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2张PPT。第三单元悠悠往事7记念刘和珍君◆知人论世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家、思
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新文化运动的
旗手。 代表作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前期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华盖续编》、《而已集》等,后期杂文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书信集《两地书》,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
鲁迅的作品既有对当时社会状况的真切反映和对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及时总结,也有对封建思想、制度、价值观念对人的思想毒害的深刻揭示和有力批判,还有对国民性的改造。与其所涉及内容的广泛和所体现思想的深刻相对应,这类作品在艺术方法、结构处理等表达方法上也多有创新和杰出成就。◆鲁迅名言 ①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②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③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
④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只有这两条路。
⑤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⑥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huái dàn jié ào lìn è chóu chú hái nüè lù yǔn (2)多音字
攒(
()
)当(
()
)
创(
()
)( )
( )
( )抹cuán 攒动
zǎn 积攒dàng 长歌当哭
dāng 当心chuāng 创口
chuàng 创建mǒ 抹杀
mò 转弯抹角
mā 抹布2.字形识别悼()淖(
绰()
)辑()缉(
揖()
)溢(
缢(
谥()
)
)蜚(
斐()
) dào 悼念
nào 泥淖
chuò 绰绰有余jí 编辑
jī 通缉
yī 揖让 yì 洋溢
yì 自缢
shì 谥号fēi 蜚声文坛
fěi 斐然成章喋()牒(
谍()
)骸()骇(
赅()
)惮(
掸(
殚()
)
)殒(
陨()
)dié 喋血
dié 牒文
dié 间谍hái 尸骸
hài 骇人听闻
ɡāi 言简意赅dàn 忌惮
dǎn 掸子
dān 殚精竭虑yǔn 殒身不恤
yǔn 陨落3.词语积累①长歌当哭: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长歌,引吭高歌,这里指写文章。当,当做。②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③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殒,死亡。恤,顾虑。【爆发 暴发】 爆发:A.火山内部的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四外迸出;B.
突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有激烈的冲突、浩大的声势,多
用于革命、运动、火山、战争等。 暴发:A.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贬义);B.突然发作。侧重发
生得快,不必有尖锐的矛盾,多用于山洪、泥石流、瘟疫、发
财等。例:①金融危机________以来,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大学生的就业神话破灭。②赚钱容易得跟印钞机一样,她仿佛成了________户,疯狂买衣服,买豪宅。爆发 暴发 【居然 竟然】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然。有三种用法:①含有“没料
到会这样”的意思;②不容易这样而这样,指好的方面;③不
应这样而这样,指坏的方面。 竟然:表示结果和预期相反,出于意料之外,但它常用在
不好的方面,指“不应该这样而这样”,跟“居然”的第③种
用法相同,但语气重些。例:③西班牙斗牛勇士被公牛的尖角扎出一道长达 20 公分的口子,________活了下来。 ④今年端午节________出现了客车坐不满的情况,旅游人
数大幅下降,整个客流比五一时下降了 30%~40%。居然 竟然 【正告 警告】正告:严正地告诉或规劝。 警告:提醒,使警惕;对有错误或不正当行为的个人、团
体、国家提出告诫,使认识所应负的责任。所指的事态一般都
比较严重,带有斥责语气,可用于事前或事后。 例:⑤赵健生表示,本案的判处和执行,就是要________
犯罪分子,对一切胆敢暴力抗拒缉捕和武装掩护贩毒的人,人
民法院都将坚决依法从重惩处。 ⑥尽管发生如此强烈的太阳风暴的几率相对较小,但是科
学家________,如此强烈的太阳风暴会在太阳外大气层产生极
端气候,使得美国的电网瘫痪,导航系统失灵,而且会威胁到
太空飞船的安全。正告 警告 【干练 精干 精练】
干练:有才能又有经验。精干:精明强干。“干练”与“精干”都用于人,不过,“干练”褒奖的语气较重。精练:(文章或讲话)扼要,没有多余的词句。例:⑦小S 将________的职业感和妖娆的女人味融合得恰到好处。⑧案情发生后,该禁毒支队立即抽调________警力组成专案组。⑨有些话说出去可能形式上让人觉得不是那么________,但实质上却有其用。干练 精干 精练 【谣言 谰言 流言】谣言:指凭空捏造的不可信的或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
谰言:诬赖的话,没有根据的话。流言:没有根据的话(多指背后议论、污蔑、挑拨的话)。
例:⑩此后,各种版本的________和跟帖相继出现在各大网站和论坛中。?曹聚仁的军事报道善于“用事实说话”,善于用铁一般的事实击碎敌人无耻的________。 ?尽管关于科里森的交易________现在已经传遍了整个新
奥尔良,可总理鲍威尔并不愿意对此发表自己的评论。谣言 谰言 流言 这是一篇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体的纪念性文章。文章
开头交代了写作的缘起,侧重于悲痛的回忆和哀悼;主体部分
叙述了刘和珍等爱国青年的生前事迹及遇害经过,侧重于
_________________;结尾总结了惨案的经验教训,侧重于探求
死难者对于将来的意义。作者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
的方式,另一方面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阴谋虐杀爱国青年的暴
行和走狗文人的无耻流言,悼念并赞扬了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激励人们更奋然而前行。愤怒的揭露和控诉 “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全文脉络如下:
1.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
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
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
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鉴赏明确:这段话有三层意思:一是表示更深入地体会这
“浓黑的悲凉”的“非人间”;二是因不能用更好的形式来纪
念烈士而感到深深的歉意;三是警告反动派,血债是一定要用
血偿还的。 2.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
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
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鉴赏明确:“已”、“尤”,足见反动派的凶残,更突出
走狗文人“流言”的下劣无耻。根据上文,“缘由”指两个方
面,一是反动派的残酷镇压,二是反动文人的恶毒诬蔑。在这
白色恐怖下,人们还怎敢说话呢?但沉默后的结果将是怎样?
作者列举不同的前途,即暗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的出路。
“不在……就在……”这一选择关系的复句,既对反动派发出
警告,更有对“后死者”的呼唤和激励。3.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鉴赏明确:这个并列复句,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
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尽管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
的,有许多是“苟活者”,他们也将从烈士的事件中看到一点
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
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地去斗争、
前进!1.文中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请从这些事迹中概括刘和珍的品质、精神和性格。 倾心点拨:在梳理文章思路的过程中,注意作者记叙的部
分,特别是描述刘和珍的内容。概括时,要注意紧扣重点语段,
揭示人物精神实质。 分析明确:文中作者主要写了刘和珍的三件事:一是她虽
然生活比较困难,但是她思想进步,追求真理,崇拜鲁迅,喜
欢读鲁迅的文章,所以她毅然预定了全年的由鲁迅编辑的《莽原》。这说明了刘和珍自觉、坚定地支持鲁迅,她是鲁迅的学
生,也是战友和同志。二是写刘和珍是个有群众威信的学生干
部,她曾因带领同学们同反动校长斗争而被开除,然而她依然
“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不但具有乐观主义精神,而且既勇
猛顽强又温和善良。“待到学校恢复旧观”时,她一反常态,
“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说明她关心母校的命运,
关心国家的前途,是个有正义感、责任感的优秀青年,表现了
她思想的深远,感情的深沉,胸怀的博大。三是写刘和珍“欣
然前往”参加执政府门前的请愿,说明她是个勇敢坚强,有着
一腔爱国热情的热血青年。 2.作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另一方面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这是不是矛盾?文章
中类似的话还有一些,请找一找,探究一下,作者这样写是不
是矛盾。倾心点拨:找出原文中的句子,揣摩作者蕴涵在句子中的复杂情感。 分析明确:综观全文,作者对学生有爱,对执政府有恨,
对流言家也有恨,对大众庸人有失望,这些感情混杂在一起,
也就是哀痛的、悲愤的、激昂的、仇恨的、失望的复杂感情,但表达时处于要说又说不出话来之间。他说不出话来,也许是
因为太痛苦,太愤怒,有太多的话,不知从何说起,说出来的
话只能表达这种心情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但最终还是要说
的,责任感、正义感和复仇意识充塞于作者心胸,使作者情不
自禁要张口说出。所以“不说”是假,“说”是真。3.本文作者的笔触涉及哪几类人?对其中的每一类人的感情是怎样的? 倾心点拨:作者并非只为纪念刘和珍,而是把批判的矛头
指向了那个时代。回答时,要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来谈。
分析明确:作者的笔触涉及三类人: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
爱国青年,处于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和“无恶意的闲人”。
他愤怒地控诉了段祺瑞执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
文人卑劣无耻的谎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奉
献了自己的悲哀与尊敬。作者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
的方式,另一方面高度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
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而前行”。1.记叙、议论、抒情熔为一炉 本文记叙、议论、抒情三者交错结合,达到和谐统一,使
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高度的说服力。如第五部分,先记叙
了刘和珍等遇难的情景,描绘了爱国青年英勇斗争的形象,揭
露了反动派的凶残,接着写出“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
是死掉了……”这一句。这是在记叙之后,作者悲极愤极的感
情的总的抒发,强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的憎恨,对死难
烈士的悲痛。而在记叙和抒情中又交叉着议论,增强了对反动
派凶残下劣手段揭露的深刻性。2.遣词用语鲜明生动 第一部分里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
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鲜血“洋溢”在自己的“周围”,以致
“艰于呼吸视听”,这都是可以感觉到的,这样,就不仅把青
年流血之多,自己郁闷、悲痛之深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而且把
“非人间”的令人窒息的特点活生生地具体化了。3.运用反语,揭露敌人的反动罪行 用反语来讽刺和揭露敌人的罪行,是鲁迅先生在他的作品
中常用的一种战斗方法。本文就多次运用了这种修辞手法。如
文章开头以“中华民国”来纪年,实际上表明了作者对段祺瑞
执政府的极大愤慨和讽刺。既然是“中华民国”,就应是中国
人民的政府。可这样的政府,竟公然开枪射击请愿的学生,制
造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可见这样的政府根本就不是人
民的政府,而是屠杀人民的伪政府。讽刺之余,作者以犀利的
笔调,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反动政府的罪行。4.反复手法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
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
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里反复强调“写一点东
西的必要”,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说作为一个有正义感的知
识分子,只要还活着,就要用行为(“写一点东西”)来悼念逝
者;第二层是说庸人们已快忘记了三月十八日的鲜血,所以“写
一点东西”来提醒他们。这里运用反复手法强调了写作此文的
重要性。【即学即用】请将下面两个句子进行扩写,要求体现反复手法,使句子更生动感人。(1)南国的红豆啊,红得深沉,像鲜血的凝固,让人肃穆。
(2)如果我拥有一片绿洲,我就去开垦、改造、播种。【解读主题】请愿的代价 下面是鲁迅针对请愿的几句话:“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
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这个应用,正如金钱一般,
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但愿这样
的请愿,从此停止就好。”“以血的洪流淹死一个敌人,
楼主 以同胞的实体填满一个缺陷,已经是陈腐的话了,从新的、战术的眼光看起来,这是多么大的损失。”“请愿
的事,我一向就不以为然的,但并非因为怕有三月十
八日那样的屠杀。”鲁迅先生对请愿的态度到底是怎样的?他认为请愿的做法是正确的吗?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