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考任务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引得黄莺下柳条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情感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的巧妙使用。高考试题的“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诗歌所运用的手法技巧,并赏析其表达效果。一般来说,“艺术手法”“表达特色”“表达技巧”“写作特点”“艺术特色”属于同一关系的大概念,它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技巧”四个小概念。
一、知识梳理——古代诗歌表达技巧分类讲解
考查点一 修辞手法——诗歌语言的画龙点睛
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判定修辞手法并具体解说,二是说明其表达效果。此类试题涉及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排比、对偶、双关、顶真、设问、反问等。
高考题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具体分析,而不会只就共性泛泛而谈。下面针对几种主要的修辞手法进行讲解。
概 念 说 明 作 用 示 例 赏 析
比喻 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五首(其二)》] 词句巧妙地以“月”作比,写尽了江南女子的美丽与温柔
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更形象、生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其一)》]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写白鹤爱梅情切,还未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偷看;“合断魂”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断魂。把它们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把自己的看法说出 开头设问,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以设问作结,以实写虚,一问一答,将一腔愁思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分为部分代全体、具体代抽象、特征代本身等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词句中用“绿”和“红”分别代指“叶”与“花”,写出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烘托了词人的伤感情怀
反问 用问句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激发思考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 使用反问句式表达了词人旷达的情怀
对比 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揭示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震撼人心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深切,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做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特征的作用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岳飞《满江红》) 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忧愤国事、痛恨敌人的心情
续 表
概 念 说 明 作 用 示 例 赏 析
双关 分谐音双关和弦外之音两种 表达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晴”与“情”同音,以天气的晴朗、下雨暗示恋人貌似无情中有情
互文 指诗歌中相邻的句子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渲染诗歌的气氛,使诗句整齐、对仗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惊”“鸣”互文,正确的翻译为“(半夜里)明月升起,惊飞了树上的鸟鹊,惊醒了树上的眠蝉;轻拂的夜风中传来了鸟叫声和蝉鸣声”。词的意境更显丰富幽美
叠字 重复使用同一个字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叠音字的使用极富音乐美,营造了凄凉的氛围
【边练边悟】
1.读下面的句子,看分别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
(1)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钱珝《未展芭蕉》)
(2)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
(3)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4)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
(5)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6)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
(7)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
(8)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9)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答:
答案:(1)比喻、拟人。以“冷烛”“绿蜡”、怀“芳心”的少女及“一缄书札”喻“未展芭蕉”;“怯”,拟人,写出其娇怯含羞之态。
(2)拟人。赋予春风以人的情感,生动地表现了离人分别时的怅然、感伤之情。
(3)夸张、对偶。高度赞扬了李白的诗歌艺术成就。
(4)顶真。“音尘绝”顶真的使用,使上下诗句紧密衔接,气势通畅,富有节奏感。
(5)通感。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巧妙渲染了离愁。
(6)借代。以花的色彩“红”代替花,显得具体形象,更突出了“花”的特征。
(7)设问。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深化主题。
(8)互文。将寥廓的空间和悠远的时间浓缩在一起,给人以苍茫之感。
(9)对比。将豪门的奢侈生活与平民百姓的惨景对比,极力表现了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
考查点二 表现手法——“技”高一筹,“巧”夺天工
表现手法是指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表情达意的方式。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概 念 说 明 作 用 示 例 赏 析
烘托 本是一种国画技法,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文学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 使烘托的事物更加突出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这两句展现出一幅沙尘漫天、大雪纷飞的北方荒原暮天景象,烘托出离别时的低沉气氛
续 表
概 念 说 明 作 用 示 例 赏 析
点染 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点明情感 运用点染法,会收到情景相生的艺术效果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多情自古伤离别”是点,点明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染,渲染了离别之悲、冷落之苦
渲染 本是一种国画技法,用水墨或淡色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用于文学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 创造气氛,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汉乐府民歌《江南》) 诗中“鱼戏莲叶东”四句的渲染描写,使得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塑造一个典型 创造意境,形象鲜明,拓展内容,深化主旨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比喻,塑造出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
想象 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赋予抽象的事物以形体,使平凡的事物显得奇特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诗人写月夜遥望,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读者眼前
衬托 衬托分正衬与反衬两种。考试常考的是反衬,如用乐景反衬哀情,用动反衬静,用虚反衬实等 使被陪衬的事物特征更加突出,形象更加鲜明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二首(其二)》] 诗人用碧绿的江水、青葱的山峦、火红的花和洁白的鸟勾勒出一幅色彩绚丽、意境优美的图画。以乐景衬哀情,抒发诗人漂泊在外的孤独之感和强烈的思乡之情
起兴 起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托物引喻,婉转曲折,明朗浅显,耐人寻味,有民歌风格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桃夭》) 这是一首贺婚诗。诗中以嫩红的桃花起兴,以桃花喻美人,表达对女子出嫁的纯真美好的祝愿
虚实结合 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 虚实相映,激发联想与想象,丰富内容,拓展意境,鲜明突出,富于变化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欧阳修《踏莎行》) 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写虚,通过“行人”幻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借古讽今 这种手法在咏史、怀古诗中最常见,借对历史上人、事的评价来讽喻时事,表达情感,向当权者提出忠告 委婉含蓄地表达主旨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怀古赤壁之战,诗人预感到唐朝将亡,发出慨叹。诗中蕴含哲理:兴盛与衰亡,有着历史的必然,但是谁成谁败,何时成何时败,也有偶然性
续 表
概 念 说 明 作 用 示 例 赏 析
托物言志 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 作者个人的志向、意愿、情趣,借助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 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高洁、淡雅,秉持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操守的情怀
【边练边悟】
2.读下面的句子,分析使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并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
(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2)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陆游《诉衷情》)
(3)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
(4)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5)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答:
答案:(1)托物言志。借石灰表达不畏磨难、保持操守的志趣。
(2)用典。“觅封侯”用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以取封侯”的典故,写自己报效祖国、收复旧河山的壮志。
(3)衬托。用六宫粉黛衬托杨玉环之美。
(4)烘托。通过“残灯无焰”“影幢幢”“暗风吹雨”等一系列凄凉景象的描写和气氛的烘托,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好友被贬的哀伤不平和凄苦的心情。
(5)虚实结合。夜深不眠,独剪残烛,听巴山夜雨,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想象共剪西窗红烛、共话巴山夜雨的情景——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考查点三 表达方式——“抒情”有度,“描写”有法
诗歌中主要运用抒情、描写、记叙、议论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抒情、描写是考查的重点。
1.诗歌的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轼《江城子》) 作者直抒胸臆,直接表达了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2)间接抒情
借助景 乐景写乐情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情与景会,意到笔到,将诗人登科后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绘得生动鲜明
乐景写哀情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以碧草春色、黄鹂好音的乐景抒发哀悼之情
哀景写哀情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以孤鸿、翔鸟写忧思伤心
哀景写乐情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李颀《琴歌》) 以室外凄清的秋景来反衬华堂上炉火融融、红烛高烧的温暖欢乐
续 表
借助物 托物言志 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诗歌借蝉声远传,道出了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凭借某种外在自能声名远播的道理
借助事 借古讽今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 才调无伦的贾生喻指李商隐,诚问鬼神的文帝影射晚唐昏君
用典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尾联反用《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表明归隐之情
2.景物描写的常见角度
角 度 举 例 分 析
点面结合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
远近结合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前两句描绘远景,后两句描绘近景
感官结合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 从体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角度侧面写雪
动静结合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月光、流水显示环境之幽静,而竹喧、舟动又表现了人的活动,构成了生动鲜活的画面
声色结合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四首(其三)》] 两句中既有“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又有黄鹂的鸣叫,传达出欢快的情绪
正侧结合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天姥山的高峻奇伟之势。第三、四句则以天台山似欲拜倒在天姥山下来侧面烘托天姥山的巍然高耸
白描 父耕原上田,子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聂夷中《田家》) 本诗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勾勒出父子辛勤耕耘劳作、官家筑仓虎视以待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细节描写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临发又开封”这一行动细节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起到刻画人物心理、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边练边悟】
3.读下面的句子,分析使用了哪种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1)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江汉》)
(2)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武元衡《春兴》)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答:
答案:(1)直抒胸臆。作者贬居岭外,一方面思念亲人,另一方面又担心家人因自己而遭遇不幸,表现了诗人对亲人的挂念之情。
(2)即景抒情。作者见到杨柳细雨、残花流莺所构成的暮春景色而生乡思之情。
(3)融情于景。诗人将满怀的离愁融入设想的晓风残月的凄清之景中,表达了对离别的怅惘之情。
4.分析下列句子的写景角度。
(1)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苏轼《鹧鸪天》)
(2)杨柳荫中新酒店,蒲萄架下小渔船。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杨万里《过杨村》)
(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4)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答:
答案:(1)远近高低。先写远处树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再写近处翠竹遮隐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接下来由高到低写空中的白鸟和塘中的荷花,井然有序。
(2)绘色的角度。运用色彩的铺陈,描写了田园风光中绿色的杨柳和葡萄、红白相间的鲜花、金黄的麦田和碧蓝的天空。
(3)以动衬静。运用动词“敲”,反衬环境的幽静。
(4)运用白描手法。这两句诗就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在鸡鸣声起、残月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
考查点四 古代诗歌的结构技巧
概 念 说 明 示 例 赏 析
开门见山 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揭示主题或全篇的主要内容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首句概括写出数十年客居他乡的事实,有自伤“老大”之情,下联儿童的淡淡一问就在情理之中了
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王勃《山中》) 最后两句写山上所望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之情
卒章显志 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心态
铺垫 指为了更好地表达主旨或抒发情感而先有所铺设或衬垫,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诗的开篇描绘出十五夜的明朗素洁的景象,为下文写秋思做铺垫
首尾照应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内容做必要的回应,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长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抑扬 欲抑先扬,即欲贬损则先赞颂,欲抒苦闷哀愁则先写激昂欢乐,欲表今日之衰则先写昔日之盛……;欲扬先抑,即“先以数语束抑,令其气收敛,抑后随以数语振发”。抑扬手法可以收到曲折尽情之妙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这首诗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本欲写“怨”,却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笔锋陡然一沉,感情“抑”了下来,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续 表
概 念 说 明 示 例 赏 析
以小见大 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通过典型和象征,借助人们的生活体验,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梅尧臣《陶者》) 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鲜明对比,以小见大,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意象组合 作者根据表达需要,将一些意象按照生活的逻辑,有机地组合在诗中,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诗人用“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意象写早行情景,鲜明生动
【边练边悟】
5.读下面的句子,请分析它们在诗词全篇结构上的作用,并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2)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答:
答案:(1)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点明诗歌主题,表达了诗人理想必将实现的信心。
(2)铺垫,为下文赞美秋日做了铺垫。
二、技法指导——注意辨析易混的表达技巧
有些表达技巧很相似,需要分辨清楚。如“借代”与“借喻”、“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衬托”与“对比”等。
【即练即悟】
1.根据题干要求判断。(审清鉴赏的角度和所答技巧的数量)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两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还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
答案:设问、比喻。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根据题目中的“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判断)
2.根据写作对象判断。(写景要考虑景物描写的角度与方法,写事物要考虑正侧描写、烘托映衬,写人物要考虑写人的手法;兼而有之则要从其关系上判断)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秋思》)这首曲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答:
答案:白描或意象组合。
3.根据关系判断。(景与情、物与志、人与己、虚与实、正与反、主与次、动与静等)
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两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答:
答案:以动衬静。
4.根据层级判断。(词、句优先考虑修辞手法,片、篇则优先考虑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如是多句则要综合来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林逋《山园小梅》)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答:
答案:正侧结合。前两联正面描写,后两联侧面烘托,正侧结合使梅花的形象更加丰满,突出了梅花的高洁品格,充分抒发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5.根据位置判断。(开头多为铺垫,中间则多为过渡、照应,结尾则多为直抒胸臆、以景结情)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这首词最后三句运用了什么结构技巧?
答:
答案:这两句运用了以景结情的结构技巧。
6.根据技巧特征判断。(借景抒情少不了景物,想象虚写总有“想、忆、梦”等词,对比要有两个内容存在,动静结合会有声音、动作描写)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三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答:
答案:想象、衬托。
三、考题示例——透析考题,知能迁移
在古诗词鉴赏中,命题者往往将“表达技巧、写作特色、写作技法、艺术特色、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几种称谓综合使用,实则大同小异。答题要看清楚,不要被迷惑。
无论是“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还是“表现手法”,虽然具体内容不同,但解题方法和步骤基本是一致的。
(一)题目“四审”
表达技巧题的审题有“四审”,一审题型(明考型还是暗考型),二审范围(局部还是整体),三审角度(大角度还是小角度),四审数量(答一个还是多个)。
1.审题型
从题干提问的形式来看,题目类型主要有两种:明考题型和暗考题型。所谓明考题型,就是直接要求答出表达技巧,题干中明确含有“艺术技巧”“修辞手法”“抒情手法”“表现手法”等信息。这是主要题型。所谓暗考题型,就是题干中不直接含有“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提示,而是以“如何写”“怎样写”“如何表现”“赏析”等用语来提问。对于暗考题型,答题时必须有表达技巧在其中。
2.审范围(区间)
指鉴赏范围的大小。此类题依照考查范围大小,分为局部型和整体型。局部型是指对诗歌的某句、某联(阕)等表达技巧的鉴赏,整体型是对整首诗歌的表达技巧的鉴赏。分清范围对做题大有帮助。“整体看手法”,意谓鉴赏全诗的表达技巧首先从表现手法角度切入;“局部看修辞”,意谓鉴赏局部的表达技巧首先从修辞手法角度切入。
3.审角度
此类题的提问角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大(宽)角度,即题干直接提问表达技巧(艺术技巧、艺术手法)是什么;一种是小(窄)角度,即具体到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行文结构等。分清提问的大小角度是答题的关键。大角度,要从几个角度入手,优先考虑某个角度。小角度,角度很明确,不能乱答:问修辞,就不能答成表达方式;问表达方式,就不能答成修辞手法;等等。不能混淆概念,答错角度。
4.审数量
在答题时,要注意根据题干提示的相关信息审清答题的数量,即要分清题干中“一”与“些(多)”、“主”与“次”的区别。题干中说“哪种”,则只能答一种;题干中说“哪些”,则要多角度切入,不能少答;题干中说“主要(突出)”,则一般只答出一种,至多两种。这样,才能确保答题的规范和准确。
答题时主要根据具体问法来判断题型,也可以参考该题的设问数量和分值分配情况来判定。一般来说,如果该题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问题构成且各自之间不相互关联,或者该题只有一问且赋分在一分或两分以内,则可以确定为简单题型,答题时只需要答出相关术语即可;如果该题题干用语有“分析”“说明”,则可以确定为分析题型,要先指出手法,然后分析手法;如果该题只设置了一个问题且赋分较高(一般达到三四分或以上),则可以确定为完整题型,答题时就要考虑步骤的完整性、要点的齐全性,力求做到立足文本,点面结合,答题规范。
(二)答题“三步骤”
虽然表达技巧分为四大类,每大类又分多种技巧,但从高考及解题实际情况看,其解题步骤是一样的,均需采用“三步骤”。
说明:(1)若题干已明确表达技巧,“第一步”可省略;(2)作答时“第二步、第三步”可以合并,并且可以调换顺序。
【典题示例】
(2016·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解题流程]
第一步:明技巧:比拟、排比。
第二步:释运用。
用“争先”“鏖战”等描述人的词来修饰“诗豪”“风”“雪”,用“缴缠”将“诗”拟物,所以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三个句子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第三步:析作用。
比拟的一般作用是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本诗运用比拟,生动形象地描写出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了作者迸发的诗情。排比的一般作用是增强语势,渲染气氛。在本诗中,排比的使用使得整个画面饱含着生命的律动,写出了风、雪、诗情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别具一种雄豪的阳刚之美。
答:
答案: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