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调研考试
的丰富内福,表现对人英新神,人性的深刻关怀,始终体现,凝结并发展着真、善、美;在意识形态
领战内肩负着社会舆论的引导者和社会行为的示范者的重要使命。然而,当下中目一些文学作
高一语文试题
品却反其道大肆描写人所具有的动物本能及潜在的欲金,追求个人意识和极端私人化的自娱自
乐,远离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和文学传统的“载道”功能。文学价值取向的种种偏差,迅速瓦解
考生注意:
文学传统活语的权威,文学的社会地位一落千丈。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内容与形式是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中国古人侣导“文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以戴道”“诗以言志”,“载道”和“言志”是“文”和“诗”存在的基础。无论是新乐府运动,还是古文运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下册。
动,中国古代几次重大的诗文革新运动,都举着反形式追求,反靡丽文风的旗号。然而,在当下中
国,许多作家脱斋社会生活,缺少必要的生洁积淀和独特的社会体脸,他们的创作素材不得不靠报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纸的社会新闻版内容或者影视碟片来填充,甚至靠凭空想象捏造;同时,许多人过于追求华丽的语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言以及纯形式的文学艺术。文学内容供给的缺位,导致中国当下文学的“皮套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目前,社会一些“黄、赌、毒”作品的出现,既严雪冲击了出版业的市场秩序,也毁损了文学的
材料一:
声蓉。其中有人为原因,但更多是制度缺陷造成的。长期以来,我们对作品的评估、监管和治理
公共性本是文学的天然属性,不管是创作,还是批评与研究。但是20世配80年代术以来,
的法律或机制特别缺乏,一定程度上滋生或助长了这种文学乱象。
在一系列概念、思维及其操作范式的规训下,我们逐渐把公共性剥离于自身。其中,“纯文学”
中回文学艺术源远流长,在数千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过不断积淀、总结,提冻和完善,逐
“人文精神大讨论”“学院化”像是施加于当代文学的三次手术,这三种提法及其关联的一系列知
渐形成了优秀的文学传统精神。然而,在当下中国文学中,这种精神却被亵渎了。有些作家长
识实骏、意义生产已经将当代文学的公共性消解骆尽。
期脱离或无法南视当代现实,忽视对民生、社会的深层关怀:他们缺乏历史穿透力和人性洞察
一个基本的事实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历史进程来看,文学史的进程其实是强压在
力,沉迷于自我历史回忆,或以自然主义和失败主义的态度面对现实,把人性之恶绝对化、主题
文学身上的诸多功能逐渐被卸战,被其他艺术门类和人文学科分担的过程,于是文学逐渐逃居
化,让人们不新漫泡在苦难、滴苦、仇恨,压抑、出恶、畸形、污秽或变态的情感状态之中:面对市
于现代社会的边缘地位。同时,那些本就与碟介技术关系紧密的艺术门美,自然会在知识传格、
场化,他们放弃了文学特有的审美理想和独立原则,以迎合畸形的社会常求为写作目标,不仅让
智力训练、审美愉悦等层面与文学发生竞争,并强势挤压文学的生存空间和远义辆射范围。在
文学蒙羞,也加递了文学的边缘化。
一个常态化的现代社会,文学居于文化结构的边鲸位置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如何在边缘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形式,文学公共性的基本使命就是改革,型望人的主体结构和情感意志,
位置参与思想文化的多元竞争和对话,参与社会、历史、政治形态的整体建构,才是思考如何重
促使社会的经济美系,政治关系甚至特神关系发生历史变革,谋求建立一种新的存在秩序与社
建文学公共性的起点。
会关系结构。目前中国应当通过一系列的改苹,实现向文学公共性本位的回归,
然而,当文学公共性缺失的相关问题被提起时,我们总是把原因归结为外部因素的冲击和
(摘编自练清辉(当代中国文学公共性的缺失与重构)
挤压。其中最常用的手法是,无限夸大、片面强调前述这些观念中所陈迷的社会、历史,政治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素,并将其归结为环绕于所谓文学本体的外部势力。尽管我们或许还记得一些概念、思维产生
A,文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公共性,但我国有一段时期因各种思潮影响削弱了这种属性。
的原始语境和复杂、丰富的意义层次,但是在实践中,我们一直走的是一条自我阁制、自我的束、
B.常态化的现代社会中,文学会受到其他艺术门类的挤压而自然处于文化结构的边缘
自我捉纯的窄化之路。于是,“纯文学”“人文精神大计论”“学院化”这三种现念包含着自我反省
位置。
意识、自我保护策略的历史判断,沦落为当代文学特别是当代文学研究和批评公共性缺失的遮
C,当代人在认识文学公共性缺失的相关问题时,都会将其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统一起来
羞布。
D.文学公共性是一种意识形态,使命重大,我们理应通过改革,让文学公共性回归本位
(摘综自方岩当代文学的公共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材料二:
A,我们重建文学公共性的终极目的是要参与思想文化的多元竞争和对话,参与社会、历
20世纪末,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作家过于关注私人领城,有效回避或远离重大的社会现
史、政治形态的整体建构。
实问题,使文学承栽的思想文化的引导功能变得越来越微弱,从而也使文学公共性不断荟缩和
B.“纯文学”“人文精神大讨论”等观念蒙蔽了当代文学研究和批评公共性的缺失,原因是
几近失语。
其具有自我反省意识。
文学是“人学”,应该坚持人的理想,站在人的立场上,关注社会现实,以人的价值、理想、精
C.文学来白生活,应是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可惜当下有些人只注重形式的优美,忽视
神对非人道的“物”抗争,对不合理的现实进行批判。文学最重要的价值在于揭示人类社会历史
了内容的真实与丰富。
【高一语文第1页{共8顶)】
·22-05-510A·
【高一语文第2页(共8页)】
·22-05-510A+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调研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C(“都会将其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统一起来”分析错误,从材料一“我们总是把原因归结为外部因素的冲击和挤压”可知,我们只考虑其外部因素,而没有考虑其内部因素)
2.C(A项,“终极目的是要参与思想文化的多元竞争和对话,参与社会、历史、政治形态的整体建构”分析错误,根据材料一“如何在边缘位置参与思想文化的多元竞争和对话,参与社会、历史、政治形态的整体建构,才是思考如何重建文学公共性的起点”的信息可知,它只是起点,不是终点。B项,因果关系不当。根据材料一“在实践中,我们一直走的是一条自我阉割、自我约束、自我提纯的窄化之路……沦落为当代文学特别是当代文学研究和批评公共性缺失的遮羞布”可知,其原因不是“具有自我反省意识”,而是所走的是一条“窄化之路”。D项,“其中尤以沉迷于自我历史回忆这种现象为甚”判断不当,材料二第五段中只是列举了许多现象,并没有指出哪种现象最为严重)
3.D(“文学的公共性价值”主要体现在其社会功用上,A、B、C三项都体现了这一点。而D项体现的是诗作的个人审美趣味,与社会功用无关)
4.①先提出“纯文学”“人文精神大讨论”“学院化”三种提法及其关联的一系列知识实践、意义生产已经将当代文学的公共性消解殆尽的观点。②以“一个基本的事实”阐释了当代文学的公共性消解殆尽的原因(或“当代文学边缘化的原因”)。③文学公共性缺失被三种观念中自我反省意识和自我保护策略的历史判断掩盖。(每点1分,全答对给满分,意思对即可)
5.①追求个人意识和极端私人化的自娱自乐,远离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和文学传统的“载道”功能,导致文学价值取向的偏差。②缺少必要的生活积淀和独特的社会体验,造成内容缺失;过于追求华丽的语言以及纯形式的文学艺术。③放弃了文学特有的审美理想和独立原则,以迎合畸形的社会需求为写作目标,导致文学传统精神的沦落。④缺乏历史洞察力和人性洞察力,使人性之恶绝对化、主题化。(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任意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6.C(“因为陈旅长担心行军的进展”说法错误,是因为张培大伤初愈,身体还弱,陈旅长担心张培的身体)
7.A(“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说法错误,“山沟里寒森森的,大冰凌像帘子一样挂在山崖沿上”一句没有使用夸张手法)
8.①不畏艰难险阻、不怕牺牲。②官兵一致、团结友爱。③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9.①通过环境描写来表现“硝烟”。如“顶着比刀子还利的大风前进”“把崖边上的小冰凌锥用刺刀敲下来,放在嘴里吮着”等。②通过典型人物的事件来表现“激扬英雄豪气”。如:张培身体还很弱。他听说部队要过黄河去作战,就再三要求提前出院归队。③通过点面结合的方式来表现“硝烟里激扬英雄豪气”。小说既有典型人物的描写,如“张培提前出院归队”,又有群体形象的刻画,如对纵队行军的刻画,点面结合。(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0.A(原文标点: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
11.D(唐太宗是李世民的庙号)
12.B(“但认为魏征只是把袒护亲戚的形迹隐藏起来了”说法错误,“征不存形迹,远避嫌疑,心虽无私,亦有可责”意思是魏征做事没有留下痕迹,远远避开嫌疑之事,内心即使没有私心,也有可以责备之处)
13.(1)所以国君要广泛听取各方意见,那么有权的大臣就不能堵塞蒙蔽,下情就能上达了。(得分点:“是故”“壅蔽”“上通”各1分,句意1分)
(2)隋炀帝依仗国家富饶,奢侈之心从没有满足的时候,终于导致王朝灭亡。(得分点:“恃”“无厌”“卒”各1分,句意1分)
14.“忠臣”是由于皇帝昏庸,大臣不得不以死抗争,最终都落个身死国灭的下场。(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唐太宗励精求治,几次把魏征叫到自己的卧房内请教,请他告诉自己历代皇帝治国的可取和不可取之处。魏征把自己知道的都说了出来,太宗都非常高兴地接受了,太宗派遣使者调用士兵,封德彝启奏说“百姓中有些男子即使没满十八岁,但因身形壮实高大,也可以征用”。太宗听从了这个建议。皇上的命令已经发出,魏征却总认为这样不行,就把命令又驳回来了,一连四次都不让它通过,太宗发怒了,把他召来训斥了一番。
冬十二月,有人报告说右丞相魏征袒护他的亲戚,太宗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但查无所获。温彦博对太宗说:“魏征做事没有留下痕迹,远远避开嫌疑之事,内心即使没有私心,也有可以责备之处。”太宗命令温彦博责备魏征,并且指出:“以后做事要有所保留。”有一天,魏征入朝觐见,对太宗说:“臣听说君主和臣下应该上下一心,互相竭诚相待。如果上下都有所保留,那么国家兴亡就难以预料了,臣不敢奉诏。”太宗惊讶地说:“我已经后悔了。”魏征再次跪拜说:“臣有幸能侍奉陛下,愿陛下能使臣成为良臣,不要成为忠臣。”太宗说:“忠臣和良臣有差别吗 ”魏征回答说:“稷、契、皋陶,君臣同心,共享尊荣,这就是所谓的良臣。龙逄、比干,在朝廷上和君主当面争论,自己被杀,国家也灭亡了,这就是所谓的忠臣。”太宗很高兴,赐给魏征五百匹绢。
贞观二年春正月,太宗问魏征说:“国君怎么做才称为贤明呢 怎么做就称为昏暗呢 ”魏征回答说:“听取各方面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偏信一方面的意见就会昏暗。从前尧帝明智,向四方百姓询问民情,所以三苗的恶行才能够上传到他的耳内。舜帝耳聪目明,所以共工、鲧、兜不能隐蔽他们的罪行。秦二世偏信赵高,从而酿成在望夷宫被杀的祸患。梁武帝偏信朱异,因此招致饿死在台城的羞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从而导致在彭城合被杀。所以国君要广泛听取各方意见,那么有权的大臣就不能堵塞蒙蔽,下情就能上达了。”太宗说:“很对。”太宗对黄门侍郎王圭说:“开皇十四年,天下大旱,隋文帝不允许开仓赈济百姓,反而让百姓到崤山以东地区谋生。到文帝末年,天下储备的粮食可以供给五十年。隋炀帝依仗国家富饶,奢侈之心从没有满足的时候,终于导致王朝灭亡。其实只要仓库里的粮食足以防备灾年,多余的储备又有什么用呢!”
二月,太宗对侍臣们说:“人们都说天子至高无上,没有什么畏惧的。我却不是这样的,我上害怕皇天的监察,下畏惧群臣的瞻仰,兢兢业业,仍然还是担心不合天意和臣民的期望。”魏征说:“这正是天下大治的关键,希望陛下慎始慎终那就好了。”
15.B(“以笔法粗犷、直抒胸臆见长”说法错误,此诗笔法细腻,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含而不露)
16.①借景抒情,(2分)②颈联描写了城外戍楼上的缕缕荒烟已在视野中消失,深山上的林木看上去也模糊一片的景象,(2分)③借日暮萧瑟孤寂的羁旅图,寄寓了浓重的思乡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17.(1)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
(2)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3)二川溶溶 流入宫墙(每空1分,多字、漏字、错字等均不得分)
18.①耳熟能详 ②潜移默化 ③一蹴而就(每处1分,意思对即可)
19.家长要为孩子创造劳动机会,教孩子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切忌事事包办。(①“把握”改为“掌握”,②“切忌不要”修改为“切忌”或“不要”。每处2分,修改后语意不变、无语病即可)
20.劳动的果实是所有果实中最甜美的(修辞2分,内容2分)
21.D(通读文段,D选项是文段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22.①无法被改编为其他艺术形式的 ②其内涵和艺术魅力会有所丢弃 ③一样可能成为一部优秀的作品(每处2分,意思答对即可)
23.【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由材料、提示语和写作要求三部分构成。
根据提示语,这道作文题考查考生对“择友观”的认识和理解,需要考生选择一种自己“更认同”的观点,通过比较分析,表达自己对择友的认识。
材料取材于《论语》,孔子的这句话有三种理解。第一种理解是把“如”理解为“比得上”,认为交朋友就需要交比自己贤能的人;选择这个观点的考生,可以从以榜样为友、见贤思齐、取长补短等角度进行立意。第二种理解是把“如”理解为“同、像”,认为交友要交志同道合的人;选择这个观点的考生,可以从志同道合的好处,如交流切磋、“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等角度进行论述。第三种理解把“无”解释为“没有”,把“如”理解为“比得上”,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要虚心学习朋友身上的优点;选择这个观点的考生,可以参考孔子的另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从取长补短、学习别人的长处等方面立意。
题意评分解说:
题意 评分等级 文章特征
符合 题意 一类文 54~60分 A.立意准确、集中、鲜明:能扣紧材料内涵,依据题干任务指令,选准角度,立意鲜明,主旨集中、明确。B.内容充实,结构严谨,思路清晰。C.能严格执行题干写作任务指令限定的主题要求。D.所选文体特征鲜明。
二类文 48~53分 A.立意准确、集中:能结合材料内涵,依据题干任务指令,选准角度,立意明确。B.内容具体,结构完整,思路基本清楚。C.能执行题干写作任务指令限定的主题要求。D.符合所选文体的特征要求。
三类文 42~47分 A.立意基本准确:能联系材料内涵,依据题干任务指令,选择角度,确立主旨,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B.内容具体,结构大致完整,思路基本清楚。C.基本能执行题干写作任务指令限定的主题要求。D.基本符合所选文体的特征要求。
基本 符合 题意 四类文 36~41分 A.立意不够准确:能联系材料内涵,依据题干任务指令,选择角度,确立主旨,局部观点游离材料的主要思想内涵。B.内容大致具体,结构存在明显缺陷,如残缺、思路混乱。C.未能执行题干写作任务指令限定的主题要求。D.不符合所选文体的特征要求。
偏离 题意 五类文 35分及以下 完全脱离材料内容,完全忽略写作要求,完全不符合文体要求,仅选取材料、要求或背景的只言片语展开写作,思想不健康,观点错误。
【补充说明】
(一)错别字等扣分
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二)字数等扣分
1.400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少50个字扣1分)
2.400字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3.200字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4.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
5.只写标题的,给2分,不评0分。与作文完全无关,甚至是调侃考试、调侃评卷老师的内容,可以打0分。
6.完全空白的,评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