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姑苏菜艺》
学 科: 语文 执教教师:
执教班级: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中国民俗文化》是选修教材,《姑苏菜艺》是《中国民俗文化》第二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是作家兼美食家陆文夫先生的文章。本文由苏州菜为观照焦点,抓住苏州菜的特点和烹饪艺术,展示出苏州传统饮食文化独具匠心的某些方面。文本内容不难,高一学生通过阅读应该能够掌握文本结构和内容。但是文本中蕴含的文化及为学之法相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有难度。本班学生有探究精神,且对芜湖本地饮食有大体了解,所以理解其中蕴含的地方色彩及饮食文化应该不难。
教学目标 1、感悟、理解文本文字魅力,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2、加深对民俗文化的理解,学习运用研究乡土风情文化的方法。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 分析语言文字,提升运用能力。 2、 传承理解民俗文化,学习运用研究方法,窥得“做学问”技巧。
教学准备 教材、课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二次修改意见
导入 初读梳理内容。 三、再读品味语言 四、挑读解答疑问 五、拓展读总结方法 六、 布置作业 用西工大留法博士写的火遍朋友圈的论文《手擀面加工过程中的非线性力学及热力学原理》导入。 苏州菜好(总说 引出下文) 2、(1)苏州菜的三大特点 A、特点:精细、新鲜、品种随着节令的变化而改变 B、形成:苏州的天、地、人决定的(整体因素) 精细──苏州人的性格,做事特点 新鲜──鱼米之乡的环境 变化──节令和蔬菜的生产 (2)苏州菜的“精细”(详写) A、精细特点的缘起 精细起于苏州家常菜的制作 精细需要时间、智慧和耐力,苏州人不缺乏 B、精细的风格 华朴相错,但主要以朴为主 C、精细特点的现实命运 整体:受到社会快速发展和工业文明的双重冲击 具体:“精细”没有被彻底消灭,但也只能保留在较小的、传统的范围之内 (3)苏州菜的“新鲜”(略写) 苏州菜的将来(继承和发展) 总结:作者以苏州菜为观照焦点,抓住苏州菜的特点和烹饪艺术,展示出苏州传统饮食文化独具匠心的某些方面。 地方色彩 例:(1)苏州是鱼米之乡,地处水网与湖泊的中间,过去,在自家的水码头上可以捞鱼摸虾,不新鲜的鱼虾是无人问津的。 (2)有一次我陪几位朋友上饭店,服务员对我很客气,问我有什么要求,我说只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希望那菜一只只地下去,一只只地上来。 2、平实质朴又典雅 (典雅:古典文雅。文字具有古典语言的韵味和雅致,读来能够体会到作者较为深厚的学养。引用化用古诗文,采用对偶等整齐的句式,用一些文言词等都可以使语言具有典雅的特点。) 例:(1)炉灶就放在店堂里,当众表演,老吃客可以提出要求,咸淡自便。那菜一只只地下去,一只只地上来当然就不是问题,每个人都可以拿起筷子来:“请,趁热吃。” (2)这位朋友不是因莼鲈之思而归故里,竟然是为了吃青菜而回来的。 (3)吴师傅要我为此点取个名字,我名之曰“春蚕”,苏州是丝绸之乡,蚕蛹、也是可食的。 (4)吃也是一种艺术,艺术有两大类,一种是华,一种是朴;华近乎雕琢,朴近乎自然,华朴相错是为妙品。 练习:为芜湖美食——烤鸭写一段文字,要求有地方色彩、典雅。 教师作品:大概可以说芜湖人中就没有没吃过芜湖烤鸭,特别是红鸭子的。临近吃饭的时间,或者是嘴馋了或者是不想烧菜了或者是家里来客人了,拿上碗碟也可,不拿也行,去街边巷里斩点鸭子是芜湖人的日常。北门大草坪的蓝义兴烤鸭家的生意总是极好的,每次去总要排队。爱吃鸭胸的买前胯,要留腿的买后胯,想要“有人求”的再来个鸭头,尽可随意。红色的外皮焦酥香脆,内里的鸭肉香嫩多汁,再浇上咸甜味的卤子,可以说是“此鸭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尝”。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标题为什么用“姑苏菜艺”而不用“苏州菜艺”? 为什么三大特点只详写“精细”? 什么是“莼鲈之思”? 教师提问 为什么陆文夫先生在苏州菜里能做出关于传统文化的学问? (补充资料:作者介绍。) 专业、爱好、用心能成就学问。 衣食住行皆学问,只要你是有心人。 补充介绍: 衣 张爱玲《更衣记》由衣的变更透视时代侧影 住 邓云乡《老北京的四合院》由居的风格省察审美追求 梳理探究——考察徽派建筑文化 教师介绍论文,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文本。 学生浏览文本,提炼概括文本内容,教师指导总结。 教师解说,学生举例说明。 教师解说强调“典雅”,并引导学生运用。 学生合作完成,展示部分作品。教师展示自己作品。 学生提出疑问并讨论解答。教师补充资料帮助解决疑问。 教师总结鼓励学生。
板书设计: 姑苏菜艺 陆文夫 衣食住行 学问 文化 日常有心 关注小处 安全教育:
课后反思:如果能结合芜湖古城的建筑布置作业可能会融合更多地方文化特色;上课过程中学生的思考可以给予更多鼓励,激发思维,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