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新课导入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人类政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秦汉以来,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始终围绕着君主专制的加强、中央集权的强化而不断变化,是巩固王朝统治、强化专制的一种手段,更体现出了中国古人在国家制度创新与社会治理方面的卓越智慧。
《儒林外史》第三回里,落魄书生范进是个士人,他一直生活在穷困之中,一直不停的应试,考了二十多次,直至五十四岁才中了秀才。这件事情引发了一场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名的疯癫,由此产生的各方人士不亚于疯癫式的反应,会让现代人觉得有些奇怪:中个举人难道有这么夸张吗?
以今人的视角去看,这场由中举而引发的疯癫,当然会觉得荒谬好笑,但是如果回到历史的现场,站在小人物的立场上,就会觉得这场疯癫又是颇为合理的。要去理解这场疯癫,首先就要去了解一下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
1.夏商西周:世官制
世官制(世卿世禄制):指世代为官,官吏都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无论王室还是各级贵族都是凭借宗法和血统世代继承高官厚禄。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
选拔标准:血缘
特点:奴隶主贵族垄断高官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2.春秋战国:客卿制、军功爵制
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
——《战国策·燕策二》
选练举贤,任官使能。
——《史记·赵世家》
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
——《韩非子》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史记·商君列传》
选拔标准:才能或军功
3.秦朝: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选拔标准: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
始皇……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
——苏轼《论养士》
赵高身世有争议。其母亲因触犯刑法遭到处刑后身体残缺,被收入“隐宫”,赵高兄弟皆出生于此。秦始皇听说他为人勤奋,又精通法律,便提拔他为中车府令掌皇帝车舆,还让他教自己的少子胡亥判案断狱。
4.汉代:察举制(汉武帝时期开始推行)
特征: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举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贤良文学
分类 制度 门类
常科 岁举,有人数规定、具体标准 孝廉、茂才
特科 无固定时间,有具体标准 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
察举科目不下十余项,名类既多,涵盖亦广,依“才”“德”是举,颇有求达“野无遗贤”之意。较之前代“世卿世禄”的血缘裙带、军功制下的杀伐之劳,察举制的选才标准显然要宽泛包容得多。 ——张德 《察举制之得》
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系统完整的选官制度是从两汉的察举制度开始的。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抱朴子外篇·卷二审举第十五》
后期难以选拔真正的人才
5.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220年,曹丕)
品评主要有三个内容:1、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指父祖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2、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现在的品德评语。3、定品:即确定品级。
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但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
过程:
设置中正官
定品
按品授官
评价
积极影响:将选举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局限性:注重家世,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压制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6.隋唐至清:科举制
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通过分科取士,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科,是考试科目;举,是选拔人才。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
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形成历程
时间 科目 结果
制举 皇帝自设科目 取得为官资格,吏部选拔后正式任官
常举 每年 秀才、明经、进士等几十种
明经科主要考帖经,旨在检测应试者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
进士科主要考经史和时务策,后改以诗赋为主,较能体现应试者的文才学识。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不为进士出身,终不为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 孟郊《登科后》
拓展:科举制的取士流程
史料1:科举制度的最大优点是从根本上打破了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使国家行政机构的组成向着尽可能大的社会面开放。 ——王炳照《中国科举制度研究》
史料2: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汪洙[唐]《神童诗》
史料3: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 [唐]王定保《唐摭言》
为什么说科举制是中国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扩大了用人范围,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有利于阶层间的流动;
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科举制以考试取人,相对公平公正,被西方文官考试制所借鉴;
将官员选拔任命权收归中央,加强和巩固了中央集权。
7.宋元明清的官员选拔:科举制的发展
宋代对科举制进一步完善,“取士不问家世”,科举制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尤其是锁院、糊名、誊录等制度的实行,使得科举考试真正体现了公开公糊名平的竞争原则。政治上扩大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有司昔者患不公,糊名誊书今故密。” ——王安石《送陈谔》
元朝的官员选拔,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随着上层统治者汉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元朝在1313年颁科举诏,宣布次年开考,恢复了科举制,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答题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但仍然时断时续,元朝科举录取人数不多,科举出身者在官员队伍中的人数比例也不高。
元仁宗最大的建树是恢复了科举考试制度,史称“延祐复科”。恢复科举考试制度,有着文化、社会、政治的多重意义,促进了儒家学说的传承发展。
乡试
会试
殿试
各省城
礼部
皇帝
每三年
次年春
会试后
举人
贡士
进士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考生来源于国子监和各府、州、县学的学生;考生内容来自四书五经;考生程序是乡试、会试、殿试;考试形式固定为八股文;明朝实行南北卷制度。
南北卷制度:为了保证科举能选拔出不同地域的优秀人才,也为了保持科举人才来源的地域平衡,1427年起实行南北卷制度。
“1905年是新旧中国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罗兹曼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
材料一:宗法制是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利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战国以后的军功制适应了兼并统一战争形势的需要,在历史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军功制毕竟是战争年代的产物,无法满足和平时期选拔管理人才的要求。
——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汉代实行以察举、征辟为主体的人才选拔制度。官员们互相嘱托,推荐亲属故旧,所推荐的人才“不复依其质干,准其才行,但虚造声誉”。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人唯亲,以便控制朝廷与地方政治,世家大族干预人才选拔,一些地方的人才选拔甚至是被数个家族长期把持。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四:后来(西晋时期)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五: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他们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为适应这一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隋唐统治者将科举制作为官员选拔的新制度。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根据材料一到五,总结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的原因。
社会状况的变化要求政府改变官员选拔制度。
贵族政治
士人政治
门阀政治
平民政治
<
<
<
朝代 制度 标准 方式 特点 演变趋势
先秦 世官制 血缘 世袭 与分封制、宗法制相结合
军功爵制 军功 军功与爵位官制密切相连
汉代 察举制 品德、才学 举荐 以才能和品德为依据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评定授官 与当时士族制度密切相关
隋唐 明清 科举制 才学 考试 冲破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
与君主专制强化相关
家世、道德和才能
①中央主导逐渐加强
②选拔方式由推选发展为考试,日益公正公平客观。
③标准由门第到才学;范围由封闭走向开放。
总结: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的演变
二、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
1.秦汉:上计制
2.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虽然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法规,但大都流于形式。
名词解释:战国秦汉时期地方官年终向中央汇报的制度。中央的重要官吏和地方的首长,每年要把自己管辖地区的户口、垦田、赋税等预算数字写在木券上,上报国君,并把木券剖分为二,国君持右券,臣下持左券。到年终,国君根据右券亲自考核,根据考核结果予以升降赏罚。上计制度的建立意味着中央对地方财政控制的加强
“县、邑、道、侯,秋冬岁尽,各计县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上其集(计)簿。” ——范晔《后汉书 百官志》
二、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
3.隋唐:尚书省吏部负责
⑴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考核,地方官每年向中央报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县考察。
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隋书 儒林传》
⑵唐朝以品德、才能标准考核,分九等,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
《唐六典》规定:考绩由尚书省吏部负责,考课一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考核评定分三等九级,综合考评这几年的政绩以决定升降与奖惩。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
4.宋朝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
史料:及三岁,不限中外职任,但非曾犯入已赃,令审官院磨勘以闻,当议迁陟。
——宋真宗诏书
二、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
5.明朝:考核有考满和考察
6.清朝:考课制度
考满是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官员任现职满三年称“初考”,满六年称“再考”,满九年称“面考”。考核结果分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考察包括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朝觐考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
清朝吸收了明朝后期考核制度松散 、官吏贪墨成风的教训 , 在考核标准上偏重于惩办腐朽。其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京察”指的是对京师以内文官的考察,“大计”指的是京师以外地方官员的考察。
朝代 考核制度 考核标准 特点
秦汉 上计制 土地人口、财政收入、治安情况
1、考核方法与考核法规完善
2、考核重德尚能
3、据考核结果奖惩激励
4、监察监督人员介入考核过程
魏晋南北朝 流于形式
隋唐 吏部考核 品德、才能
宋朝 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制度 政绩
明朝 考满和考察 政绩、贪酷和不作为
清朝 京察和大计 才能、操守、政务
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重点由“选贤任能”逐渐转向加强对官员的控制,这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一致的。
根据朝代顺序梳理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
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1.秦汉:
(1)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
(2)秦朝在各郡派驻一名御史,称“监郡御史”,这标着这我国古代地方监察制度的正式确立。汉朝汉武帝分全国为13个监察区,置13州部刺史,代皇帝巡行郡国,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不法行为。
汉朝刺史位低权重,监察两千石以上官员;但不直接处理地方行政事务。前期对于防止地方分裂割据,加强中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巩固国家统一起到了积极作用。后期刺史改称州牧、太守,职权进一步扩大,拥有地方军政大权。变成了割据势力,严重威胁了中央集权,导致国家分裂。
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2.隋唐:⑴御史台——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大夫——最高监察官
⑵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
3.宋朝
中央: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台谏合一。
地方:地方划分路为监察区(四监司)
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旧唐书·韦思谦传》
曾任杭州通判的苏东坡
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4.元朝监察严密:⑴中央设御史台;
⑵地方设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注:行台即行御史台
元代监察制度以三台为主干,以二十二道肃政廉访司为网结,颇为严密。独创了行台制度,从中央到地方浑然一体,从组织上保证了对各级官吏实行有效的监察,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5.明朝:①中央:都察院、六科(特点:御史和六科给事中品级虽低,但权力很大)
②地方:监察御史代皇帝巡按各省。(东厂、西厂、锦衣卫也具有监察职能)
御史台模式
都察院模式
标志着监察制度的职能和权力的重心已完全放到了对臣下的监督、控制上来。
6.清朝:沿袭明代,仍设都察院,以都御史为主事官。雍正年间,将六科给事中归属都察院,科道合一,实现监察权的统一。
清雍正时期,意识到监察机构一分为二有重叠的弊端,给事中与御史分权、科道分设往往导致监察机构之间互相纠举弹劾、争权夺利,影响监察效能发挥,御史雍正元年(1723年),六科给事中被并入都察院,与十五道监察御史合称“科道”,分别负责对京内外官员的监督和纠弹。
——陈晓枫、钟盛《中国传统监察法制与司法文明》
根据朝代顺序从中央和地方两方面梳理古代的监察制度
朝代 中央 地方
秦朝 御史大夫 监察史
汉朝 御史大夫 十三州刺史
隋唐 御史台(御史大夫) 唐太宗将全国分为10道监察区,派监察官巡回监察
两宋 御史台、台谏合一 地方划分路为监察区(四监司)、通判
元朝 御史台 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明朝 都察院、六科 御史巡按各省
清朝 都察院 停止了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奏折制度)
古代监察制度是围绕中央集权和皇权专制两方面发展起来的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监察体系,有一定独立性,监察官员直接隶属于皇帝,位卑权重。
阅读材料分析为什么说:“罗马之后再无罗马,秦汉之后有隋唐,隋唐之后有明清”?
材料:
秦汉地方长官,通常不由本籍人士出任,但地方掾吏则为当地俊秀。中央又有刺史监临督察地方官员。这一套制度,起源早,发展时间也颇长久,因此运作相当顺畅。中央有了这一套统治机制,完全不必依赖军队即足以统治广土众民。
罗马不能建立类似中国的郡县制度,只能在各地以不同的方式与当地原有势力取得合作,以宗主国的地位,依赖戍军控制属地。这一形式当然极不稳定。日久之后,分戍各地的罗马军团对宗邦故国未必忠诚不二,使日后罗马帝国长期沦于军人专政的痼疾。
——《万古江河》
不同:秦汉使用官僚制度治理地方;罗马使用军队与当地原有势力进行统治。
结果:秦汉实现对地方的有效治理;罗马长期陷入内乱
作用:官吏选拔与管理制度使得政府利用官僚治理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有效治理地方社会,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始终围绕着皇权(君主专制)的强化、中央集权的加强而变化,是巩固统治、强化专制的一种手段。
课堂检测
1.春秋战国时期,世卿世禄逐渐被专职官僚制度所取代。在以下措施中体现这一变化趋势的是( )
①奖励军功 ②什伍连坐制 ③推行县制 ④九品中正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九品中正制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下列关于对该制度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官吏任免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权力
B.按德才标准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品级依据
C.最终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局面
D.中央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官负责选拔官吏
B
B
3.“九品中正制”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局面。唐代中期以后,越来越多的寒士通过科举进入官场,他们显达后喜欢奖拔后进。据此可知,隋唐时期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
A.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B.限制了士族做官资格
C.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 D.促使选官走向制度化
4.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D.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C
C
课堂检测
5.秦朝法律严格规定了官吏行政的行为规范,对于“善、失”赏罚分明;汉代对官吏实行“考选合一”,强调孝悌廉公之行。这说明秦汉时期( )
A.官吏的选任以德为先 B.官员考核机制发展成熟
C.重视吏治的制度建设 D.实行外儒内法治国方式
6.“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畤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从这段材料中无法得出的确切信息是( )
A.儒学地位提升 B.太学开始设立
C.通过察举制选拔人才 D.设立中外朝加强君权
A
D
课堂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