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念奴娇·赤壁怀古》课件(共27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1《念奴娇·赤壁怀古》课件(共27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30 08:52: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 轼
豪放派
婉约派
纵横捭阖,气魄宏大,豪放不羁
缠绵悱恻,婉丽多姿,音调谐婉
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一、读题目抓中心
念奴娇
词牌名(格调高亢悦耳)
赤壁怀古
题目(交待了地点,事件)
赤壁
三国时期的古战场
怀古
在特定地点怀念古人、古事、古物,并借以抒情或言志
怀古伤今(借古说今)
二、读注释、明背景(学会知人论世)
本文的写作背景
苏轼被贬黄州以后,游黄冈城外的赤鼻矶时所作。
三、读懂文章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感情)
一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一名同学读,读后其他学生纠错)
二读:初知情感,读出语气。(一名同学读,读后其他学生评价)
三读:欣赏名家范读,体会音韵之美。
四、研习、赏析
1. 弄懂字面意思;
2. 了解历史典故及其作用;
3. 体会作者借以抒发的情感。
4. 分析表现手法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祖国的江山如画一般壮美,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他可谓姿态雄峻,才情出众。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伤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人的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1. 弄懂字面意思
2. 了解历史典故及其作用;
3. 体会作者借以抒发的情感。
1.《三国志》中记载,赤壁之战主战方为东吴,主战将为周瑜,赤壁之战成就周瑜毕生功业。
2.“抑曹扬刘”之《三国演义》此时还未成书。
据史书记载,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周瑜娶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后。
周瑜:年轻有为 委以重任 建功立业 千古留名
我:早生华发 被贬黄州 壮志难酬 英雄末路
以词之模式,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景是情感的触发点,那上阕都写了哪些景呢?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呢?为什么这些景触发了作者的这种情感?
大江、浪、故垒、赤壁、乱石、惊涛
——雄浑、开阔、波澜壮阔、充满力量
写景:
心中有丘壑,自然眼中之景波澜壮阔。
抒怀:
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
有人说,苏轼此词最后一句带有浓重的悲彩和消极色彩,你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一种理解是,作者描写了赤壁战场的雄奇景色和周瑜的英雄形象,引出自己功名无望、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最后又从江水长流中得到自我解脱,抚平心灵伤痕。仍表现出热爱生活的乐观态度和为国建功立业的豪迈心情。
另一种理解是,作者吊古伤怀,通过对“江山如画”和古代英雄的描述,抒发了“人生如梦”的感慨。表现了自己失意后的消极的自我解脱意识和虚无、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4.分析表现手法
衬托
运用典故
又叫映衬,是利用事物之间的相似关系或反对关系,使本体仗着他体的陪衬而更加鲜明的一种手法。分为正衬和反衬。
修辞手法
文本小结
上阙由眼前见到的赤壁江景,联想到古代特别是三国时代的英雄豪杰,侧重于写景;
下阙再现周瑜的形象并且赞美他的功业,引出自己功名无望、壮志难酬的感慨,转而以旷达的心态看待历史和人生,求得思想解脱。
上阕写赤壁雄奇壮丽之景,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为英雄人物出场作铺垫,江山之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古诗鉴赏方法
1.从题目入手
2.从注释、作者、背景入手---“知人论世”
3.从内容入手,明字意,明典故,明感情,明手法
一、读题目抓中心
永遇乐
词牌名
京口北固亭怀古
题目(交待了地点,事件)
京口
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曾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
北固亭
借古讽今
建于镇江城北北固山后峰上。后峰插入江中,形如半岛,峭壁如刀劈斧削,形势险峻。山上还留有许多人文景观,可供人凭吊。
二、读注释、明背景(学会知人论世)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这期间,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胜,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
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三、读懂文章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感情)
四、从内容入手,明词意,明用典,明感情,析手法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的留风余韵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
  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看着中原仍然记得,四十三年前,扬州路上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把他当作一位神祗来供奉,而不知道这里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明词意
孙权
明用典、明感情
刘裕
慨叹当世没有英雄能力挽狂澜、振兴宋世、抵御强敌。
描述来自草莽的英雄,挥师北伐,气吞山河,借此写出自己建功立业的热望。
四、从内容入手,明词意,明用典,明感情,析手法
刘义隆
用宋文帝仓促北伐,招致失败之事,提醒主持朝政者吸取历史教训,认真备战,不能草率行事。
佛狸祠
廉颇
用人们祭祀异族君王,写出人们精神麻木。
以廉颇自况,抒发自己老当益壮,仍不忘为国效力的壮志,也表达了自己因不去逢迎权贵而不被重用的愤慨。
四、从内容入手,明字意,明用典,明感情
析手法
运用典故
对比
英雄业绩——可悲现实
刘裕——刘义隆
扬州路——佛狸祠
全词总结
上阙,即景抒情,由眼前之景联想起在这里生活和战斗过的英雄人物——歌咏他们的功业,借以对韩侂胄之流进行讽刺和劝诫。
下阙,追述历史上的沉痛教训和亲身经历,表现出作者对韩侂胄之流轻举妄动必然吴国的担忧,强调把握时机的重要,倾吐自己遭受压抑的不平。
整首词通过怀古,表现了词人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善用人才的愤懑。
古诗鉴赏方法
1.从题目入手
2.从注释、作者、背景入手---“知人论世”
3.从内容入手,明字意,明典故,明感情,明手法
试总结怀古诗或词的特点:
1.多为登高怀远之作
2.多用借古讽今(怀古伤今)之法
3.风格多为慷慨悲壮
4.多抒壮志难酬之情
1.对“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大浪把 千古风流人物都冲走了。
B.浪把千古英雄人物都淘尽了,至今一个也没能留下。
C.浪淘尽了所谓的“英雄豪杰”,留下的是真正流传千古的英雄人物。
D.浪流走了,千古英雄却留了下来。
c
2.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知道这里不是三国时赤壁之战的赤壁,但别人说是,那就是吧。
B.别人说这里是赤壁之战的赤壁,但苏轼觉得不是。
C.这里是不是赤壁之战的赤壁其实并不重要,因为苏轼无非是借用赤壁这一地名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D.苏轼没来得及考证,只好人云亦云,别人说这里是赤壁之战的赤壁,他就姑妄听之。
C
3.对“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句话写出了小乔初嫁时的雄姿,通过写小乔初嫁时的雄姿来衬托周瑜的了不起。
B.这句话写出了周瑜的英姿,通过写周瑜来衬托小乔的雄姿。
C.这句话写出了小乔和周瑜的雄姿,表明小乔嫁周瑜、周瑜娶小乔,真是天生的一对。
D.这句话写出了周瑜娶小乔时的雄姿。
D
4.对“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句话写诸葛亮手拿羽扇,头戴纶巾,在谈笑间轻而易举地打败了曹操。
B.这句话写周瑜手拿羽扇,头戴纶巾,在谈笑间轻而易举地打败了曹操。
C.这句话写诸葛亮轻视曹操,根本不把曹操放在眼里,因此一边指挥作战一边谈笑。
D.这句话写出了周瑜的儒雅和曹操的无能。
B
5.对“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周瑜神游故国,他一定会嘲笑我如此多情。
B.如果周瑜来神游故国,我一定会故作多情地嘲笑他。
C.我神游故国,如果周瑜这时还活着,我想他一定会故作多情地嘲笑我的。
D.我神游故国时,实在应该嘲笑自己如此多愁善感。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