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4.3光的干涉
第3节
光的干涉
第四章
光
人教版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1)是 “机械波的干涉”内容的延伸;
(2)是学习第二节后一部分“薄膜干涉”以及
第三节“光的衍射”的重要基础。
一、教材分析
2、教学目标
① 知道光的干涉现象;
② 理解光的干涉条件;
③ 掌握双缝干涉明暗条纹的特点及其产生原因 。
(1) 知识与技能
一、教材分析
2、教学目标
①增强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科学意识;
②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善于分析的科学态度;
③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2) 过程与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能力。
3、重点和难点
重点:(1)光的干涉条件;
(2)双缝干涉明暗条纹的特点及其产生
原因 。
难点: 两列光波在空间上 的“加强”和“减弱”。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
已了解波的基本特征以及机械波干涉
的知识。
能力背景:
高二学生已初步具备观察、分析实验
现象和归纳、总结实验规律的能力。
学习困难:
光的本质难以理解。
三、教学方法
1、探 究 法
2、假 设 法
1、回顾
2、创设情景
3、实验
4、类比
5、分析
6、小组讨论
7、知识巩固与延伸
四、教学过程设计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回顾
回答:两个波源满足什么条件?
波的干涉有那些特征?
波源S1
波源S2
强
弱
强
弱
强
波峰
波谷
四、教学过程设计
2、创设情境——感受波的强弱
假设:你是一只蚂蚁掉
进水槽中,沿图
中六条航线游动
假设:光是波
讨论:在每条航线上的
感受如何?
四、教学过程设计
S1
S2
P
P0
d
4、类比——引入相干光源的概念
路程差
d=S2P-S1P
5、分析——探究明暗条纹出现的条件
四、教学过程设计
结论:在中央,路程差d=0,两束光相互
加强,出现亮条纹。
(1)d=0
5、分析——探究明暗条纹出现的条件
四、教学过程设计
结论:当路程差d=λ/2 时,两束光相互
削弱,出现暗条纹。
(2)d=λ/2
5、分析——探究明暗条纹出现的条件
四、教学过程设计
结论:当路程差d=λ时,两束光相互
加强,出现亮条纹。
(3)d=λ
S1
S2
P
P0
6、小组讨论——归纳明暗条纹出现的条件
四、教学过程设计
讨论:明暗条纹和S1 、 S2到P点的路程差有什么关系?
当路程差为 时, 该点出现亮条纹;
当路程差为 时,该点出现暗条纹.
假设:P点离P0越来越远
7、知识巩固与延伸
四、教学过程设计
双缝
光束
屏幕
s1
s2
假设:用白光照射双缝
讨论:S1 、 S2是否是相干光源?有没有干涉条纹产生?
假设:没有相干光源
思考:如何用一个光源得到相干光源?
7、知识巩固与延伸
四、教学过程设计
光束
单缝
双缝
红滤色片
屏幕
s0
s1
s2
托马斯·杨
天才的设想
巧妙解决了相干光源问题
7、知识巩固与延伸
四、教学过程设计
白光
单缝
双缝
屏幕
s0
s1
s2
假设:用白光直接照射单缝
思考:屏上会有干涉条纹吗?如果有,会是怎样的干涉条纹?
2、做一做:
取两块平玻璃,用手指将它们紧紧的捏在一
起,会从玻璃面上看到许多彩色条纹。改变手指
的压力大小,花纹的颜色和形状会随之改变,观
察现象。
1、完成书本后的习题——第41页:第1、2题;
五、作业布置
六、板书设计
光的干涉
一、光的干涉现象
二、相干光源
三、双缝干涉明暗条纹出现的条件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