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灯结彩话灯彩
《过节和观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过节和观灯》是人教版高二选修《中国民俗文化》的第二篇文章。原文共三个部分,教材节选了“端午给我的特别印象”和“灯节的灯”两个部分,这两部分都以对湘西民俗文化的真切体验为纽带,相互照应,紧扣题目《过节和观灯》,探源溯流,纵横开阖,再现两种节日风俗——赛船和观灯,是一篇触摸中华民俗文化生命的美文。
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内容,梳理文章思路。
2、了解传统观灯风俗及寓意。
3、领会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
教学方法:自主预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师讲解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工具:多媒体
一、导语设计
以黄梅戏《夫妻观灯》视频导入
张灯结彩闹元宵,一曲黄梅戏把我们带入五彩缤纷的灯彩世界里,今天让我们跟随沈从文去赴一场从古至今的灯彩盛宴。
二、文本解读
1、快速浏览文章,灯节的灯写了什么,可以分为几层?
明确:一、(1-5)观灯历史
二、(6-7)家乡灯市
2、为什么介绍家乡的龙灯焰火要先介绍观灯的历史?
明确:点面结合。面是指作者观照民俗文化的大视野,点是指湘西小县城里的龙灯焰火,点面之间相互照应,不仅丰富了读者对中华民俗文化的理性认识,而且能强化读者对湘西元宵民俗的直观把握,帮助读者建立起对中华民俗文化的深厚感情。
历史和现实相互照应。 作者善于从历史的文献里还原出民俗文化复杂的来龙去脉以及它悠久绵远的生命,同时,立足于当下的现实,从新的时代里提炼出民俗文化新的生命和新的文化精神。两者相得益彰,既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的复杂情感,也为今天的读者拓宽了认识民俗文化的视野和途径。
3、作者为什么介绍了长大后读宋词的感受?
明确:在有了儿时观灯的生活体验之后,作者才会对描写观灯的文学作品倍感亲切和熟悉,作者借此表明家乡的灯节给自己留下的印象之深和对灯会的喜爱。
三、拓展延伸
灯彩历史
1、文中介绍了哪些灯彩
欣赏灯彩图片
2、灯彩朝代沿革
(二)元宵节的由来
(三)灯彩种类
(四)灯彩文化
1、小组展示搜集的关于灯的成语、歇后语、跟灯有关的寓意和引申语。
2、观灯猜灯谜
3、观灯诗词
4、观灯戏剧
总结:
文化: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 艺术、教育、科学。
民俗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指衣食住行、生产、交易、财产等可以用实物表示其文化内容的部分;非物质文化指歌谣谚语、神话传说、民间信仰、岁时年节、社交礼仪、亲属称谓、家族结构、婚丧礼俗等不能用实物表示的文化内容。
灯彩是传统非物质民俗文化。
(五)灯彩传承
北京灯彩传承人——李邦华
秦淮灯彩传承人——顾业亮
上海立体动物灯传承人——何伟福
四、课堂小结
万人空巷观灯彩,火树银花显辉煌。 流光溢彩逢盛世,中华文化扬美名。
五、布置作业
自己手工做一个灯笼,在上面题诗作画,寄托心语。
六、板书设计
宫灯——乐君
工灯——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