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 第2单元 5 荆轲刺秦王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 第2单元 5 荆轲刺秦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6-07 09:02: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9张PPT。5 荆轲刺秦王◆作品介绍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
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
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
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
记载了谋臣策士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长于议论和叙事,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故事背景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 227 年,
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 6 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 230 年灭韩,
又于公元前 228 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 222 年),接着,又
派大军预备向燕国进攻,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
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
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
公元前 232 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挡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
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
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
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
样的背景下发生的。◆春秋战国四大刺客①专诸 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
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与其交好。后来,吴公子姬光欲刺其兄
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为了
刺杀吴王僚,专诸隐太湖学治鱼三月。藏“鱼肠”剑于鱼腹,
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
权的母弟掩余、烛庸均被派出征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
即吴王阖闾。②要离 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被推为天下勇士。
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
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公子庆忌骨腾肉飞,走逾奔
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阖闾因
此日夜忧虑。时伍子胥又荐羸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要
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典故
“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③聂政 战国时期魏国人,原居轵地深井,因得罪乡里,带母及其
姐荣避居齐国都城临淄,乃吴起好友。后吴起因私利将其荐给
豪富严遂,聂政到达韩国都城平阳后,成功地刺杀了忘恩负义
的韩相国侠累。④荆轲 战国末期燕赵人,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杀秦王嬴政,功败垂
成。其友高渐离被后世尊为“乐圣”,高渐离的师傅是“余音
绕梁,三日不绝”的韩娥。后高渐离以灌满铅的筑刺杀秦始皇
未遂,被施以瞎眼之刑。jiǎn yè kàng zhèn fǔ zhǐ wǔ cuì chēn wèi chuāng rú 2.通假字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喜欢、高兴)
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回来)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出现、显露出来)
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卒起不意 (“卒”通“猝”,突然)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害怕)6.文言句式
(1)判断句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2)省略句秦王购之(以)金千斤
取之(以)百金欲与(之)俱(往)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
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使(之)毕使于前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3)被动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4)倒装句常痛于骨髓 (状语后置)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定语后置)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定语后置)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定语后置)7.成语典故 ①切齿拊心:又作“切齿腐心”。形容愤恨到了极点。
②一去不复返: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后亦称人或事已成
陈迹。唐崔颢《黄鹤楼》有诗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
载空悠悠。” ③发上指冠:语出《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
明星,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本文“士
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暗引此语。④图穷匕首见: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⑤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⑥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典出本文,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⑦变徵之声:语出《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
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乐声中的徵调变化,
常作悲壮之声。徵,古代五声之一。 本文围绕一个“_______”字展开情节,通过私见樊於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情节叙述了荆轲刺秦王的
全过程。塑造了荆轲这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的古代侠士形象。表现了作者反抗强暴统治
的思想。全文脉络如下:刺 易水送别 秦廷行刺 不畏强暴、有勇有谋、能言善辩、视死如归 1.顾计不知所出耳! 鉴赏明确:这里的“顾”为文言虚词,意思是“只是,但
是,反而”。“所出”,意思是“从哪里出”。荆轲私见樊於
期,动之以情,启发他对秦的仇恨。樊於期痛恨秦国,但苦于
无计可施。这和前面的“仰天太息流涕曰”一样,将樊将军复
杂的内心世界形象地展现了出来。2.群臣怪之。 鉴赏明确:这里的“怪”,是意动用法,“以之为怪”。
“之”,代“秦武阳色变振恐”。秦武阳在秦廷上的表现果如
荆轲所料,这里照应了前文荆轲迟迟不肯动身的原因,也以秦
武阳反衬了荆轲的大勇大智和善于权变、镇定从容的性格。1.诵读“易水诀别”一段,进一步探究: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倾心点拨:从写法上分析,看看作者写作的角度、侧重点,写景的目的。同时注意体会气氛。 分析明确:①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
冠”这个特点。②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
“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的场面。③顾及全面。
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能顾及,而且通过写“士
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气
氛和同仇敌忾的气势。④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
⑤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2.荆轲刺秦王完全以失败告终,不但一无所获,而且损失
惨重:除了荆轲被杀外,还搭上秦武阳、樊於期的性命,燕国
督亢地区的地图落入秦国之手,后来燕国遭到秦国的报复,等
等。但是荆轲却成为“中国千古第一侠客”。这是什么原因?
决定的。 分析明确:荆轲的英名与成败无关,他之所以比历史上其
他的刺客高出一筹,且被称为“中国千古第一侠客”,是因为
秦王比其他刺客要刺的人要高出一筹。更加了不起的是,这个倾心点拨:司马迁的历史观:刺客的地位是由对手的地位秦王后来横扫六国,统一了中国,变成了秦始皇。连荆轲自己
都不会料到,他的生命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君王联系在了
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说,荆轲的英雄形象是通过他的敌人秦始
皇塑造起来的。 3.两千年来,人们为荆轲刺秦王失败而扼腕叹息,纷纷分
析这次行动没有成功的原因。你觉得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倾心点拨:可以从刺杀的策略和荆轲的能力入手。 分析明确:原因主要有两点:①目的不明确,造成行动迟
疑。 燕太子丹派荆轲去秦国的目的在“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
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和 “则不可,因而刺杀之”这两
者之间徘徊。 刺杀秦王本身就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动用一
切的可能来保障尚不能有完全成功的把握, 在行动的目的上就
更不该有两种选择的犹豫。这种目的上的犹豫,必然将导致荆轲刺杀行动上的迟疑,从而给荆轲带了灾难性的后果。如文中
所记载的对荆轲刺秦王的一段描写,“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
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如果荆轲抱定的是坚决刺死
秦王的这种唯一想法,那么在匕首即将现显的一瞬间荆轲就能
将匕首拿到手,并且一刀刺进秦王的胸膛,从而完成这一闪电
般的行动。根本轮不到秦王先是大惊,而后又站起身这一系列
的反应。②荆轲的个人能力有问题。 秦王挣脱后绕着柱子跑,
荆轲在后面紧跟着追,绕着柱子跑了几圈之后,还没追上,可见荆轲的奔跑速度不够快。秦王拔出剑来之后,回身一剑向荆
轲砍去,这时荆轲应该飞起一脚将秦王的剑踢飞,至少也应该
来个侧闪,然后再刺秦王一刀,哪怕只将秦王划破点皮,也足
以致秦王于死地了。可是荆轲居然没能躲开秦王这一剑,被人
家砍断了大腿,紧跟着又被连劈了七剑。由此可见荆轲剑法不
够高超,身手不够灵活。1.善于描写人物的对话和神态 在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中,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期对秦的
仇恨,再问樊於期对这样的深仇大恨该怎么办,然后针对“顾
计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试探地提出了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
能保全燕国的计划,层层递进,结果是樊於期慷慨陈词,毅然
自刎。 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
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弭
了危机。这些对话,既表明了事态的逐步发展,也描写了荆轲
的精细、沉着,在紧要关头不慌不忙,随机应变。2.善于通过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以太子丹的急躁粗疏、头脑简单跟荆轲遇事审慎、三
思而行对比,以突出荆轲的深沉多谋。又如写武阳在紧急关头
神态失常,同荆轲的镇定自若对比,突出了荆轲的机智勇敢。3.善于写一瞬间同时发生的各种现象,交织起来创造出一个悲壮感人的场面 如“易水送别”的“白衣冠”、“击筑”、“和而歌”、 “士皆垂泪
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各种现象综合成一个充满悲
壮的场面,有极为强烈的感人力量。这是刺秦前故事情节发展
的一个高潮,也是这篇文章感人肺腑,千古传诵的闪光章节。
在这一情节中,荆轲的内心世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面对浑身
着素的送行的人们和风寒水冷的自然环境,荆轲用慷慨悲歌来
表达自己对于高渐离等知己生离死别的悲凉心情,抒发自己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荆轲在太子丹对他缺乏足
够的了解、尊重和信任的情况下仍然决心履行自己的诺言,这
更增添了故事的悲剧色彩,这一情节也暗示了整个事件的悲剧
性结局。荆轲的歌声由凄切悲凉转为慷慨激昂,送行的人们也
由感动、惜别转为激愤、激励。就在这激动人心的壮烈场面中,
荆轲义无反顾地踏上了献身刺秦的征途。“就车而去,终已不
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 又如,刺秦王时荆轲的动作,秦王惊起拔剑不出、环柱而
逃的狼狈相,群臣的惊愕,侍医的掷药囊,左右呼“王负剑”,一直到荆轲“身被八创”,“箕踞以骂”。在极短的时间里,写了
秦王殿宇上下的情状,动作,表情,高呼,怒骂,组织成一
个惊心动魄的壮烈场面。【即学即用】请你运用上面所讲的技法,描写一个“挤公交车”的场面。字数在 300 字左右。【解读主题】 如何认识评价荆轲刺杀秦王的行动续表荆轲甘愿冒死入虎狼之强秦,刺杀秦王,其中报答太
子丹知遇之恩的因素是无可否认的,直到临死他还念
念不忘:“必得约契以报太子”。然而,太子丹初见
荆轲时,是希望荆轲为挽救燕国之将亡,反抗暴秦之
兼并而出力的。后来荆轲激励樊於期自刎献首时说第 2 楼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这说明荆轲主要还是从国事来考虑的。因此,在荆轲刺秦王的行
动中虽然有报答太子丹知遇之恩的因素,但主要还是
为了反抗暴秦,挽救燕国以至于六国的危亡。而这样
的行动有其正义性,所以,荆轲这个人物千百年来为
人们所感佩、所称颂。续表 荆轲赴秦刺杀秦王就必须先接近秦王,因而,信物就
成了关键。所以,激励樊於期自杀献首,实属为刺秦
王之举得以成功而采取的迫不得已的方案。而且,对
于樊於期来说,燕国若亡,他不但无法为“父母宗族”
报仇,连自己也无处栖身了,因而,想苟且偷生已无
第 3 楼 出路,而献出生命可就大义。很显然,这对于樊将军而言也并非不良之计。再者,荆轲的行动并无丝毫自
私的成分——“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更何况他自己也将“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因此,
荆轲之举无可厚非,而且,由此可看到荆轲的深谋远
虑,精明多智。第 4 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