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民俗文化第二单元《更衣记(张爱玲)》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民俗文化第二单元《更衣记(张爱玲)》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9 18:57: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课题:更衣记
作者:张爱玲
张爱玲,中国现代
作品有小说
散文
作家
《倾城之恋》《金锁记》
《更衣记》
《到底是上海人》
检查预习
1-2段 ——由晒衣服引起对
服装的回忆
3-5段 ——清代服装的特点
6-15段 ——民国服装的特点
16-19段 ——男装特点
更衣记
检查预习
女装
文本探究
时代 服装特点 社会状况与文化氛围

文本探究
时代 服装特点 社会状况与文化氛围
清 没什么时装可言,宽大的衫裤,四平八稳的气象 世界迂缓、安静、齐整、
规律化更为彻底 等级制度森严,思想禁锢
形象感知
满清服饰
李鸿章的夫人和女儿
形象感知
文本探究
时代 服装特点 社会状况与文化氛围


时代 服装特点 社会状况与文化氛围

国 时装上显出空前的天真、轻松、愉悦大部分的灵感得自西方。舶来品不分皂白的被接受 各全面接受西方涌入的思想文化
方面都有浮面的清明气象
1921年起一致用旗袍 追求男女平权
紧缩、喇叭管袖子收小,元宝领 对内外发生的不幸事件灰心
衣袖废除,袍身短了,剩一件紧身背心 突出个人
文本探究
形象感知
清末到民国初
元宝领
形象感知
形象感知
军人式的雄赳赳的大衣底下穿着拂地的丝绒长袍
形象感知
废除衣袖
女子服装的改变始终与时政变化相连,反映女性从衣饰到身体,从身体到生存和自由,始终处于男权目光的审视下,处于被鉴赏与被监管地位。
因为时政变化始终是在男性作用下的结果,男性话语在其中占主导地位。
文本探究
张爱玲力图从不同时期服饰的特点写出当时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心理。服装是小,但体现出的是时代的大转变。
文本探究
作为满族文化发源地的抚顺人,你对我们的家乡的旗袍文化了解多少?
拓展探究
旗袍的起源
富有传奇色彩的传说:
清朝入关,满人一统天下,旗人的服饰传入中原。一个叫黑妞的满族渔女,皮肤虽黑但很有光泽,人长得很俊俏,身材又好,被誉为“黑里俏”。她为了方便打鱼,就把原本的大套“一统江山”裙,剪裁成窄小的扣裙便装。后来,这个黑妞被选入皇宫,封为“黑娘娘”。旗袍就是由此流传开来的。
拓展探究
旗袍的起源
旗袍,泛指旗人(无论男女)所穿的长袍,满语称“衣介”,意为长袍。晚清时,随着洋务运动的到来,洋装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影响了社会服饰观念的变更,也使旗袍逐步演化为融贯中西的新式款型。
拓展探究
拓展探究
宋美龄
旗袍文化
国服——形象的代表
张爱玲曾经说过:“衣服是一种暗语,是随身带着的一种袖珍戏剧。”
5000年的文明史孕育了独特的中国文化,其中也包含了底蕴深厚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中国传统服装与西文服装结构体系相互交融,使得服装舞台上的东方情结闪烁不灭。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