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安
塞
腰
鼓
中
国
皮
影
戏
知识目标:读懂课文,理解文句,积累文言词句;学习本文写景的艺术和与构思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品味文言文精巧语言的能力,学习鉴赏优秀古代散文。
情感目标:正确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对祖国山水雄奇壮丽之美的感受力。
教学目标
自主学习
1、什么时间游览虎丘看到的景色最好?
2、如果不是中秋节,这里的游人规模怎样?
3、那些词语能体现出中秋游览的盛况来?
明确:中秋时节。
明确:无日无之;游人往来,纷错如织;
明确:“尤”字突出中秋最棒。
倾城阖户、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
探 究 案
1、文章重点写了哪个场景?怎样逐层展开加以细致描绘的?
2、第四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试加以分析。
3、你是怎样理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的?
4、试从“人”与“景”的角度分析,这篇文章与古典的游记作品如《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相比,侧重点有何不同?
1、文章重点写了哪个场景?有人说,这个场景写得极其富有层次感,请就时间和情感两方面加以分析。
明确:斗歌;
时间上:用“布席之初 、未 几 、已 而 、比至夜深 ”等表示时间的短语,带出一幅幅画面,使斗歌的过程鲜明而自然,富有层次感。
情感上:由热烈到凄凉
2、第四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试加以分析。
明确:剑泉、千顷云、文昌阁、平远堂。
语言特点:
1、比喻--飞岩如削 ;
拟人--峦壑竞秀,最可觞客 ;
2、简洁质朴
剑泉------“深”;
千顷云-------“高”、“秀”;
文昌阁-------“佳”;
平远堂-------“旷”。
3、你是怎样理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的?
明确:表现了对封建官吏的批判,表现了老百姓对他们的憎厌和鄙视;并且也表达了作者去官听曲的愿望,反映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以“横”“俗”与封建官吏差役,十分贴切。但恐怕作者这里侧重的并不是批判“乌纱”“皂隶”,而只是遗憾自己由于戴着乌纱帽而失去了听美妙清歌的机会,从而含蓄地表达了自己追求自然任性、不愿为官的心情。(简答之:封建官吏差役既“横”又“俗”,作者追求的是自然任性,与民同乐。)
4、试从“人”与“景”的角度分析,这篇文章与古典的游记作品如《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相比,侧重点有何不同?
古典游记作品:侧重于写山水之景,作者更多的是从自然山水本身获取诗情,有更多的古典色彩。
本文:侧重于写市民阶层的郊游生活,从市民参加的游览热潮中 ,觅得新鲜的审美感受,有浓厚的世俗情味。
训练案答案:
1、D,吏—做官,名词动用;
2、C,
试题分析:A.第一个“其”,代词,意为“这”;第二个“其”,人称代词,意为“他”;B.两个“以”均为介词,第一个“以”意为“用”,第二个“以”意为“把”;C.“而”均为修饰,意为“地”;D. 第一个“则”连词,意为“于是”,第二个“则”,连词,表转折,意为“却”;
3、C,无“紧张”。
4、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一、(1、2)中秋之夜游人如织的盛况
二、(3)中秋斗歌场面
三、(4)虎丘自然景物
四、(5)任县令时最后一次游虎丘的感受
人
景
情
市井情调
民俗意味
独抒性灵
不拘格套
鄙夷官场
与民同乐
(详)
(略)
阅读《满井游记》与《西湖杂记》,继续
体会袁宏道作品的
特点,写一篇400字
左右的赏析文字。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