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授者 鲧禹治水 中国民俗文化选修 第一课 时
知识 与 能力 1.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2.通过诵读,欣赏中国古代神话的艺术魅力,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3.学习故事主人公热爱生活,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的奋斗精神和美好品德。
过程 与 方法 1.师生搜集一些神话和与神话相关的知识,了解神话的起源、发展和意义; 2.晨读时学生自主翻译这三则神话,明白神话的语言特点——简朴、凝练; 3.课堂上学生讲神话故事,要求表述形象,可适当发挥; 4.讨论探究:归纳鲧禹形象的精神价值,探究鲧禹精神的现实意义。
情感态度 价值观 领会神话的精神实质和鲧禹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对神话起源和意义的认识; 对鲧禹精神价值的探究。
教学 过程 一、导入 神话是人类童年生活的反映,具有不朽的魅力和永恒的生动表情。本节课就让我们沿着神话的脚印,来追寻并畅想人类的童年时光吧。请打开《中国民俗文化选修》神话单元《神话两则》之《鲧禹治水》。 自主学习,初步展示 上一节课我们下发了导学案,大家通过预习掌握了《鲧禹治水》的相关知识,晨读时科代表带着大家自主翻译了三则神话,现在我们请同学来给我们讲讲这则神话故事。 要求:力求生动形象,可以适当发挥。 学生讲述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学生讲述完毕及时点评。 鼓励复述方式多样化。 小结预设——学生1很好,绘声绘色,课后学习很认真; 学生2紧张的学习之余还能查阅相关资料,可见对语文学科非常用心,谢谢! 学生3演绎方式独特,还能加入自己的想法。有创意! 语文课是读书课,要重视读。现在请大家再次阅读这则神话,读完和你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看看我们能从神话中读出哪些启示。 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远古时代,人们无法理解很多自然现象,只能用自己的想象进行解释,神话故事也就由此产生。神话中有开天辟地、有人类起源、有英雄、有理想,同时也有灾难,而不论在东方还是西方的神话中,洪水都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灾难。 国外的洪水神话,大多是表现天帝对人类堕落的失望,降洪水惩罚人类的主题,而洪水之后人类的再造,反映了对人性的反省和批判。例如我们熟悉的《旧约圣经·创世纪》中记载的诺亚方舟的故事。而保留在中国汉民族古代文献中的洪水神话,则主要把洪水看作是一种自然灾害。 惨烈的洪水灾害在人类心灵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同学们,我们读了《鲧禹治水》的故事后,你收获了哪些启示呢? 交流—— 学生:艺术源于生活。神话虽然是浪漫主义手法写成的,但是也反映了社会现实。 理由:第二则神话,它着重描写了洪水爆发时的迅猛宏大和人们悲惨无助的景象,“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江淮通流,四海溟涬。民皆上丘陵,赴树木”。虽然有想象的成分,但形象的描写似乎再现了当时情景,也说明神话故事并不是完全虚无缥缈的东西,它还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 文中还描写了禹治水的经过,不像鲧时只能依靠息壤那么简单,而是开始运用疏、堵并用的办法,反映了人类在与自然的斗争中不断进步的历程。 学生:适应自然,改造自然。 理由:洪水滔滔,人类那么渺小,力量那么菲薄,却明知徒劳仍要抗争,何等悲壮!与其被洪水吞噬而亡,不如直面惨痛的人生,正视滔天的洪水,积极努力,想方设法,适应它,改造它,做与洪水抗争的真的猛士。 学生:拯救生民,抗争命运。 理由:鲧禹的精神,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对民众生命的爱护和尊重,是中国文化的一贯精神,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就反映了这种思想。 生存环境的艰苦,激发了先民不屈的奋斗精神,这种奋斗精神本身就意味着对于命运的抗争。 学生:天帝的权力威严,体现了神话的历史化。 理由:反映自然灾害及人类抗争的神话在流传过程中已经被后人加上了许多对统治权力的理解。天帝掌管息壤,他可以因为鲧不告而治水便杀死他;他也可以命令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学生:息壤,这是一种神奇的可以生长不息的土壤,反映了人类对于土壤的依赖和渴望,更反映着“水来土掩”的治水观念。最初的治水,人们更多想到的是去“堵”,堵不住了,才在禹的时代想到了“疏”。 探究——关于鲧、禹的描写,语句不多,但却隐含着其浓郁的人格魅力。请仔细品味其中奥妙。 学生:关于鲧的英雄形象。 这则神话写鲧有三处关键词语,一是“偷息壤”,二是“不待帝命”,三是“复(通腹)生禹”。细细品味,不难发现,他的光辉形象,一来自为拯救苍生而不惜牺牲自己;二来自对天帝之命及自然之灾的蔑视和反抗。这是一个悲天悯人又血性十足的英雄形象。无怪乎屈原在《离骚》中呼告“鲧直以亡身兮,终然殀乎羽之野”。 我们可以想象,在滔天洪水面前,看着人们流离失所、无力抵抗的惨状,鲧是怎样焦急心痛,不待帝命便开始与洪水抗争,并私自“偷”出息壤以堵塞洪水。 师补充:鲧的不屈精神表现得也很动人,被帝派祝融杀死后,他的腹中却生出了禹。在鲧腹生子的细节中,体现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神秘和庄严。有时候,死亡并不是消极的,死亡的同时是新生命的开始,是生命神性的真正显示。这禹不仅是他的儿子,更代表着他不屈的精神,和与洪水抗争到底的决心。这决心让杀死他的“帝”都难以拒绝,终于下令让禹来治理洪水。 学生:大禹的形象。 第三则只有一句话,却描写了禹治水时竭尽其力的感人形象。不仅有他亲历亲为、鞠躬尽瘁的样子,也有导川夷岳、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度。不仅有他作为普通人治水的记录,更有神话中黄龙、玄龟前来相助的奇异景象。黄龙曳尾在前开道,给禹指明了疏导洪水的方向;玄龟负青泥在后,该堵的地方就堵上,更是形象化地描述了治水者疏堵并用的方法。 师补充:《 孟子·滕文公上》载,“ 禹疏九河……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舍小家而顾大家的责任心与献身精神。 《史记·李斯列传》载:禹凿龙门,通大夏,疏九河,曲九防,决渟水,致之海,而股无胈,胫无毛,手足胼胝,遂以死于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发散思维,拓展延伸 1. 鲧、禹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他们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新时代新征程,当代的我们要如何弘扬他们的英雄精神呢? 有的同学说“向先锋模范、时代楷模学习”,有的同学可能望而却步,觉得他们光芒太耀眼,我们不能望其项背。其实,2018年的这个五月,人民日报新媒体已经给了我们答案。来看一段微视频。 (播放微视频《崇尚英雄,精忠报国》) 在习主席看来,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伟大力量。 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每一个爱国家爱民族、以天下为己任的普通平凡的中国人都是当代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我们一起看一个微视频。 看完了这个微视频,我想说,古往今来,英雄的血脉延绵不断,英雄的精神代代相传。英雄,就是普通人拥有一颗伟大的心!誓死捍卫的真理就是为国为民,生死不变! 2.原创诗朗诵——之前我们班的同学也对鲧禹的精神进行了探究,听说还原创了一首诗,现在,有请我们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淞洋班长带领我们的朗诵团队闪亮登场: ······ 学生点评 教师点评:太精彩了!听来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也让我对神话故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希望再接再厉! 小结——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神话,是远古历史的回音,它真实记录了中华民族在它童年时代的瑰丽的幻想、顽强的抗争以及步履蹒跚的足印。同样,它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及其特征。学习中国古代神话,发掘中华民族精神,探索古代神话对当代青年三观形成的指导意义,这是我们学习的最高境界。 搜集整理,比较阅读 作业——搜集希腊神话,整理“普罗米修斯”的故事,尝试着比较他和鲧的异同。 相同之处:第一,他们同样的爱护民众,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也要拯救人类;第二,他们对于世界最高统治者的残暴都具有一种勇敢的反抗精神,;第三,他们都受到最高统治者的惩罚,但却被人民爱戴和感激。 但更多的是不同之处。 首先,他们偷的东西有本质的区别。鲧偷了天帝的息壤是用来治水的,天帝在得知之后可以收回息壤,杀死鲧;而普罗米修斯偷的是火,宙斯得知之后也毫无办法,火的运用一旦被人类获得就没有办法再收回。 这就注定了两个人物不太一样的结局,即第二个不同之处。鲧死后尸体三年不腐,被人用吴刀剖开尸体后生出了禹,而后化为黄龙,飞入羽渊,他的遗志通过儿子得以实现。而宙斯就算杀死普罗米修斯也无济于事,只能让他饱尝折磨,直至一位名叫赫剌克勒斯的英雄将他解救出来。 小结—— 鲧和普罗米修斯都是悲剧英雄,都是为人类文明与自由而斗争的勇士,都是人类的守护者。在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上,需要这样的形象鼓舞士气,催人奋进。 六、穿针引线,思维导图(板书) 鲧 禹 ①神话启示------ 治 ②鲧禹形象------ 为国为民,生死不变! ③现实意义----- 学生活动
神话复述—— 学生1 学生2 学生3 再读神话 ——交流阅读成果 学生分享阅读成果,激发思维火花。 ④探究鲧、禹的人格魅力 鲧:悲天悯人、 血性十足、 宁死不屈、 有责任有担当。 禹:尽职尽责、 鞠躬尽瘁、 运筹帷幄、 指挥若定。 观看微视频,体会英雄精神。 揣摩神话主旨,原创诗朗诵。 ⑤复述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探究二者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