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12.《祝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12.《祝福》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9 22:39: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祝福》教案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1、塑造人物的方法
2、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大家对鲁迅先生都不陌生,我们在初中阶段的学习过大量鲁迅先生的文章,例如《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位书屋》、《藤野先生》等等,大家是否还记得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中,曾描写过一位二十的小玩伴——闰土,鲁迅先生在文中是这样描写了闰土形象从少年到中年的变化,少年时的闰土活泼灵动,中年时闰土木讷呆板像一个木偶人,鲁迅先生也犀利地指出是当时的社会将闰土变成如此模样。
今天我们要学习鲁迅先生的另一篇课文,在文中鲁迅也多次描写了同一人形象的多次变化,挖掘背后的深层原因。
(一)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代表作品有中国第一本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散文诗集《野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大量作品被编入语文教材,如《故乡》《藤野先生》《拿来主义》等。
(二)《祝福》简介
《祝福》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选自《彷徨》。故事主要讲述作者回到家乡,暂住在鲁四老爷的家中,见证了祥林嫂的死亡,并剖析了祥林嫂死亡的深入原因,对当时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三)题解
关于“祝福”:“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公顷天生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四)快速阅读,整体感知,理清小说思路
1、 疏通字词、正音
2、结合小说三要素理清情节:请学生速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并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
情节 内容      顺序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1-2)
 结局 祥林突然死去(3-33) 倒叙
 开端 初到鲁镇 (34-53) 三个半月
 发展 被卖改嫁 (54-65) 两年
 高潮 再到鲁镇 (66-111) 约两年
 尾声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112)
3、思考:《祝福》在结构上采取倒叙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A、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嫂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呢?这一切都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
B、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4、提问:哪一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收倒叙转为顺序的?
“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5、请一个同学用顺序的方法来复述整个故事。
第二课时
【深入阅读,拓展分析】
《祝福》描写祥林嫂的死亡,作者为何要说她是“穷死”的,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又是为何?“穷死”即是祥林嫂死亡的关键词,抓住“穷死”二字,来解读祥林嫂的死亡。作者在文中多次描写祥林嫂模样的变化,且每一次的改变都和故事情节的发展不可分离,故便从祥林嫂模样的变化入手,来“还原”祥林嫂之死。
1.重重疑问,埋下伏笔
《祝福》在文章最开始描写“我”与祥林嫂相见,她已经是一个乞丐了:“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彷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向“我”询问一些关于死亡的事情,“一个人死后有没有灵魂”“那么,也就有地狱”“那么,死掉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的?”后就写道祥林嫂在祝福的前一夜死去,“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
疑问:祥林嫂为什么才四十上下就沦落成一位乞丐,最终“穷死”,并且对死亡之后的事情这么关心?
围绕着这些疑问,继续阅读下文,寻找答案。下文中对祥林嫂初到鲁镇时的描述:“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试工期内,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是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所以第三天就定局,每月工钱五百文”“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
疑问:一个年轻、有力量、勤快、能干的女人,每个月可以领五百文工钱,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为何变成这番样子?怎么沦落成了乞丐,而最终“穷死”了?这中间到底经历了什么?
2.分析形象变化,探究深入原因
祥林嫂形象第一次变化:
文章中对祥林嫂再次回到鲁镇时面貌的描写:“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手脚已没有先前灵活,记性也坏得多了,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
思考:祥林嫂的容貌较初次来鲁镇发生了改变,这是为何?
明确:祥林嫂原是寡妇,春天没了丈夫、家里又严厉的婆婆、一个小叔子,从家中逃出来做工。后被抓回去,被迫改嫁,祥林嫂又嚎又骂,一头撞在桌角上进行反抗。被迫改嫁后,祥林嫂生了一个小孩,有房住,丈夫有力气能做工,生活看起来非常圆满幸福,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丈夫年纪轻轻得风寒而死,儿子被恶狼吃了,房子也被霸占。
从文章中分析出祥林嫂发生变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丈夫患病去世、儿子被恶狼衔去。
人为原因:封建思想的迫害。被迫改嫁。封建父权思想宣称“从一而终”、“一女不侍二夫”,这使祥林嫂不愿改嫁,但是在封建族权之下,祥林嫂的命运掌握在夫家手中,婆婆逼迫她不得不改嫁。2.失去丈夫儿子,被剥夺房子,赶出家门,这也是中国封建传统族权的影响。
祥林嫂形象第二次变化:
再次回到鲁镇的祥林嫂仍可以像原来一样依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但是祥林嫂的模样并未好转,“不但眼睛窃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是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至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米。”
思考:又是什么原因让祥林嫂的模样再次改变?
明确:从文章看“压垮”祥林嫂的最后“一根稻草”:“善良”的柳妈告诉她,经历了两次改嫁,即使死了也会被分成两半,给她的两任丈夫,并给她了解决办法,到土地庙捐门栏,死了可免受苦。祥林嫂信了柳妈的话,并照做,捐了门槛的祥林嫂“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而四婶仍对要去拿祭祀用祥林嫂说“你放着罢”,四叔上香的时候呵斥她走开。这使祥林嫂在思想上彻底奔溃,即使已想尽办法“赎罪”,但仍然不能被当作“正常人”对待。
祥林嫂最终成为乞丐的原因:封建思想的摧残。
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鲁镇,认为死了两任丈夫的祥林嫂是不祥之人,而祥林嫂也深信不疑,故此她听信柳妈的话去捐门槛,而结果是大家仍不让她参与“祝福”,这使她彻底“崩溃”。精神日渐不佳的祥林嫂,最终被四叔家解雇的祥林嫂,失去了经济来源,成为了乞丐,“穷死”在“祝福”的前夜。
第三课时
1、这节课我们重点要分析的是“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也即“寻找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你认为,谁与祥林嫂的死有关呢?
(老师提示: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的罪恶本质,除了封建礼教这个间接凶手外,谁是直接凶手?
2、请学生就自己的答案进行分析
学生回答要扣住以下几个点:
(1)鲁四老爷: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呢?
①间接描写:
通过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的描写,点明了鲁四老爷的身分(地主阶级、封建理学的卫道士),揭露了他的丑恶本质,从而揭示出他成为杀害祥林嫂的刽子手的深刻的阶级根源和思想根源。厅堂的布置,几案的摆设,处处显示出令人窒息的死气。
②直接描写:
A.行动描写:这表现在祥林嫂被抢走的两件事上:
当婆婆一边抢人一边来领工钱时,鲁四老爷把祥林嫂一文也没有用的工钱全交给了婆婆。与此相对照的是对被压迫的寡妇祥林嫂的冷酷无情。
B.语言描写:
在祥林嫂的问题上,鲁四老爷一共开过六次口,说了百十来个字,却就把他反动、顽固、虚伪自私、阴险狠毒的性格特征,把他杀害祥林嫂的罪行,揭露得淋漓尽致。
总结: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2)婆婆:概写:严厉,应酬很从容,说话很能干。取走工资,拿走衣服。派人抢祥林嫂回去,讲她卖给贺老六。——自私的人
(3)柳妈
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祥林嫂为什么要化那么大的代价去捐门槛?
柳妈还算是同情祥林嫂的一个。同情祥林嫂的人,也把祥林嫂推向深渊,更显示出悲剧之可悲。

(4)鲁镇的众人
(1)“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不同” “音调”和先前有怎样的不同,人们对她的态度有何改变?
镇上的人们:对立范围扩大了。
也仍然:礼教文化固执地达成共识,彻底否定祥林嫂。
音调:人际关系微妙变化,她渐渐被边缘化。
(2)听阿毛的故事
(愚昧、冷漠、冷酷)
③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
“是的,你是单知道雪天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才会到村里来的。”他们立即打断她的话,走开去了。(冷酷 )
④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但从人们的笑影上,也仿佛觉得这又冷又尖,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了。她单是一瞥他们,并不回答一句话。”
鲁镇上的人们:
鲁镇上的人们对祥林嫂的遭遇没有任何的同情,他们一开始只是用祥林嫂的悲剧满足一下自己的猎奇心理,等到厌倦了,便对之嘲笑唾弃,表现出一种冷漠厌烦的态度,他们也是深受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思想毒害的人,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统治了他们的灵魂,所以,他们鄙视祥林嫂,他们的态度,也增加了祥林嫂精神上的痛苦,他们和鲁四老爷一起,把祥林嫂逼上了死路。
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又不能不守节,“要做奴隶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教师补充: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剥夺祥林嫂生命中的春天的“施害”人,很大部分(如柳妈和鲁镇上的人)也是受害者,因而悲剧的根源就不是“这个人或那个人”而是这个社会!
【总结主题】
杀死祥林嫂的不是“穷”,而是“吃人”的封建思想。正是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每个人都坚信并选择顺从。封建思想的存在使祥林嫂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被迫改嫁,鲁四爷家人认为她是“不干净”的拒绝她参与“祝福”,柳妈劝她去赎罪。而祥林嫂又对这种封建思想深信不疑,抵死不改嫁,捐门槛赎罪,不被参与“祝福”后彻底崩溃。鲁迅在文中对祥林嫂的死亡只用“穷死”二字概括,并未直接指出是“吃人”的封建思想将祥林嫂逼上死路,这也正是鲁迅文章的深刻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