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课题:山那面人家
版本:人教版选修《中国民俗文化》
学习目标
品读文本,认识一个时代。
01
02
感悟文本,理解一种婚俗。
走出文本,培养一种责任。
03
重点
难点
筛选梳理,小说中展现了湖南农村哪些婚礼习俗?
婚礼习俗:“哭嫁”、“送亲”
“闹房”、“听壁脚”
品读梳理
1、小说描写了充满新生活情趣但也留有旧风俗痕迹的婚礼,歌颂了新时代。文中哪些地方有当时时代的烙印
时代特点 ----新风尚
家居摆设
经济生活
婚礼仪式
旧床,旧帐子,旧帐荫子,只有两只枕头是新的
堂屋上首放着扳桶、箩筐和晒簟
墙上挂五星红旗,贴毛主席肖像
五块钱现款,连茶饭,带红纸红烛,带一切花销
向国旗和毛主席像行了礼,念县长的证书
用劳动手册作嫁妆
品读梳理
湖南方言
地方民谣
民俗民风
品读梳理
2、小说中哪些方面弥漫着的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明丽的地方色彩。
“哭嫁”、“送亲”、“婚礼”、“闹房”、“听壁脚”
婚礼习俗:
居室文化:
木格窗子,贴大囍字,贴窗花,有鲤鱼、兰草, 两只美丽的花瓶,花瓶旁边是两只壮猪。
周立波 (1908—1979),原名周绍仪,湖南益阳人
评价:描写农村生活的圣手;与赵树理并称为“南周北赵”
主要作品:《暴风骤雨》《铁水奔流》《山乡巨变》《山那面人家》、《禾场上》
作家作品
品味探究
3、小说刻画了哪些人物?给你印象最深的是谁?找出相关人物描写,把握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人物形象---新面貌
新娘卜翠莲
可爱大方 淳朴能干
新郎邹麦秋
憨直可爱 热爱集体
乡 长
诙谐幽默 平易近人
品味探究
人物群象---新气象
朴实善良、轻松自在、调皮娇憨、率真活泼-----
品味探究
全文始终洋溢着欢快愉悦的氛围
表现了对新社会、新时代的赞美
小说在姑娘们中的笑声开始,又在姑娘们的笑声中结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婚礼中有没有让人不愉快的场景?有没有出现让大家都很不喜欢的人呢?
兽医:
喜欢咬文嚼字,旧意识残留的人物代表
作者为什么要写到兽医?
与新娘新郎的人物形象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旧制度的批评和对新制度的歌颂。
本文表达的主题是什么(新时代--旧风俗)
小说通过“我”参加一对青年婚礼的所见所闻所感,尽情地渲染了“歌声载道,喜气盈门”的农业合作化时期农村轻松自在、男女平等的新气象,刻画了人们热爱劳动、热情上进的新面貌,歌颂了关心集体、崇尚简朴的新风尚,同时也批评了旧的思想风习。
品味探究
1、讨论交流你所知道的我们家乡的富有特色的婚俗。
拓展延伸:
安床:在婚礼前数天,选一良辰吉日,在新床上将被褥,床单铺好,再铺上龙凤被,被上撒各式喜果,如红枣,花生,桂圆,莲子等。意喻新人早生贵子。抬床的人。铺床的人以及撒喜果的人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好命人”——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齐全,婚姻和睦。儿女成双,自然是希望这样的人能给新人带来好运。
安床:
50年代:四个一工程,床+脸盆+痰盂+热水壶=14元。50年代刚刚公私合营,普通的一个月工资大概30-50元,刚工作没几年的大概20元左右,结婚大概要花费半个月或者1/3个月的工资。
如今:三金、一动不动、万紫千红一片绿……三金: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一动不动:汽车+房子(至少首付);万紫千红一片绿:一万张5元+一千张100元+一百张50元=15万5000元!
假如你的亲友结婚,要准备举办一个有价值而有意义的婚礼,你打算给他们一些什么建议?
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