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婚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在文中圈点勾画词句,找出表现新嫁娘母女内心复杂的语句,并体会其情感;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多的了解中国民俗文化中的婚嫁民俗,并能够结合当下重新认识中国的婚嫁民俗;
引导学生通过回忆自己参加过的婚宴善于发现并关注生活。
教学重难点
学生学会通过勾画关键词句理解课文;
正确认识中国婚俗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百鸟朝凤》,学生迅速进入婚礼的气氛。
初读文本
本文着重写了哪几件大事?
明确:主要写了两件大事:一是“请辞嫁”,即嫁女儿当晚的酒席;
二是“坐筵”,即娶儿媳妇的喜筵。
本文的叙述视角是什么?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本文是以女性的叙述视角来写的,以女性独有的细腻,更能细致的表现新嫁娘母女内心的复杂心情,同时也能更深切的表达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精读文本
文章那些地方表现了表现了新嫁娘母女内心复杂的心情,请从原文中圈点勾画并分析。
明确:① “做母亲的为女儿做这道菜,一边抹泪,一边嘴里念念有词,说的都是‘早生贵子’、‘五世其昌’等的吉利话……祝福女儿早生贵子。做着做着,一滴滴泪珠儿落在那碟菜里,真是咸咸甜甜。”② “花轿一出大门,立刻把大门关上,要把风水关住,不要让新娘带走。妈妈再疼女儿,风水门仍旧不能不关。这真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③……离开母亲,到一个陌生人家里对一个陌生的妇人喊妈妈。当然是非常伤心,也是非常害怕的……
老师概括:女儿出嫁了,做母亲的一方面欣慰女儿长大成人,另一方面为天天不能见着女儿而伤心,期待着女儿能吉祥幸福,又担心她遇不到好的夫家;而新娘面对未知的将来,心里充满了担忧。
本册书主要讲的是中国的民俗文化,那么何为民俗文化呢?本文中涉及到婚礼上的哪些民俗呢,请同学们圈点勾画并交流。
明确:中国民俗文化:民俗文化的基本内容可归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种。物质文化指衣食住行、生产、交易、财产等可以用实物表示其文化内容的部分;非物质文化指歌谣谚语、神话传说、地方戏剧、民间信仰、岁时年节、社交礼仪、家族结构、亲属称谓、婚丧礼俗等不能用实物表示的文化内容。可见民俗文化囊括了民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惯,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中涉及的婚礼上的民俗:嫁女儿当晚的酒席——“请辞嫁”,丰富的酒菜必定要是母亲做的,花生、红枣、桂圆放在盘边,新娘子吃饭由伴娘相陪,酒席讲究八盘八,上轿时由弟弟妹妹或者侄子扶进轿门……出了门就立刻把大门关上…
“坐筵”新娘闷在轿子中等,新郎才去理发、洗澡、换衣服……孩子们向新娘讨喜果,新娘不能动筷子,还有热闹的拜堂仪式等等
师:由此看来,本文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写婚礼的内容,可是我们有注意到文章的第8段和11段并不是描写有关婚礼的内容,这两段的作用是什么?
文中作者是如何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的?
明确:作者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先写“因为我的妈妈非常节俭,给我穿的是一件不发光的紫红铁机缎旗袍……看去就是一个十足的傻丫头”,后又写到“父亲……给我带回一件白缎绣紫红梅花的长旗袍……但我更怀念母亲用嫁衣改的铁机缎罩袍”。因为”那套行头,正象征我又憨又傻的童年,尤足以纪念节俭简朴的母亲”。以此来表达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讨论交流
请同学四人为一组,回忆一下你所参加的婚礼,交流你所知道的有关于结婚的习俗有哪些?
同学交流,老师指导
丰富拓展
同时教师用课件给学生展示少数民族的婚俗,丰富学生知识。
拉祜族:已婚女子剃光头是拉祜族婚俗一种独特的风俗习惯。传说在很早以前,拉祜族人善於打猎,每次男人出去打猎,妻子也要跟去帮忙。为了防备在打猎中被猴、熊、虎、豹这类动物抓住头发,女子就把头剃得光光。虽然现在拉祜族妇女已不再和男人一起进山打猎,但她们仍觉得剃光头舒适卫生,而且不会妨碍劳动,因此从结婚之日起就把头发剃光,这是他们名族妇女美的标志。宴席:结婚不办,离婚办——结婚不办宴席,只是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为双方祝福,然后大家围着火塘载歌载舞,就算仪式结束了。 但是拉祜族离婚就必须办宴席,要由提出离婚的一方办宴席,而大家却不必送礼。这种带有惩罚意味的习俗,目的在于戒告年青人择偶要认真,一旦结婚,就要终身相随。
阿昌族:“抢亲”是阿昌族男女缔结婚约的一种形式,无论女方愿意与否,只要男方将女子抢回家中,就会拜堂成亲,也不能有人半路拦截。这是阿昌族抢亲的规矩。
白族:掐新娘“打是心疼骂是爱”,这话在大理白族婚俗掐新娘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掐,乃表示亲善祝福之举,掐得越痛,说明这个人对新娘的祝福越深,被掐者无不心存感激。
傈僳族:找新娘 婚礼过程傈僳族举行婚礼的头一天,新郎打扮得整整齐齐,身披彩带,由媒人陪同来到女方家娶亲。到了女方家后,新娘却躲了起来,要让新郎到处去找,可找来找去就是找不着。这时,新娘的一个女伴会来告密,新郎总算找着了新娘。找到新娘后,娶亲者受到女方家的盛情款待。
彝族:换裙礼俗称“换童裙”,意为脱去童年的裙于,换上成年的裙子。举行过“换裙礼”的少女,可以在场上与心上人结交,存在媒人说亲、吃酒定亲、让新娘挨饿、亲朋通宵哭嫁、向迎亲者泼水、抢背新娘、洞房搏斗等有趣的传统婚俗。
微课展示《中国传统婚姻中的三媒六聘》
按照中国传统的礼法,男女成亲需要“三媒六聘”,也叫三书六礼。
“三书”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可以说是古时保障婚姻的有效文字记录。分别是:
★“聘书”——在订婚时交换;
★“礼书”——过大礼时交;
★“迎书”——迎亲时由男方交给女方。
“六礼”是指由求亲、说媒到迎娶、完婚的手续。具体是:
★纳礼:男家请人预备礼物向女家提亲、说媒;男方欲与女方结亲,男家遣媒妁往女家提亲,送礼求婚。得到应允后,再请媒妁正式向女家纳“采择之礼”。初议后,若女方有意,则男方派媒人正式向女家求婚,并携带一定礼物,故称。古纳采礼的礼物只用雁。
★问名:男家行纳采礼后,再托媒人询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及时辰,以便男家卜问,决定成婚与否,吉凶如何。或以为问名是男方遣使者问女方生母的姓氏,以便分辨嫡庶。问名也须携带礼物,一般用雁。★纳吉:如男女双方的八字没有相冲相克,则婚事初步议定;
★纳徵:又称过大礼.类似今天的订婚;即男家把聘书和礼书送到女家。在大婚前一个月至两周,男家会请两位或四位女性亲戚(须是全福之人)约同媒人,带备聘金、礼金及聘礼到女方家中;此时,女家需回礼。
★请期:择吉日完婚。即男家择定合婚的良辰吉日,并征求女家的同意。
★迎亲:婚礼当天.男方带迎亲书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