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安排:2课时
第2节 地面上的动物
(第1课时:认识多种多样的动物)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多种多样的动物,使学生能描述地面上动物适应地面环境的特征。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观察多种多样的动物,培养关爱多种多样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描述地面上动物适应地面环境的特点,理解动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教学难点:
描述地面上动物适应地面环境的特点,理解动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动物图片和资料。
教学过程:
1、图片展示各种动物,并认识动物的名称。
2、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已熟悉或喜欢的一种动物,说出它的特点、生活习性,关于动物的小故事等。
3、观察课本P54的图片,认识各种地面环境中的动物,了解环境中动物的特点,并结合其生存环境的特点,对比两者的关系。
4、通过观察、对比、概述地面上的动物适应地面环境的特点。
5、问题解答:解决生活中看到过,听说过的疑问。
提出问题,同学帮助解答,合作、交流,学以致用。
6、小结
第2节 地面上的动物
(第2课时:观察家兔的形态、特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家兔的外形。
(2)知道家兔的内部结构。
(3)描述家兔生殖、哺育的特点。
(4)概述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培养学生初步获取、筛选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和相互交流的能力得到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观察活动中,养成学生乐于探究生命奥秘的兴趣,及早地建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家兔生活习性和经济价值的介绍,帮助理解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以及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讨论探究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观察家兔的外形及内部结构,概述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说出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用具: CAI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提问:举例说出你周围的哺乳动物。 究竟什么样的动物才是哺乳动物?哺乳动物有哪些特征呢? 思考并举例。
二、观察家兔 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探究 家兔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体表被毛对家兔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家兔的膈将体腔分为哪两部分?每个体腔内分别有哪些器官?这些器官的作用与人体器官的作用相似吗? 自主学习,观察图,结合信息库知识,积极思考,小组讨论探究,将结果填入表格中。
二、观察家兔 3、家兔的消化器官有哪些与它的食性有关? 家兔的生殖、哺育有何特点?对家兔的生存有何意义?
组织学生交流,点评。 1、播放视频:家兔的形态特征。 家兔的身体分头、颈、躯干、四肢、尾五部分,体表被毛可保温。 2、CAI、学生指出内脏器官的位置:比较家兔与人的内脏器官的异同。 (1)位置功能相似:用肺呼吸、心脏四腔,体温恒定。 (2)不同:与食性有关 家兔适应植食性的特征:盲肠粗大、小肠细长、(CAI比较植食性动物与肉食性动物牙齿)门齿、臼齿发达 3、比较卵生与胎生,引导学生得出胎生和哺乳更有利于后代存活,更能适应环境。 通过交流,在老师引导下学会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三、哺乳动物的特征 通过和其他哺乳动物的比较,引导学生归纳出哺乳动物的特征 在教师引导下归纳出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四、课外延伸 建立动物小档案 依据教材DIY,开展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