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教案——寻找长海县根文化(1课时)
学情分析和教材分析:
中国是否是一个有信仰的国家,这是一个饱受争议的话题。虽然中华民族没有像其他民族一样有自己统一的宗教信仰,但是在中国民间,依旧存在着很多余信仰有关的传说。现代学生生活在城市之中,很少有机会接触这种较为原始的民间信仰活动,所以加强学生对民间文化的了解是十分必要的。
《妈祖》这篇散文描述了故乡拜祭妈祖的盛况,介绍了有关妈祖庙的兴建与整修状况,抒发了作者对妈祖的崇敬、热爱之情。全文语言朴实、简洁,感情真挚,于平实的记述中蕴蓄着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内涵,同时也洋溢着作者个人的情感体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妈祖的传说。
(2)了解妈祖文化的内涵和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民间传说和信仰的学习能够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并引发他们对海岛文化寻根的思考。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民族、家乡传统文化的情怀,通过这一活动,真正了解、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妈祖文化的内涵和历史地位,进行妈祖文化传承、传播优良品质的文化活动。
难点:引发学生对于长海海岛传统文化的思考,揭示一些决定海岛人生存,发展的迷。
四、教学方法:
自读法、点拨法
五、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设备、课件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1、投影显示妈祖的图片,然学生谈谈他们所听到的关于妈祖的传说。(学生自由回答)
2、教师针对学生讲到的妈祖的传说进行适当的补充:
妈祖简介
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妈,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祇。古代在海上航行经常受到风浪的袭击而船沉人亡,船员的安全成航海者的主要问题,他们把希望寄托于神灵的保佑。在船舶启航前要先祭天妃,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在船舶上还立天妃神位供奉。
妈祖的历史地位
在宋,元,明,清受到的国家祀典就达36次,其最长封号“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导流衍庆靖洋锡祉恩周德溥卫漕保泰振武绥疆天后之神”,后来同治十一年(1872年),要再加封时,“经礼部核议,以为封号字号过多,转不足以昭郑重,只加上‘嘉佑’二字。”
妈祖阁:澳门最古老建筑之一。
台湾的妈祖信仰十分普遍,台胞三分之一以上信仰妈祖,台湾全岛共有大小妈祖庙510座,其中台南一地即有116座。它们的名字很多,有的叫天妃宫、天后宫、妈祖庙;有的叫天后寺、天后祠、圣母坛;也有的叫文元堂、朝天宫、双慈亭、安澜厅、中兴公厝、纷阳殿、提标馆等。福建、台湾、广东及东南亚的林氏宗亲都称妈祖为:“姑婆”、“姑婆祖”、“天后圣姑”、“天上圣母姑婆”等。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有妈祖信众2亿多人,仅在台湾就有信众1700多万。
妈祖的历史传说
妈祖生平有许多传说,据《天后志》记载的有十五则,据《天妃显圣录》记载的有十六则,如:
A:莱屿长青: 湄洲岛旁边有一个小屿,传说有一天,妈祖到小岛上游玩时将菜子撒在地上,不久菜子奇迹般成长,花开满地。随后,每年无需耕种,自然生长。当地人视仙花采之。以后,人们就把这个地方称为“菜子屿”。
B:祷雨济民: 相传妈祖二十一岁的时候,莆田地方出现大旱,全县百姓都说非妈祖不能救此灾害。于是,县尹亲往向妈祖求救,妈祖祈雨,并说壬子日申刻就会下大雨。到了那天,上午晴空无云,丝毫没有要下雨的征兆,申刻一到,突然乌云滚滚,大雨滂沱而下,久旱遇甘雨,大地恢复往日生机。
C:挂席泛槎: 相传妈祖在世时,有一天,海上起风浪,妈祖要渡海,岸边船只是有,但是船上没有船桨,也没有船篷,加上风急浪大,船手不敢开船,妈祖对船手说:你只管起船。随即叫人将草席挂在桅杆上用作船帆。船开上海面,乘风破浪,飞驰而去。
D:化草救商: 相传妈祖在世时,湄洲屿西边有个出入湄洲的要冲叫门夹(就是今天的文甲),有一次,一艘商船在附近海上遭到巨风袭击触礁,海水涌进船舱,即将沉没,村民见狂巨浪,不敢前去营救。在这紧急时刻,妈祖信手在脚下找了几根小草,扔进大海,小草变成一排大杉划到并附在即将沉没的商船上,商舟免遭沉没,船中人免难。
E:降伏二神: 相传在妈祖二十三岁时,湄洲西北方向有二神,一为顺风耳,一为千里眼。二神经常出没贻害百姓。百姓祈求妈祖惩治二神。为了降服二神,妈祖与村女们一起上山劳动,这样,一直过十多天,二神终于出现了,当二神将近时,妈祖大声呵斥,二神见妈祖神威,化作一道火光而去,妈祖拂动手中丝帕,顿时狂风大作,那二神弄不清所以,持斧疾视,妈祖用激将法激二神丢下铁斧,丢下铁斧之后二神再也收不起铁斧,于是认输谢罪而去。两年后,二神海上再次作祟,十分厉害,妈祖用神咒呼风飞石使二神无处躲避,二神服输,愿为妈祖效力,于是妈祖收二神为将。
(二)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概括每一段的大意。
第一段:描述故乡祭奠妈祖的盛况,重点描写其中的民俗文化活动。然后,述及妈祖在世界的影响。
第二段:介绍晚年出游时所拜谒的妈祖庙,重点写湄洲岛上的妈祖祖庙的历代重修、扩建的情况。
第三段:写回程时游历贤良港。
第四段:紧承上文文脉,天后祖祠的主持人的一番口述和提问,引发了作者对贤良古港的遥想和感想。
第五段:对妈祖进行评价和赞美。
(三)细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学生思考讨论进行回答)
作者怀有无限的敬意,但是作者所用的文笔却是朴素的,毫不张扬,亦不夸张,那么作者的感情是如何表现的呢?
郭风的散文,好似一切源自天然,源自莆田的妈祖文化妈祖故乡,怀着深厚的感情。方言的入文,自然,有特色。视自己为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笔端饱孕对妈祖的感情与尊重,将艺术加工的痕迹降至最低,仿佛如实白描。这妈祖散文虽则是一种文学,但它实际包含了中华传统美德和劳动人民的朴实思想。这种情感发自于作者的内心,对于家乡的热爱,发自对真善美的真心向往。
文章的主要篇幅写的是妈祖庙及相关遗址,但作者的感情总是指向妈祖,文章标题就是“妈祖”,这二者是如何统一的?
通过大篇幅写妈祖庙及其相关遗址让读者获得妈祖散文的真实感,更能看出作者朝拜妈祖的敬意。妈祖庙及其相关遗址是妈祖文化非常重要的符号,它附带许多的内涵和涵义。而经过一些年的文化沉淀,妈祖庙及其相关遗址代表着妈祖文化传承,文化意义,代表着妈祖的化身,文化寻根的圣地。
(四)延伸拓展,小组合作探究(检查假期小组调查报告)
妈祖其人真实存在,我们所在长海县也有很多关于妈祖的神话传说,妈祖海文化是否可以作为我们长海县的根文化,为什么?
可以作为根文化,1妈祖(马祖)热爱人民、扶危济困、情操高尚,体现了长海文化的传统美德。
2、妈祖文化联系、滋养、影响着海岛和陆地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和精神纽带
丰富了道德教育内容。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海岛人民的良好道德品行。
增强长海人民自信心和凝聚力。
大连的妈祖1600年的妈祖文化和近千年的长海县马祖文化的结合孕育了近千年的长海特色妈祖文化最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是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放海灯祭拜妈祖,至少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
作业布置
这篇课文及对民间传说和民间信仰中的“神”的祭拜,长海县也有祭拜类似妈祖的信仰与祭拜。广鹿岛有专门的马祖庙,但庙中不仅有马祖还有妈祖,为什么出现马祖庙中祭拜妈祖的情况,表达了长海人民怎样的情感与愿望。请同学们课后做一次调查。
九、资料补充
妈祖相关资料:
妈祖是中国民间影响最大的女神之一,福建、广东、台湾等地尤为信奉。 妈祖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姓林名默,于距今一千余年前的北宋建隆元年(960)诞生在福建莆田湄洲湾口的湄州屿,卒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终生未嫁。她的远祖曾做过唐朝的州刺史,父亲林愿为莆田都巡检。
记载妈祖生平的大量文献资料中,传说神化成分很多,如她初生时,一个月没有啼哭;刚刚一周岁,见到诸神像,即摇动小手作叩拜状;五岁能诵《观音经》,十一岁能跳悦神舞蹈,再大一点儿,“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
林默从小生在海边,水性极好,“长能乘席渡海,常乘云游于岛屿”,救助遇海难的商旅渔民,所以人们称她为神女或者龙女。她在不到二十七岁时,因海上救险,被台风卷去,人们不愿承认她遇难,而是认为她功德圆满升天为仙了,莆田一带的人们为了纪念她,建立了祀庙,俗称“海神庙”。
林默死后更被传为海上保护神,几种书上都记载了同一则故事: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给事中路允迪奉旨出使高丽,他率领八艘大船航行在渤海之上,突遇大风暴,七艘大船不幸沉没。正当路允迪惊恐万分之际,一位神女忽然降临在船樯上,此后风浪再大船也没被倾覆。靠着神女的佑护,路允迪平安到达高丽。徽宗听说此事,亲赐林默祠匾一块,上书“顺济”二字。这是妈祖第一次得到朝廷褒封。自宣和以后,光两宋就先后敕封林默达九次,封号也从南宋光宗绍熙的“夫人”进爵为“妃”,元世祖时又进爵为“天妃”,清康熙时再进爵为“天后”。七百年来,帝王们对她的册封多达四十余次,妈祖的封号已经累积到五六十字,如“辅国护圣”“护国庇民”“宏仁善济”等。不仅民间祭祀妈祖,朝廷也派大臣礼祭,并载入国家祀典,各地纷纷兴建天后宫,沿海、沿江、沿河码头无不奉祀。
明代陈侃在《使琉球录》记道,他出使的船长15丈,“舟后作黄屋二层,上安诏敕,尊君命也;中供天妃,顺民心也”,把妈祖放在与圣旨同等重要的位置。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为国人所熟知,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每次出发以前,郑和等人都要祭祀妈祖,场面相当隆重。船中也供奉妈祖,遇海难、强盗时,必求妈祖保佑。返国后还要祭祀天妃,并建了天妃庙。
明清时期由厦门通贩外国的商船上,人员编制中有专职香工一名,“朝夕焚香楮(纸)祀神”。一般中等船上也设有“正副值库二人,主大帆插花、天妃大神旗”,“香公一人,主天妃、诸水神座前油灯”,可见当时船员们对供奉妈祖的重视程度。 澳门有句俗话:“先有妈阁,后有澳门。”妈阁即妈祖庙。澳门妈祖庙始建于明成化年间,距今已有五百余年,当时澳门还是一个荒凉的海湾,船民在此休息、祭神。现在澳门的英文名(Macao)就是“妈阁”的音译。
香港最初也是船民停泊祭神之处,传说很久以前从海上飘来一只红香炉,泊在天后庙前,百姓认为天后显灵,于是这里被称做“红香炉港”,简称“红港”或“香港。且不论历史上有无真事,澳门、香港与大陆沿海地区一样,有着漫长的妈祖信仰历史是毋庸置疑的。哪怕后来澳门、香港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也不能断裂信仰妈祖的传统。
台湾是妈祖庙最密集的地区,全省有妈祖庙、天妃宫五六百座。北港镇的朝天宫宏伟壮观,香火极盛,是全台妈祖庙的“总庙”,每年前来烧香的有百万人以上。“妈祖”是闽方言,意思相当于北方的“奶奶”。按台湾人说法,行于海上,风浪危急,如果呼天妃、天后的话,神会冠袍齐毕后赶来;高呼妈祖的话,则神披发赶来,这样能争取时间。说法的背后表达的是民众对妈祖一词的亲切。 在海外华人聚居地,都会有不同风格的天后宫,日本目前有一百余座妈祖庙,此外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越南、柬埔寨和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也有妈祖的香火。她甚至还远渡重洋,落户加拿大、墨西哥、美国、巴西,欧洲的挪威、丹麦、法国也有她的身影。 现在,就让我们从福建汀州妈祖圣诞会来看看妈祖信仰的盛况。妈祖圣诞时间为三月二十三日,天后宫内,自三月二十一至三月二十三安排三天作为圣诞庆典活动时间。从三月二十一开始,汀州城的老百姓就纷纷到天后宫为天上圣母娘娘祝寿了。祝寿者一般都送来“寿桃”和“寿面”,以及鱼、肉、鸡三牲和灯油。“寿桃”即包子,用圆盘堆成尖塔式高高的一盘;“寿面”是用生面堆成高高的尖塔状。寿桃和寿面都为半公斤重。还有人抬来满满一饭甑的饭,大约要二十斤大米。人们祭祀非常踊跃,往往供桌上的东西刚刚收下来,立刻又被后面的祭祀者摆得满满的,如此反复。
人们还要在妈祖诞日前一天为她“暖寿”,完全是移植民间百姓的暖寿习俗,即由寿者的友、至亲在生日的前一天自发为寿翁举行的庆寿活动。来祭祀者都可以在天后宫参加寿宴。从三月二十一至三月二十三日,天后宫的前厅、中厅、两厢、天井中,摆开二十几张大圆桌,每桌坐十二人,可同时容纳两百余人吃饭。由早上开始,天后宫膳房内就忙碌起来,煮寿面、煎豆腐、做豆腐丸,素鸡、素肉、素鱼等各种素菜,不断地下锅、装盆,端上圆桌。来祭祀的百姓,祭祀完后就找个空位坐下来吃。一直到晚上,不停地煮,不停地吃,走了又来,来了又走,称为“流水席”。
在为期三天的祭祀活动中,天后宫的戏台上即演三天大戏,主要剧目有:《白蛇传》《空城计》《三气周瑜》《打渔杀家》等。另外在唱戏的同时,天后宫内请有本地的“说书班”。说书班大概有十来个人,喇叭、管弦、锣鼓等各种乐器都有,边演奏边唱故事。表演也分生旦角色,只是演员从头至尾坐着演奏说唱,不走动表演,所以称“说书”。主要剧目有《麻姑献寿》《天官赐福》《陈姑赶船》等。此外,还有鼓手班演奏。“鼓手班”即民乐演奏队,在当地十分盛行,遍布每个乡村。当时那种锣鼓喧天、欢歌笑语的热闹景象可想而知了。而看戏的人踮脚鼓掌,熙熙攘攘,间有小孩在人群中穿梭嬉戏,则又是一番景象。
十、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