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新余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新余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30 07:57:53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度新余市期末考试高一语文
参考答案暨评分标准
1. B 【解析】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项,“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错。材料一第二段说的是“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选项曲解文意。
C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C项,联想的内容,仍处在一首清新的咏柳诗的情境中,是按诗所提供的独特情感,定向地进行联想的。其它A、B、D三项则纯属随意的、无定向的、不受控制的联想。
D 【解析】 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D项,“主体情感是移置在青山中,只属于青山的”错。材料一第二段说“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第三段也有明确说明,此时应是物我合一,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移情过程中,主体的情感不可能只属于客体青山。
引出论题方式:采用对比方法,列举两种对联想与审美体验之间关系的态度引出论题。(2分)效果:采用对比引发人们对联想与审美体验之间关系的疑问,便于后文对此进行针对性分析。(2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理解论题提出的方式及效果,解答这类试题要求考生仔细阅读文本,根据文本内容分析组织答案。本文通过“有些理论家和艺术家力主用联想来解释审美体验,并不认为有什么纯粹的音乐、绘画、舞蹈等”和“然而,也另有一些理论家和艺术家认为,审美体验不但与联想无关,而且联想还会妨碍审美体验”可知第一段是通过对比方法,列举出了两种对联想与审美体验之间关系的态度引出论题。这样安排的好处是采用对比使人们对联想与审美体验之间关系的产生疑问,激起好奇心,为后文对此进行针对性分析打下基础。
5. (1)①走进自然,观察自然,发现自然之美,与自然交流,与自然景物沟通融合。(2分)②发现自然的逻辑美,从自然中悟出哲理。(2分)③根据审美对象的不同特性,合理选用审美联想和艺术直觉来欣赏。(2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相关材料,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本题的答案主要在材料二和材料三,根据材料二第1段“美的要素在自然中最多,远远多于人为的创造,所以艺术家强调师法自然”可得出要想从自然角度概括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就要走进自然,观察自然,发现自然之美,与自然交流,与自然景物沟通融合;从材料二第2段“客观的景物和人怎样沟通、交流、融合而共同创造一件艺术品呢?是通过人与自然的交流,通过艺术家的观察,再创造”可得出发现自然的逻辑美,从自然中悟出哲理;根据材料三第2、3段可得出要想从艺术角度概括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就要根据审美对象的不同特性,合理选用审美联想和艺术直觉来欣赏。
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6.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视听结合,打通了感官”错误,这两句的视听结合只是给人以多种感官的艺术享受,并没有打通感官。
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C.“说明写作应把刻画人物作为最高准则”说法错误,“人物身上……的东西”指作者要用自己的心贴进人物的心,与是否把刻画人物作为最高准则无关。
8.①人物形象:丰富人物形象,写出小吕警惕性高,清醒理智、镇定勇敢的特点。(2分)(警惕性高、感觉敏锐。他在迷糊之中察觉到黑影并敏锐明确地断定黑影是狼。清醒理智、镇定勇敢。他听说遇见狼不能怕,不能跑;知道狼怕光,怕手电,就开着手电,尾随着它走;没有贸然“揍”狼。)
②情节安排:为下文“许多事都不像想象起来那么可怕”做了铺垫;推动了情节发展,引出“无论如何,可不敢再睡觉了”的情节。(2分)
9.①处描写的环境生机勃勃,体现出小吕在“大局仿佛已定,这一夜可以平安度过”的前提下悠闲惬意的心情,同时表现出他第一次看水还有些兴奋、激动的心情。(2分)
②处描写的环境暗淡、压抑,表现出小吕在清理了好大一堆渣积之后疲惫、困乏的处境和因疲倦而放松、松懈的心情。(2分)
③处环境描写写出了葡萄园的清凉润泽,表现出小吕看水成功,对浇灌果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后的自豪、满足。(2分)
A【解析】“说”通“悦”,高兴的意思,“上说”是说皇帝看了孔光的奏章而高兴,据此排除B、D两项;“光为大夫月余”是为“丞相嘉下狱死”一事提供时间参照,如果“光为大夫”后面断开,则与前面“拜为光禄大夫”未免重复,据此排除C、D两项。正确标点为:是月,征光诣公车,问日蚀事。书奏,上说,赐光束帛,拜为光禄大夫,位次丞相。光为大夫月余,丞相嘉下狱死,御史大夫贾延免。
C【解析】“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错,应为“农历每月初一”。
D【解析】以偏概全,除了“反对傅太后称用尊号一事”,还有“光自先帝时议继嗣有持异之隙”。
13、(1)孔光因为成绩优异担任尚书,负责考察前代典章制度和礼仪标准,多年研习精通了汉代的制度和法令。(“以”“高第”“故事”“明习”各1分)
(2)(孔光)认为上书张扬皇上的过失,以此来求得忠直的美名,是做臣子的大罪。(“以为”“章”“干”“人臣之大罪也”判断句各1分)
14、①皇帝认为傅嘉诋毁诬告孔光;②皇帝认为傅嘉是颠倒是非、欺君罔上、结党营私的奸臣。(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
参考译文:
孔光,字子夏,是孔子的第十四代孙。他对经学特别精通,年纪还不到二十,就被举荐为议郎。汉成帝刚刚即位,任用(孔光)为博士,多次派他审查登录冤案,推行风俗教化,救济流浪灾民,孔光所奉使命能圆满完成,合乎皇帝心意,因此而著名。这时,博士分三科选官,成绩最好的选为尚书,次一等的担任刺史职务,那些不通朝政事务的就按年资长短补任诸侯太傅。孔光因为成绩优异担任尚书,负责考察前代典章制度和礼仪标准,多年研习精通了汉代的制度和法令。皇上非常信任他,让他转任为仆射、尚书令。皇上有诏书嘉奖孔光办事周密谨慎,从来没有出现过差错,就让他升任诸吏官,并任命他的儿子孔放为侍郎、给事黄门。皇上问什么问题,他就根据经义以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来对答,不为了迎合皇帝的意图而无原则地附和;如果天子不听从,他也不敢用力去争,因此,他的地位保持得长久而安全。有时他上书言事,已经写好的奏章总是删削修改,(孔光)认为上书张扬皇上的过失,以此来求得忠直的美名,是做臣子的大罪。孔光推荐别人做官,唯恐被那人知道。假日回家休息,他与兄弟妻子儿女一起宴饮叙谈,始终不谈及朝中政事。有人问孔光:“温室省中的树都是什么树?”孔光缄口不言,更换其他话题来回答,他就是像这样从不泄露事情。汉哀帝刚即位,亲自实行节俭,减省各项费用,政事由自己裁决处理,朝廷上下一致称颂,希望能天下大治。皇上褒扬奖赏大臣,封赏孔光,给他增加封邑一千户。傅太后想与成帝的母亲同称尊号,群臣大多顺从傅太后的旨意,说母亲凭借儿子而显贵,应该给母亲制定尊号来弘扬孝道,孔光认为不可以。孔光在先帝商议皇位继承人时就持有异议,与傅太后有嫌隙,其后又严重违背傅太后的旨意,因此当权的傅氏与朱博勾结起来,共同诋毁诬陷孔光。过了几个月后,皇上就下诏罢免孔光。适逢元寿元年正月初一发生了日食,其后十多天傅太后去世。这个月皇上征召孔光到公车官署,询问有关日食的事情。奏书递上,皇上看了很高兴,赏赐孔光束帛,任命他为光禄大夫,官位仅次于丞相:孔光担任大夫一个来月,丞相王嘉入狱而死,御史大夫贾延被免官。孔光又担任了御史大夫,两个月后又担任丞相,恢复从前受封的博山侯。这时皇上才知道以前免去孔光的官职,并不是孔光犯了罪,而是身边的近臣诋毁诬陷他,于是又免去傅嘉的官职,说:“以前傅嘉担任侍中时,诋毁诬陷仁义贤德之人,诬告大臣,使得贤俊之人,长期得不到重用。傅嘉颠倒是非,巧佞虚伪,心怀奸诈,欺瞒皇上,结党营私,一手遮天,中伤忠臣,肆无忌惮。《诗经》不是说吗:‘谄媚的小人欺瞒猖獗,使国家混乱不宁。’因此免去傅嘉的官职使之成为平民,遣送回原郡。”孔光七十岁,于元始五年去世。
15.D(提示:“开朗豪放”不对,应是“聪慧世故”。)
16赞同。理由:①“卷得均匀”,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再现了风吹柳絮的情形;②“均匀”既表现了春风的徐缓,又表现了柳絮的舞姿柔美,缓急有度;③风吹柳絮的情形如轻盈优美的舞姿,流露出一种欢愉融洽的欣喜之情。(理由每点2分。如答不赞同的,只要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提示:鉴赏诗歌的“炼句”艺术需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①理解句意。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把握其内容、情感的内涵。这既是赏句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赏句的一个角度。②多角度赏析。可从表达技巧、结构特点、语言特点(句子倒装、句子对仗、意象叠加等)等方面分析,点明其特点,把握诗人情感。〕
【译文】:白玉华堂前面,春风轻拂,漫天飞絮,翩翩起舞。舞姿轻盈优美,节奏均匀适度。一群群蜂儿蝶儿,团团翻飞,连同柳花,一同画进群芳谱。何曾随水逝去?怎会堕入尘土?
千丝万缕,任凭它时聚时散,时散时聚,始终未改,彼此相扶佐。莫讥笑,春絮儿无根无柢无依附;不断借助好风力。送我直上青云去!
【赏析】:
这是薛宝钗所作的一首柳絮词,该词被众人推选为独占鳌头的作品。薛宝钗在叙述其创作意图时说过:“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套”。由此可见,该词之所以能做到“不落俗套”,匠心独运,其根本原因,正在于道出了“人人笔下所无”的东西。
诚然,前面的几首咏柳絮词,多是以抒写柳絮随风飘泊的幽恨,来寄寓词人对社会、人生的万般感慨的。这首词虽然也描写春光里柳絮飘飞的景象,却一反前面词作中那种缠绵悱侧的情调,一变而为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强音。词的开头就已非同凡响:“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柳絮飘飞的地点,已不是黛玉笔下那触目愁肠的“百花洲”和“燕子楼”,而是换成了充满着富贵气象的“白玉堂前”--封建贵族家庭的住宅里;柳絮飘飞的姿态,虽然也仍是“一团团逐对成毯”,却已没有黛玉词中那种“空缱倦,说风流”的幽恨,一变而为欢快轻盈、均匀优美的舞姿,流露出一种欢愉融洽的欣喜之情。词的第三句,接以“蜂团蝶阵乱纷纷”的描写,来进一步烘染这春意喧闹的大好时光,从而唱出了词人对春光的一曲赞歌。如若拿宝玉《南柯子》词中之“莺愁蝶倦”、湘云《如梦令》词中之“鹃啼燕妒”这些意象与之相较,则可见在所表达的感情基调上,与宝钗这首词是迥然不同的。
词的四、五句表面上借用了宋人苏轼咏杨花词中“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一句意,却又在活用的基础上翻出一层,另辟新意,用一“何曾”、一“岂必”的反问句式,便顿使苏词中所表达的情感作一逆转,化消极的情调为积极的精神。同时,就词的结构而论,则此处写柳絮的不愿意随波逐流、飘坠尘埃,正好为词的下片抒写柳絮直上青云的心愿,巧妙地埋下了伏线。
这样,过渡到词的下片,词人更侧重于抒写柳絮的情志:“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非常细腻地体现了柳絮尽管四处飘飞,也仍不改初衷,无牵无系,随缘自适的旷达襟怀。由于有了这层情志的铺垫,因而在词的最后三句,词人便直接地抒写了柳絮凭借东风扶摇直上的远大志向,这样便使整首词的主题得到了升华,完成了对柳絮感慨整个心理流程的揭示。
显而易见,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柳絮的姿容和心理,实际上则是薛宝钗这位“人情练达世事明”的封建“淑女”自我个性的写照。她那种“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的处世态度,体现在柳絮 “随聚随分”的形象描述中。她那种一心希望博取主子欢心,争取登上“宝二奶奶”的宝座,挤进封建统治阶层行列的人生追求,通过对柳絮直上青云的吟咏,毫不隐满地表现出来。因而,这首词实际上就是对薛宝钗整个人生观的最深刻的揭示。
(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2)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 (3)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
18. A 【解题思路】第一空,临近:(时间、地区)靠近;接近。邻近:位置接近。语境中的“端午”“夏至”与时间关联,故应选择“临近”。第二空,念念不忘:牢记在心,时刻不忘。记忆犹新:过去的事,至今印象还非常清晰,如刚发生过的一样。语境中强调草木果蔬特有的清香,是四时生活里最令人难忘的,故应选择“念念不忘”。第三空,大快朵颐:痛痛快快地大吃一顿。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为人们赞美和传诵。语境修饰美味的事物,故应选择“大快朵颐”。第四空,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缺一不可:少一样也不行。语境强调艾草的重要,故应选择“不可或缺”。故选A。
19. D 【解题思路】文中破折号作用是解释说明;A.表示话题转换;B.表示对上文的总结;C.表示递进;D.表示解释说明。故选D。
20. B 【解题思路】原句搭配不当,“传承”和“历史”搭配不当,应是“传承.…历史文化”,“传承着延续千年的历史”改为“传承着延续千年的历史文化”,排除AC两项。原句偷换主语,“艾草因为质地‘强而立’的主语是“艾草”,“人们将其‘悬于户上’,保护人们不受疾病侵扰的同时”的主语为“人们”,“与端午节一起”的主语是“艾草”,主语前后不一致,可把“艾草因为质地‘强而立’,人们将其‘悬于户上”改为“艾草因为‘强而立’的质地而被‘悬于户上”,使前后分析句主语保持一致,排除D项。故选B。
21.①吃得过饱会危害胃肠道(2分)
②就会令消化系统负荷过重(2分)
③胃黏膜很难得到修复(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此处是对“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这句话的解释,这句话意思是饮食过量,就要损伤肠胃,故可填:吃得过饱会危害胃肠道。
第二处,此处是说“上顿的食物还未消化,下顿的食物又填充进来”这种做法的危害,根据下文“消化起来更加困难”可知,危害主要是对消化系统影响大。故可填:就会令消化系统负荷过重。
第三处,上文说到“人体胃黏膜的上皮细胞寿命很短”,所以此处是说“胃总是处于饱胀状态”会对“胃黏膜”造成伤害,再根据“容易引发胃糜烂、胃溃疡、胰腺炎、结肠炎等消化道疾病,增加胃癌、肠癌的患病风险”可知,胃黏膜很难得到修复,才会造成这些结果。故可填:胃黏膜很难得到修复。
22.因为饱食后胃肠道循环血容量增加,会造成大脑血液供应相对不足,使脑细胞正常生理代谢受到影响,所以长期饱食会导致大脑早衰,易患老年痴呆症。(能呈现因果关系1分;解释原因:“饱食后胃肠道循环血容量增加,会造成大脑血液供应相对不足,使脑细胞正常生理代谢受到影响”2分;结果:“大脑早衰”“患老年痴呆症”各1分)
【详解】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参考高考评分标准
【审题】游刃有余的庖丁,庖丁之所以能够做到目中无牛是因为他杀过的牛太多了,从何处入刀,刀往哪里走,何处是肌肉,何处是内脏,何处是骨头,他都一清二楚,这跟他平时杀牛的经验积累是分不开,所谓熟能生巧就是这个道理。告诉人们成功在于勤奋,只要平时多加练习,肯下功夫,仔细观察思考,一样能像庖丁解牛一样做起事情来游刃有余。
烛之武是一个智勇双全的爱国义士,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他在说秦伯之前,只是郑国的一个圉正,小小的养马官,有着怀才不遇的愤怨,但在郑国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只身去说服秦伯,足见其义、勇。说服秦伯时,他只字不提郑国利益,而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分析亡郑对晋有利,而存郑对秦有利,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运用智慧最终化解了郑国的危难,所以说他是一个有义有勇有智谋的爱国之士,具有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烛之武不顾年迈,临危受命,夜缒而出,不避险阻,只身前往秦营之中,因势利导,妙语退秦师。烛之武以个人之力,挽救了国家的危亡。
张良,秦末汉初杰出谋臣,西汉开国功臣,政治家,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张良先辈在韩国任过五代韩王之国相。力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季父项伯,使得刘邦顺利脱身。凭借出色的智谋,协助汉王刘邦赢得楚汉战争,建立大汉王朝,帮助吕后之子刘盈成为皇太子,册封为留侯。精通黄老之道,不恋权位。《史记·留侯世家》专门记载了张良的生平。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任务“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人物展开讨论。上述三个人物,哪一个给你的启示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与思考写一篇发言稿”,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写一篇发言稿,三个人物,各有千秋,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人物来写。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1. 追寻先贤利家国,完善自我重践行。(选择烛之武。)2.上上智慧利家国,千古英雄烛之武。 (选择烛之武。)3.以烛之武为镜,做德才兼备之人。(选择烛之武。)4.目无全牛智卓绝,游刃有余技超群。(选择庖丁。)5.智高于人,技高于世。(选择庖丁。)6.选择明智走对路,态度谦逊更远行。(选择张良。)
偏题立意:1. 学习古人,点亮思想。(忽略限制,泛泛而谈,走向话题。)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偏离题目核心,题目的核心是谈某人物的智慧对你的启发。)新余市2021一2022学年度下学期期未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
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问悲哀时,
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
置到了它们身上。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
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庄子
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
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
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
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移情和感受不同。在感
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
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浸到对象中去,
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
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
我互赠、物我回还。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
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
:(节选自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有删改)
材料二:
大自然靠什么给人以美感呢?它蕴含许多美的要素,如:对称、和谐、奇巧、虚实、变化、
新鲜等等。这些要素我们在人类的精神产品中,如小说、戏剧、绘画、音乐中都可以找到,而在
大自然中早就存在,并且更为丰富。这些东西再简化一点就是三样:形状、颜色、声音。形、色、
声这三样基本东西经对称、和谐、奇巧等等的变化组合,就出现无穷无尽的美。美的要素在自然
中最多,远远多于人为的创造,所以艺术家强调师法自然,国画大师刘海粟就曾十上黄山“搜尽
奇峰打草稿”。
客观的景物和人怎样沟通、交流、融合而共同创造一件艺术品呢?是通过人与自然的交流,
高一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0000000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