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的动物(1)
第1节 水中的动物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1.认识水中常见的动物类群。
2.了解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
3.阐明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珍爱生命的情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阐明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教学难点】
“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探究实验;
【教法】
小组讨论法、观察法、启发法
【教学内容】
教学进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入 播放视频:“多姿多彩的水中动物” 欣赏水中动物 学生自主说出熟悉的水中动物名称。
2.认识水中动物的种类 提问:同学们知道水中的动物有哪些种类吗? ①鱼类:鲨鱼、金鱼、小丑鱼、蝴蝶鱼等 ②腔肠动物:珊瑚虫、海葵、水母等 ③节肢动物:蟹、虾等 ④软体动物:河蚌、螺蛳、章鱼等 ⑤两栖动物:青蛙、大鲵、蝾螈等 ⑥哺乳动物:鲸、海豚、海狮、海豹等 结合图片认识水中动物的种类。
3.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一)以鲫鱼为代表,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1.俗话说鱼儿离不开水,鱼为什么能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呢?鱼有哪些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呢?让我们以鲫鱼作为代表,来探究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请同学们思考:我们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探究? (体形、体色、体表、感觉、呼吸、运动) 2.合作探究:(一)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 小组讨论: 鲫鱼的体形是怎样的?(纺锤形) (2)鲫鱼的体色有什么特点?(背深腹浅,是一种保护色) (3)摸鲫鱼的体表有什么感觉?(黏滑,鲫鱼表面覆盖有鳞片,鳞片表面有粘液,可以减少水的阻力) (4)鲫鱼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头、躯干、尾三部分)(结合图示) (5)仔细观察鱼的体侧你会看到什么结构?它有何作用?(侧线;特殊感觉器官,能感知水流变化,使鱼能准确定位,判断水中物体)(视频:侧线的作用) 3.合作探究二:鲫鱼的呼吸器官是什么?(鳃) 观察与思考: (1)鱼鳃位于 头部 两侧,外有鳃盖保护,颜色 鲜红色 。 (2)当水流经鳃丝时,溶解于水的 氧气 进入鳃丝的血管中,水流由鳃盖的后缘流出, 二氧化碳__由鳃丝排放到水中。鱼就是这样呼吸的。 4.合作探究三:鲫鱼的运动 (1)认识各种鱼鳍的名称和数目(出示图片) (胸鳍:2个;腹鳍:2个;背鳍:1个;臀鳍:1个;尾鳍:1个 1.分析从哪几方面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2.小组合作,通过观察图10-2鲫鱼的外部形态并结合信息库的内容思考并回答问题。了解鲫鱼的体形、体色、体表特点和身体分部以及特殊的感觉器官以及呼吸和运动特点。
4、小结
【板书设计】
第1节 水中的动物
一、多姿多彩的水中动物
二、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体形
体色
1.鲫鱼 体表
感觉器官
呼吸器官
运动器官
2.鱼类的主要特征:用鳍运动,用鳃呼吸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