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2学年 历史统编版必修上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2学年 历史统编版必修上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6-30 10:40: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时空定位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一、考情分析
时间 全国卷 地方卷
2017 【Ⅱ】24·春秋战国之际商业的发展 浙江·中国古代耕作技术 ·古代中国的水利工程
江苏·青铜礼器 海南·儒家思想
2018 【Ⅲ】24·战国以前冶铁技术的发展 【Ⅰ】24·墨子 北京·孟子与儒家思想
浙江·墨子的思想主张
2019 【Ⅲ】儒家思想的制度渊源 天津·青铜制造业 海南·孔子的思想主张
北京·春秋战国的手工业
2020 【Ⅲ】24·商业的发展(货币) 山东·百家争鸣 江苏·墨子思想
浙江·孔子与墨子的思想
2021 【甲】24·孔子思想
1.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动荡的表现及影响。
2.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及影响。
3.商鞅变法的原因、内容及影响。
4.百家争鸣的历史原因、内容及影响。
课程标准
知识分解
二、课程标准分析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三、核心考点突破
1.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动荡的表现及影响
三、核心考点突破
【史论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影响
(1)灾难:争霸战争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给广大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
(2)进步:打击了贵族保守势力,促进了地主阶层的崛起和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
(3)统一:大国兼并小国,为国家的最终统一创造了条件。
(4)交融:客观上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的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逐渐形成了华夏族。
(二)华夏认同
(1)时间:春秋到战国时期。
(2)表现
①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四周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②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
(3)影响: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中原
华夏认同
北狄
西戎
东夷
南蛮
华夏认同
民族融合
知识拓展:
华夏认同的影响
①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②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形成
③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 础。
④有利于形成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感
据《国语 鲁语上》记述,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其中商族本属东夷族的一支,不是黄帝族的后裔。这反映了华夏先民( )
A.鲜明的血缘亲疏色彩
B.共同的民族归属意识
C.久远的文化生活交流
D.朴素的宗族宗法观念
2.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及影响
随着铁制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以及水利事业的发展,农业生产水平提高了,剩余产品有所增加。……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产量的增加,使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生产有了发展的可能,这就为私有制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建基于“耦耕俱耕”的共耕制之上的奴隶制经济基础发生了动摇,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封建经济开始产生。
——朱绍侯《中国古史》
概念: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自然经济
自耕农
有很少的地
自己耕种
自己消费
佃农
没有土地
租地
有人身自由
奴隶
没有土地
没有自由
人身依附于地主
家庭手工业
不仅有男耕
还有女织
商品经济
农业手工业的生产目的都是为了交换
奴隶
没有土地
没有自由
人身依附于地主
家庭手工业
不仅有男耕
还有女织
商品经济
农业手-工业的生产目的都是为了交换
小农经济
自然经济
(精耕细作)
(一)农业
知识拓展:封建土地制度的演变
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
(1)原因:
A.根本: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及推广;
B.主要: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
C.井田制遭到破坏。
(2)过程:
1.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改革,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2.前356,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3)形式:①国有土地所有制(均田制);②君主土地所有制(补充);③自耕农土地所有制(附庸)④地主土地所有制(主体)。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奴隶社会(夏商周)时期:井田制(国有土地)
(二)手工业
春秋晚期:中国炼铁技术出现。战国时期,铁器广泛使用。
(三)商业
(1)出现各式各样的货币,各诸侯国有铸币权。
(2)工商食官局面被打破,私营手工业和独立个体手工业者出现
(2018全国卷Ⅲ,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2020·全国Ⅲ卷高考·24)图5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A.铸铁技术的进步
B.商品交易的需要
C.审美观念的不同
D.国家统一的推动
【现学现做】
(1)原因: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及生产关系的变化
直接原因:诸侯争霸、富国强兵的需要
(2)目的:富国强兵。
(3)结果: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4)代表:商鞅变法
3.商鞅变法的原因、内容及影响
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2、道家主张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的法制、改革思想对当今的法制国家有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变法的理论武器
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
诸子百家的现实意义
4.百家争鸣的历史原因、内容及影响
【选必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重视以人为本
周公:敬天保民。孔子:仁者爱人。管子: 顺应民意,孟子:仁政、民贵君轻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西周:明德、敬德。 墨子:“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孟子:尊贤使能。
《礼记》 :大道之行、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西周太史伯:“和则生物,同则不继”。 孔子:和为贵。
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
(2021全国甲卷)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
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 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2021·山东高考)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认为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这反映了两者
A.文化取向的迥异 B.政治立场的不同
C.学术观点的分歧 D.生活态度的差异
A
B
(2020·山东高考·1)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2020·江苏高考·2)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
A.恢复前代礼乐制度 B.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C.强调社会等级和谐 D.适应兼并战争需要
春秋战国的阶段特征?
“战国者,古今一大变革之会也。”——王夫之《读通鉴论》
①如何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
社会转型时期
②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具体表现?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政治: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分封制趋于瓦解;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雏形出现;官僚政治开始形成;
经济: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开始形成
文化:礼崩乐坏;私学兴起,文化下移;士阶层的崛起;
出现百家争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