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民俗文化第一单元 《虎丘记(袁宏道)》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民俗文化第一单元 《虎丘记(袁宏道)》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9 18:07: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虎丘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理解文意,感知文章在选材上的“不拘格套”;
通过文本细读和对比阅读,鉴赏品味体会作品场景描写之妙;
感受江南中秋风俗人情,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
通过文本细读和对比阅读,鉴赏品味体会作品场景描写之妙
教学难点
通过文本细读和对比阅读,鉴赏品味体会作品场景描写之妙;
教学准备
PPT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本学期主要学习古代散文,引出袁宏道名篇——《虎丘记》。
二、介绍作家作品及虎丘概况
1、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现湖北公安)人。曾任吴县(现在江苏苏州)知县,不久解官去,游览江南名胜,后又授顺天府教授,补礼部仪制司主事,两年后又辞去。与其兄宗道、弟宏道,都以文学见长,时号“三袁”因为他们的籍贯为湖北公安,故世称“公安派”,其中以袁宏道的成就最高。
2、公安派: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三袁”,主张文学作品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公安派在解放文体上颇有功绩,自成一家,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消极避世,多描写身边琐事或自然景物,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因而创作题材狭窄。因而,评论公安派文学主张的理论意义超过他们的创作实践,是公允的。
3虎丘,山名,又名海涌山,在苏州西北七里。相传春秋时吴王阖闾曾埋葬于此地,三日后有虎踞其上,因而得名。此地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称。
整体感知
从课件中展示的“虎丘概况”来看,虎丘值得大书特书的景观很多,结合预习,说说《虎丘记》同传统山水游记散文对比。在选材上有难些“不拘格套”的地方?
明确:1、取景重点不在景物,而在游人,在“我”游虎丘的感受;
2、不是对某一次游览情景的再现,而是综合了多次游览的观感,集中描写了印象最深的场景。
场景细品
作者印象最深的、着墨最多的场景有两个:游人纵游虎丘和中秋月下竞歌
接下来用文本细读法和比较阅读法加以鉴赏品味。
细品“游人纵游虎丘”
自由诵读第一自然段,感受“游人纵游虎丘”之场面。
找出场面描写中感受最强烈的句子,加以赏析。
试着从摄影师镜头运用的角度,再次赏析游人纵游虎丘场面之盛。
明确:长镜头——摇镜头——远镜头
长镜头(概况):(“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
摇镜头:(“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和“全景”(“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三个角度来写。
从语言运用角度体会作者场景描写之妙。
修辞手法:比喻、夸张
句式:整散结合 长短结合
多角度写景:声、色、动、静
用细品《虎丘记》的方法细品《虎丘中秋夜》对应内容,感受两者之间的异同。
①比较“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与“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妓戏婆、民间少妇好女、崽子娈童及游冶恶少、清客帮闲、傒僮走空之辈,无不鳞集”。
②比较“从千人石上至山门”与“自生公台、千人石、鹅涧、剑池、申文定祠下,至试剑石、一二山门”。
细品“中秋月下竞歌”
诵读《虎丘记》“中秋月下竞歌”片段,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的,主要突出什么内容。
明确:以时间为序,突出随着时间推移,乐器、歌者人数、歌者声音、听者感受以及景象的变化。
细品几个句子:“声若聚蚊”“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2、用同样的方法阅读《虎丘中秋夜》对应内容,找到二者描写的异同,并加以比较品味。
情感深探
通过一二段的品读,能探知到作者哪些情感?
第三段对虎丘自然景观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如何看待文章中“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以及“今余幸得解官称吴客矣。”两句中蕴含的感情?
明确:对民俗风情的喜爱之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之情;对官禄的鄙夷之情;与民同乐之情。
写作借鉴
根据学习本课之所得,试着从选材、技法等方面加以借鉴,写一则游记散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