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欢迎走进艺术课堂
从物理学上讲水本身是无色透明的,但由于周围事物的关系,才具有了可见的颜色。在自然中:天空、树林、沙丘、云、房屋以及各种事物对水的影响可以通过色彩予以反映(海水的深蓝色、夕阳下水面的颜色等)。
变幻的色彩
探究:我们的眼睛为什么能够看到不同的色彩?
牛顿的光的色散实验
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可以分解为
红、橙、黄、绿、青、蓝、紫等色光。
认识色彩
三原色
红
黄
黄
红、黄、蓝
三 间 色
在原色和原色之间调配出来的颜色叫做三间色。
色彩的三要素
色相(色彩的名称)
明度(色彩的明暗程度)
纯度(色彩的鲜灰程度)
在大自然中寻找“水色”
你们感觉这幅色彩构成作品里还可以加什么颜色呢?
在绘画作品中寻找“水色”
画家运用笔和色彩,表达了荷花池在不同季节、不同光线下水的色彩变化。
这是一张以绿调子为主的《睡莲》作品请同学们深入观察、研究作品中包含的色彩.
在文学作品中寻找“水色”,表达色彩
朱自清的散文《绿》,请同学们听朗诵并思考以下问题:他在文章中是怎样描述梅雨潭的绿色的?应该用一种怎样的绿来表现才确切呢?为什么叫女儿绿?
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xie)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法滓(zi),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cha)海指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yi)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mou)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她松松地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是用比喻来说明梅雨潭绿的状态,少妇皱缬的裙幅与梅雨潭潭水的涟漪有相似之处。“像涂了‘明油’一般”,是以比喻描写潭水的亮度;“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潭水的纯净。“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是用比喻来写潭水的纯洁,却又不是那种一眼见底的透明。
有着女子般的鲜润、柔软、轻盈与可爱
“明暗适度(水光),浓淡相宜”(水色)
绿得恰到好处。
作业要求:
要求全班合作共同用视觉语言──“色彩”来表现朱自清笔下的梅雨潭的“绿”。要求每位同学仔细体会作品中对梅雨潭绿的描述和比较的语句,并把感觉到的颜色均匀地平涂在方形等大的铅画纸片上,完成后全班同学随机,并整齐组合在黑板上。师生欣赏评价、讨论。
. 教师小结:这是我们今天合作完成的梅雨潭的“绿”。在这里,朱自清的《绿》不单指一种颜色,而是一种色调(就是色彩形成的总体印象),更是一种动态的、闪动着的绿色氛围。眯起眼睛欣赏作品,我们似乎能想象得出朱自清笔下的梅雨潭那种奇异的绿色。水虽然在物理学上是无色透明的,但由于受到环境的影响它的色彩是千变万化的,这种变化给我们带来表现的灵感 。
课后延展与思考
荀子说过:“冰,取之为水,而寒于水。”水凝固以后变成冰和雪,那么冰和雪的世界又是怎样的一种色彩呢?课后再读一读鲁迅的《雪》:设想冰和雪的世界给你带来怎样的情绪变化,你又该如何将这种感觉用色彩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