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击队歌》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作品的内涵,能够对革命历史题材的音乐感兴趣,愿意了解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及历史背景。
2、能够用轻快有力的声音歌唱,并生动形象地表现歌曲内容。
3、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创作表现歌曲。
教学准备:
1、钢琴
2、预习贺绿汀的生平及主要作品的介绍资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导入
1、歌颂祖国的顺口溜导入,我们能拥有现在的好生活,是谁给我们的?
(是在共产党领导下,无数的革命先烈)
我们中华民族历经了种种苦难才得到解放。接下来欣赏三首歌曲,并说说歌曲产生于我国哪个时期,有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
(抗日战争时期;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等)
2、同学们对我国这段历史掌握得非常好。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在我中华大地上疯狂掠夺资源,肆意蹂躏勤劳善良的中国人民。但是广大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深入敌后,广泛地开展游击战争,终于取得了抗战的胜利。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首反映这时期中国人民反击侵略者的歌曲《游击队歌》。
三、新课教学
1、简介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贺绿汀。
2、观赏大型音乐舞蹈史诗版本的《游击队歌》(合唱)(整体感受)。
要求:
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歌曲描述了怎样的一个音乐场景,并结合所了解的历史,谈谈歌曲的时代背景,游击队员的作战方式,学生眼中的抗日战争。
同学们讲的都很对,接下来我们来了学习一下这首歌曲。
3、学唱歌曲
学习歌曲之前我们首先一起来了解一下歌曲的背景资料。
(1)带着问题学唱歌曲
问题:我们用怎样的演唱力度和速度才能正确表达歌曲的深刻内涵?歌曲的曲式结构和旋律、节奏的特点,感受歌曲的情绪,
(2)学唱
A.学生随教师用“啦啦啦”模唱。
十六分音符像敲门一样,清晰均衡
附点音符像瘸子走路,前长后短
(敲击对比)
B.填唱歌词。
学生随歌曲音乐,试着轻声填唱歌词
C.随琴完整演出全曲。
(3)问题解决。
A、歌曲分析
《游击队歌》的旋律部分演变于《英国掷弹兵进行曲》。
《游击队歌》原曲是G大调,课本改编为F大调,4/4拍,共16小节,曲式结构是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
我们用怎样的演唱力度和速度才能正确表达歌曲的深刻内涵?
(表现游击战士勇敢机智,灵活善战,力度可弱些,但声音要有弹性。表现游击战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有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可以稍微强些)。
B、情感表现
《游击队歌》的节奏活泼,富于变化,曲调轻快、流畅,充满旺盛的活力,具有鲜明的进行曲风格。歌曲生动地再现了游击队战士在艰苦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刻画了游击战士机智、灵活、勇敢、顽强的群体英雄形象,深刻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反击侵略者的坚强战斗决心。它的战斗性的内容,群众性的语言,朝气蓬勃的音调,都会被歌曲的乐观情绪所感染,都能感受到革命与集体的无穷力量,从而信心倍增,奋勇杀敌。
《游击队歌》融入了作曲家对抗日将士的真挚情感,对敌军的愤懑与藐视,对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
C、拓展延伸
抗日战争初期,红军挺进华北、华中,深入敌后,独立自主地开展游击战争。所谓"游击战争",即"分散以发动群众,集中以消灭敌人,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这首《游击队歌》用歌曲的形式为红军游击战法作了一个形象的注脚。但可惜的是,《游击队歌》的第二段歌词后来未保留。
总结:通过学习歌曲《游击队歌》,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顽强斗争精神。通过参与、讨论和表演,同学们进一步理解了《游击队歌》的深刻内涵。我相信,这节课同学们学会的不仅仅是一首歌曲,而是找到了艺术审美的自信。
五、课后创造性地表现歌曲
通过学习,同学们对《游击队歌》已经有了的理解。课后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创作、表现歌曲,可以用纸、彩笔等工具制作红缨枪及步枪的模型,并利用打击乐器如小鼓和双响筒等进行创作表演。
教师弹琴,全体学生演唱,在歌声中结束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