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哈姆雷特》
文艺复兴知多少?
1、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
2、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者以“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他们提出“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是无所不有”的口号。他们非常不满教会对精神世界的控制,他们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他们歌颂人的智慧和力量,赞美人性的完美与崇高,反对宗教的专横统治和封建等级制度,主张个性解放和平等自由,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要求现世幸福和人间欢乐,提倡科学文化知识。所以,人文主义的理念,其重点是“人”,是“人”的本能的发挥,是“人”追求真、善、美的动力。
人文主义
反对一切神权,反对封建专制,反对阴谋诡计,提倡个性解放,追求正义与光明,颂扬尘世的幸福与高尚的爱情。
3、文艺复兴的重要代表人物
文学三杰:但丁(《神曲》)、彼特拉克(《歌集》)、薄伽丘(《十日谈》)
美术三杰:达·芬奇、拉斐尔(众多圣母像)、米开朗其罗(《大卫》)
在英国,诗歌和戏剧空前繁荣,其中,莎士比亚、但丁、达芬奇,被称为“文艺复兴三巨人”。
在西方世界,一般人家必备的两本书,一本是《圣经》,一本就是《莎士比亚全集》。
1984年选举世界10名伟大作家,莎士比亚(1564—1616年)名列第一。
英国有句谚语:“宁可不要100个印度,也不能没有莎士比亚。”
四大悲剧:
《哈姆雷特》《奥赛罗》
《李尔王》《麦克白》
四大喜剧:
《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
《皆大欢喜》《无事生非》
悲喜剧:
《罗密欧与朱丽叶》
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a question.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在奋斗中扫清那一切,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
死了,睡去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去了;睡去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
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一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徙、官吏的横暴和俊杰大才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得势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
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
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行动的意义。
活着,还是去死,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虑的问题。
——哈姆雷特
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恩格斯
William Shakespeare
莎翁对自己作品的评价
“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哈姆莱特》正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反映社会,反映现实。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也是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参见《名》)1564年4月26日他出
生了,默默无闻。1616年4月6日他去世了,举世闻名。在整整52
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
长诗。 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戏剧家本·琼斯称他是“时代的灵魂”。
其创作生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1590——1600年)
9部历史剧:《亨利四世》《理查二世》
10部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
3部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第二个时期( 1601——1608年)
四大悲剧:《哈姆莱特》(《王子复仇记》)《奥赛罗》《李尔白》
《麦克白》
四部喜剧:《终成眷属》《一报还一报》
第三个时期(1608——1613年)
悲喜剧《泰尔亲王里克里斯》《辛白林》
历史剧:《亨利八世》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鲁迅)
1616年4月23日病逝,葬于家乡特拉福镇的圣三一教堂。
4月23日,对于世界文学领域是一个具有象征性的
日子,因为威廉·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和加尔西拉索·
德·拉·维加,还有《牡丹亭》的作者,中国文学家,
汤显祖,都在1616年的这一天去世。
1995年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选择
在这一天,向全世界的书籍和作者表示敬意。鼓励每
个人,尤其是年轻人,去发现阅读的快乐,并再度对
那些为促进人类的社会和文化进步做出无以替代的贡
献的人表示尊敬。
经典台词
1. Frailty, your name is woman!(仅剧情需要,不代表所有: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
2. 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生存还是毁灭,那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3.金子啊,你是多么神奇。你可以使老的变成少的,丑的变成美的,黑的变成白的,错的变成对的……
剧中人物关系
哈姆莱特(丹麦王子)
克劳狄斯(丹麦国王)
王后(哈姆莱特之母)
波洛涅斯(御前大臣)
奥菲利亚(波洛涅斯之女)
霍拉旭(哈姆雷特之友)
剧情简介
丹麦王驾崩,但幽魂不散,将被害真情告于哈姆雷特王子。王子叔父克劳迪斯服丧未满二个月,即霸占先王后并继承王位。丞相波罗涅斯依附奸贼,强迫女儿奥菲利娅与王子绝交,奥菲利娅之兄雷欧提斯亦从中作梗。王子装疯卖傻骗过所有的人,为证实幽魂所言真假,导演一场老王被毒杀无言短剧,请新王和新后观赏,叔父当场色变。皇后与王子对话,丞相躲在幕后偷听,为王子所误杀。奥菲利娅难忍情人发疯及失父之痛投河自尽,引起雷欧提斯心头之恨,与克劳迪斯共谋陷害王子。比剑时在剑锋放毒,并在赏酒时下剧毒,皇后误饮毒酒。雷欧提斯背后攻击王子,自己亦为毒剑所伤,临死告知王子真相,一切皆为新王所设计,王子报了仇,死前托咐友人霍拉旭将真相告白于天下。
节选剧情结构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霍拉旭 不要作声!谁来了?”)回述哈姆莱特逃回丹麦的经过。
第二部分(从“奥斯里克上”到“他们的水泡就破灭了”)哈姆莱特对奥斯里克的嘲讽。
第三部分(从“一贵族上”到结束)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比剑决斗,中了克劳狄斯的圈套。
William Shakespeare
一、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
二、尖锐的戏剧冲突
欣 赏
William Shakespeare
一、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
问:节选部分安排了哪些悬念呢?
①哈姆莱特从前往英国的途中逃回丹麦,等待他的将是怎样的命运?
②哈姆莱特是否答应与雷欧提斯比剑?
③哈姆莱特是否已经觉察到雷欧提斯使用的剑有毒?
④雷欧提斯是否会按照克劳狄斯事先设计的计划行事?
问:这样悬念迭生的情节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每一个悬念围绕着克劳狄斯的毒计是否能得逞和哈姆雷特能否避免厄运来展开,这样处理能紧紧扣住读者(观众)的心,使读者(观众)的心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
二、尖锐的矛盾冲突
克劳狄斯 ——
哈姆雷特 —— 雷欧提斯
实行毒计——实现复仇
报仇雪恨
两重矛盾冲突产生强烈的碰撞,并紧紧围绕“比剑”(明)和“毒计”(暗)展开,悲剧由此产生!
一、动作化的语言
二、个性化的语言
欣 赏
William Shakespeare
动作化的语言
哈姆雷特 (二人比剑)又是一剑;你怎么说?
雷欧提斯还不能下定决心杀死哈姆雷特,希望从国王那里获得勇气。
雷欧提斯 陛下,现在我一定要击中他了。
哈姆雷特:得意,纳闷 雷欧提斯:激怒,激起斗志
奥斯里克 两边都没有中。
体现奥斯里克胆小谨慎的个性。
国王 我怕你击不中他。
克劳狄斯使用激将法,迫使雷欧提斯下定决心杀死哈姆雷特。
动作化的语言
哈姆雷特 你怎么一点也不起劲?请你使出全身的本领来吧;我怕你在开我的玩笑哩。
哈姆雷特的话激怒了雷欧提斯,使他刺出致命的一剑。
William Shakespeare
个性化的语言
哈姆雷特的语言:直率,不加掩饰;喜欢用比喻,喜欢嘲弄人,很多话有一针见血的效果。
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克劳狄斯的语言:亲热,和善,阴毒,足见其是一个言不由衷、笑里藏刀的家伙。
William Shakespeare
课文里,哈姆莱特在思想和行为上有两点非常引人注目,一是天命思想,二是无所顾忌地同意了克劳狄斯设下的赌局——和雷欧提斯比剑。
小结:品评人物形象
1、品评人物的方法
听其言,观其行,外貌心理和神情。
人物关系要理清,勿忘体察作者情。
2、在你的眼中,哈姆莱特是一个怎样的人?
哈姆雷特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
基本特征:身穿墨黑的外套,脸色悲苦沮丧,酷爱思
索而又一再延误行动的忧郁的王子。父亲给他的责任是复
仇,现实要求他的行动。哈姆雷特意识到,他的责任不是
单纯地复仇,杀死一个克劳狄斯,而是要重整乾坤,消灭
一切罪恶,按照人文主义的理想来改造现实。所以有人称
他为忧郁、延宕(犹豫、拖延)的王子。
现在一般用“哈姆雷特”来比喻那些遇事犹豫不决、
顾虑重重的人。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读完本文后,并请结合全剧,说说你心中的哈姆莱特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名 家 观 点
“从天性上说,哈姆莱特是一个强有力的人,他精力充沛,灵魂伟大,他在软弱时也是伟大而强有力的,因为一个精神强大的人,即使跌倒,也比一个软弱的人奋起的时候高明。”
-----别林斯基
名 家 观 点
“一个美丽、纯洁、高贵而道德高尚的人,他没有坚强的精力使他成为英雄,却在一个重担下毁灭……,每个责任对它都是神圣的,这个责任却是太沉重……他是怎样地徘徊、辗转、恐惧、进退维谷,总是触景生情,总是回忆过去,最后几乎失却他面前的目标。”
-----歌德
名 家 观 点
“哈姆莱特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真实,但又要比我们伟大。他是一个巨人,却又是一个真实的人。因为哈姆莱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们大家。哈姆莱特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人。”
-----雨果
探讨:奥斯里克是一名善于逢迎,说话文绉绉的宫廷大臣,他来询问哈姆莱特是否愿意和雷欧提斯比剑时,哈姆莱特狠狠地捉弄他一番。这个情节轻松诙谐,但并不是剧情发展所必需的,怎么看待这类情节的存在?
这种情节是插科打诨性的,具有调节欣赏者的情绪、活跃场上气氛的作用。
在中国传统戏曲里,也有类似的情况。
鲁迅先生曾给悲剧定义为: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别人看。有人认为,《哈姆莱特》不能算是一部悲剧,因为其结局是正义得到了捍卫,邪恶得到了惩戒。你怎么看?
莎翁悲剧的特点:
①必须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束。主人公虽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却胜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悲剧主人公之死给人以悲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悲观。
②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贵族。
③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由自己负责。
他与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宫廷集团的斗争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先进人物与社会恶势力之间的斗争,这是萌芽状态的先进力量与强大的恶势力之间的矛盾。
同时他所代表的人文主义思想本身具有局限性(只想依靠个人的力量来完成改造社会的巨大任务)
哈姆雷特的悲剧
是一个时代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