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单元 三角形
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内角以及多边形的内角和。
三角形是一种常见的图形,在平面图形中,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个多边形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可以通过动手操作、探究实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和实验探索等活动,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通过分类、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了解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辨认和识别。
3.通过画、量、折、分等操作活动,使学生探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在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边数增加变化中感悟数学研究方法,进一步确定多边形的内角和。
学习重点
1.认识三角形的特征,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并能根据其特征辨认和区别它们。
学习难点
1.正确画出三角形的高。
2.能正确画出三角形的高,能应用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内角和是180°解决实际问题。
课时分配
(1)三角形的特性(1课时)
(2)三角形三边的关系(1课时)
(3)三角形的分类(1课时)
(4)练习课(1课时)
(5)三角形的内角和(1课时)
(6)四边形的内角和(1课时)
教法与学法
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动手实践的素材,设计思考性较强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中获得,形成结论。第1课时 三角形的特性
课题 三角形的特性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教学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完成知识自我建构的过程。本节课通过设计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的活动中去,在活动中获取深刻的体验,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1.从“活动”的视角来诠释教材。通过对教材进行深入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教学中设计了许多操作和探究活动,并根据学生的活动诠释教材,在动手操作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如通过画三角形,让学生感受三角形的意义和特征;通过拉三角形,让学生感受三角形的特性等。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画一画、摆一摆、看一看、找一找、拉一拉、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中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了解三角形的特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以“探究”的方式组织活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为他们创设一个发展的空间。在本节课中我组织了一系列探究活动,力求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如在教学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时,先让学生动手画高、指高,再让学生找出三角形一共有几组底和高。每一个活动我都注意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从而掌握新知。
学习目标 1.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感受并发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及三角形的字母表示法,知道什么是三角形的底和高。2.在观察实验中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3.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和方法。
学习重点 认识三角形,掌握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在观察和实验中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学习难点 能准确画出三角形的高。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木棒钉成的三角形和四边形学具准备:小木棒钉成的三角形和四边形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1.思考并回答问题。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4分钟) 1.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2.引入情境,揭示课题。 2.认真倾听,明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1.动手画一个三角形,试着标出各部分名称。2.下面哪些图形是三角形?答案:(1)是三角形3.填空。(1)由3条线段( )的图形叫做三角形。(2)一个三角形有( )个顶点,( )条边,( )个角,三角形具有( )性。(3)从三角形的( )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 )。答案:(1)围成(2)333稳定(3)顶点高4.画出每个三角形指明的底边上的高。
二、尝试探究,操作感知。(20分钟) 1.组织学生画一个三角形,说说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2.介绍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及表示方法。(学生汇报,教师板书)3.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并掌握三角形的高的画法。(1)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2)指导学生画出三角形的高,并引导学生思考交流三角形一共有几条高。4.动手操作,体验、探究三角形的稳定性。 1.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画一个三角形,明确三角形的概念。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2.汇报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及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3个顶点可以用字母A、B、C表示,那么这个三角形就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3.小组合作学习。(1)明确三角形的底和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2)先在三角形中画高,然后小组交流,得出:三角形一共有3条高。4.小组合作学习。
(1)用3根小棒摆三角形,用4根小棒摆四边形,看看各能摆出几个?(2)课件出示图片,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有什么作用?(3)组织学生动手分别拉一拉三角形框架和四边形框架。(4)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 (1)动手摆,汇报。(2)看图,找出三角形,交流有什么作用。(不易变形)(3)动手操作,体验三角形框架和四边形框架有什么不同。(4)交流总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并列举生活中的例子。
三、巩固练习,应用反馈。(12分钟) 1.判断。(1)三角形有无数条高。( )(2)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3)由3条边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 1.独立完成后汇报。2.独立完成,互相交流,集体订正。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总结。(4分钟)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让学生在“画三角形”
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特性,抽象出概念。这样有利于学生借助直接经验,把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图形联系起来。这里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恰当把握教学要求。三角形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在第一学段学生已初步认识过。此外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的特性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本节课设计了这样几个实践活动:课前制作三角形,课内摆三角形、四边形、拉学具,探究三角形的特性、画三角形,找三角形的特性。尤其在探究三角形的特性中,通过拉三角形,让学生亲身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就在学生的操作活动中轻松突破了。所以,在体验中学习数学是保证教学效果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思路。
教师点评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