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第12章 第2节 昆虫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第12章 第2节 昆虫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1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6-30 20:36: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单元 第12章 空中的生物
第二节 昆虫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列举常见的几种昆虫,并说出它们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特征
(2)概述昆虫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
在昆虫图片资料查询交流过程中,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初步形成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能力、关注生命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观察蝗虫并概述昆虫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观察蝗虫
【教材分析】
本节是本单元最后一课,主要讲述可以在空中飞行的动物——昆虫。这节课是对前面知识《鸟类》的补充,进一步阐明动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教材在最后介绍了昆虫与人类的关系,目的是让学生对生物和人类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这样由易到难的教学安排,符合人的认识特点。昆虫又是已知动物数量最多的种类,与人类关系极为密切。因此,《昆虫》一节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相关图片、视频制作课件,召集学生录制“观察蝗虫”的实验视频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昆虫的结构习性及与人类的关系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思维已经进一步成熟,但是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本节有很多内容对于学生来说,缺乏感性认识,一些总结、分析性的内容对于他们来说也存在一定的难度。根据生物《课标》和学生的实际,先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常见的昆虫有哪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通过网上查找关于昆虫的资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同时还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另外将昆虫图片和观察蝗虫实验视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下,我将采用设问法、讨论法、观察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课前热身:欣赏歌曲《萤火虫》 复习巩固:鸟类适宜空中飞行的特征 质疑:你们知道空中飞行的动物,除了鸟类外,还有一类是什么吗 昆虫有哪些特点,如何辨别?今天我们就来一块学习了解《昆虫》(引出课题并板书) 欣赏美妙音乐 复习回答 思考并回答 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温故知新,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新知学习 一、五彩缤纷的昆虫 昆虫的特征 目标展示 在自然界中,昆虫种类数量繁多,已知的种类有100万种以上,占整个动物总数的3/4。你能说一种你熟悉的昆虫吗? 【小小解说员】:展示天牛、蝴蝶、蜻蜓、螳螂、蜜蜂、蝉图片,以下昆虫你认识吗?请你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给大家介绍一种你最熟悉的昆虫,说说它的外形及主要特征。 质疑:那么什么样的动物就可以称为昆虫呢?下面我们通过一段录像来了解。 视频播放:“五彩缤纷的昆虫” 自主学习一:昆虫的特征 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本84页,2分钟,完成以下内容: 昆虫属于节肢动物,其身体分为 ( )、( )、( )三部分,头部有( )对触角、( )对复眼和一个口器。胸部有( )对足和( )对翅。 根据以上我们可以归纳出,凡是昆虫,都具有以下特征。这也是我们判断某种动物是不是昆虫的依据。 辨一辨:那么像蜘蛛、蜈蚣也是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那么它们是否也是昆虫呢? 提升:那么翅对于昆虫的生活和分布有什么意义呢? 蝗虫就是典型的昆虫,以粮食作物的秸秆为食,专门毁坏庄家,导致蝗灾,小小的蝗虫会使粮食作物减产导致蝗灾发生,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下关于蝗虫的相关知识。 引出下一主题“观察蝗虫”(板书) 齐读学习目标 蜻蜓、蜜蜂、蝴蝶、蛾、蚊…… 学生踊跃介绍 学生根据视频观看,初步说出什么样的动物就可以称为昆虫? 自主学习,并完成学习提纲 归纳:昆虫的特征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辨 思考回答:通过翅的运动可以扩大昆虫生活和分布的空间,对其生存和繁衍有重要意义 明确本节课的目标 通过课前查阅资料,然后课堂给大家介绍,提高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以提高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提纲,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会将零散的知识进行归纳
二、观察蝗虫 蝗虫适应其生活环境的结构特点 1、播放“观察蝗虫实验视频” 2、自主学习提纲二:观察85页图12—9,结合信息库87页蝗虫内容思考以下问题(4分钟) (1)、蝗虫身体外面坚硬的外骨骼有什么作用? (2)、看一看,蝗虫的身体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3)、数一数蝗虫有几对足?哪一对足比较发达,适于跳跃?数一数蝗虫有几对翅? (4)、观察蝗虫的头部,看看头部有什么结构。单眼和复眼的数目各是多少?你找到蝗虫咬食植物茎干的口器了吗? 3、自学检测: 强调:蝗虫的呼吸器官—气管 4、动画展示蝗虫的结构,强化练习 5、小组讨论: (1)、蝗虫能适应陆地生活的主要原因? (2)、蝗虫活动范围大的原因? (3)、你认为灭蝗的最佳时期是什么时候? 所有的昆虫对人类都有害吗?(引出下一主题) 通过实验视频观察,观察蝗虫的结构 自主学习并思考,然后小组内进行分享交流 仔细辨认气门和气管,确认蝗虫的呼吸器官是气管 通过蝗虫外形结构动画观察,对其结构有一个动态的,更深的了解。 分组讨论得出结论:蝗虫体表的外骨骼具有支撑身体、保护体内的各种器官、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从而更好适应陆地生活,且蝗虫因为有翅,活动范围大,消灭蝗虫的最佳时期是3岁前的跳蝻。 由于条件有限,不能让所有学生抓蝗虫来观察,为了弥补这一不足,让部分学生课前抓蝗虫进行实验,并拍成视频,课堂上利用 在分享交流中,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动画形象直观,提高学生兴趣,加深巩固 在讨论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让学生知道蝗虫的危害及最佳消灭时期
三、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你说我说: 开展辩论会,举例说明昆虫和人类的关系 归纳:在辩论中得出结论 感悟提升 : 很多时候,害虫之所以有害也与人类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有关,如果人类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任何昆虫都可能成为“害虫”,因此人类要与自然生物和谐共处,维持生态平衡。 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以及生活实际分两组进行辩论 在辩论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以提高 教育学生要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课堂检测 1、为适应陆地相对干燥的环境,昆虫体表具有防止体内水分散失的结构是( ) A、外骨骼 B、翅 C、气管 D、足 2、当你在南美洲的树林里观察时,有一个长着三对足两对翅的小动物从眼前掠过,可以初步判断这个动物是:(  ) A、鸟类 B、昆虫 C、蜂鸟 D、能够爬行 3、将蝗虫的头部浸入水中,它不会窒息而死的原因是:(  ) A、可以通过口进行呼吸,吸收水中的氧气   B、可以长时间不呼吸,吸收水中的氧   C、可以通过胸腹部的气门,使空气中的氧气进入体内 D、可以通过外骨骼呼吸 4、蜻蜓落在叶片上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腹部在不停地收缩和舒张,这是蜻蜓在( ) A、休息 B、呼吸 C、消化 D、排泄 5、蝗虫的视觉器官是( ) A、眼睛 B、眼点 C、复眼 D、单眼 6、蝗虫的身体分为 、 、 三部分。外骨骼是覆盖在昆虫身体表面的坚韧的外壳,有 和保护内部器官, 的作用。 7、消灭蝗虫的时期是在( ) A、成虫期 B、若虫期 C、三龄前的跳蝻 8、昆虫的翅和鸟翼的结构是不同的,但就适于飞行来看,有哪些共同点呢? 在检测中发现问题,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且加深巩固
课堂总结 今天你收获了吗? 学生畅谈自己的收获 加深记忆
作业布置 1、全班:课本90页第3、4题 2、学有余力者:制作蝇粘捕器 作业进行分层布置,让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人人都有收获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