学才情。
张爱玲很早就表现出强烈的服饰情结,七八岁时经常一个人躲在屋子里试穿母亲的衣服,成年后便经常为自己设计服装,她设计的服装款式新奇,选色特别,她是那个时代衣着最大胆,出门就惊艳四座的女性。
张爱玲的作品主要以上海、南京和香港为故事场景,在荒凉的氛围中铺张男女情感纠葛以及时代的繁华和倾颓。代表作有《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天才梦》《传奇》《怨女》《沉香》等。
她少年时天真地渴望出名, 她说“出名要趁早,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是那么痛快。”成名后却开始躲避热闹的人群,晚年独居美国洛杉矶,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对她来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五、能力提升:(议一议)
高三毕业在即的时候,为了给自己留下集体的美好回忆,高三毕业生会精心选择班服来纪念曾经的美好,如果让你们为毕业选取班服,你准备选择什么款式、材质和颜色?并说说你的原因。
六、作业:(写一写)
1.大家讨论得很热烈,很多人都意犹未尽,但我们的课堂时间有限,课后我们以“我最爱的 (唐装、汉服、民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小短文。
2.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浏览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深入了解中国服饰文化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