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 课件(共21张PPT)--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 课件(共21张PPT)--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6-30 16:55: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复习课: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
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背景与过程) 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和世界格局的演变(影响)
一、全球航路开辟
15世纪的世界地图
(葡萄牙人绘制)
16世纪的世界地图
《圣经》中的世界地图
欧洲对世界的认知由抽象到具象,由局部到整体,由分散到统一
一、全球航路开辟
新旧航路的不同表现在:旧航路是从中国或印度出发,经中亚、西亚或红海,途径地中海或意大利最后到达欧洲。新航路是从西欧出发,由海路到达美洲和亚洲。紧随其后还有向北和向南探寻新航路。
二、全球航路开辟的动因与条件
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东西方商路(商路危机)+东方诱惑(寻金)+精神动力(传教)+人文主义思想的推动(思想解放)+王室支持(西、葡两国完成中央集权)
航海经验丰富+地理知识进步+造船技术提高+火炮技术发展+指南针的应用
动因
条件
支持国 航向 时间 航海家 概 况 成 就
向东
向西
迪亚士
绕过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到达非洲东海岸
葡萄牙
西班牙
哥伦布(意)
达·伽马
麦哲伦(葡) (船队)
1487
1497-1498
1492
1519-1522
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
到达美洲的巴哈马群岛
绕过南美洲经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后又达菲律宾群岛,经南印度洋,绕过好望角,沿非洲西海岸返回欧洲
第一次绕过好望角
开辟了绕道非洲到达印度和东方的新航路,逐渐成为欧亚贸易的主干道之一
开辟了从欧洲到达美洲的新航路
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一、全球航路的开辟
地区 支持国 时间 航海家 概况及成就
北半球高纬度 英国 1497 卡伯特 发现纽芬兰岛
法国 16世纪 卡蒂埃 到达拉布拉多半岛
荷兰 巴伦支 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区,留下航行记录和航海图
17世纪初 哈德逊(英) 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
俄罗斯 17世纪初 俄罗斯人 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
南半球 英国 1578 德雷克 到达美洲南端的一个岬角合恩角
荷兰 1642-1643 塔斯曼 环航澳大利亚,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
其他人和国家的努力
这些航海探险,进一步丰富了人类的地理知识,在主要航线之外,开辟了众多重要的新航线,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
目的
性质
影响 消极
积极
①掠夺财富;
②扩张领土,占有市场
③传播基督教等
①寻找建文帝
②宣扬国威 
③获得外国的珍宝特产
④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
政治行为 贡赐贸易
经济行为 资本主义的海外殖民
国力不堪重负,无法长久,远洋航海业衰落
造成亚、非、拉美的长期贫困落后
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交流
欧洲: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世界: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哥伦布
郑 和
造成中西航海命运差异巨大的根源:经济基础不同
我们也曾经……???!!!
二、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
1.人口的迁移——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各地人们的往来
2.物种的交换——人口迁移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
3.疾病的传播——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传播各种疾病
4.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
材料 15世纪末到17世纪,伊比利亚白人大举移民中南美洲、加勒比海。到1574年,西班牙人移民总数达15万。到1590年,巴西的欧洲白人已有三四万。与此同时,印第安人便开始了锐减和被灭绝的过程,16—17世纪时锐减了约90%。在印第安人锐减的同时,欧洲人又大肆猎捕黑人,运入美洲供奴役。16—17世纪,英国人、法国人、荷兰人又大量移民北美,最后形成了今天美利坚人、加拿大人的主体。17—18世纪时,荷兰人、英国人又大举移入南非,形成了今天南非的白人。 —摘编自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
积极影响:
①促进美洲开发
②改变人口地理分布,出现族群混合现象
③促进世界物种交换;
消极影响:
①欧洲人对美洲殖民掠夺;
②印第安人灭顶之灾;
③黑奴贸易罪恶深重;
④导致各种疾病传播蔓延。
1、人口的迁移——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各地人们的往来
人口迁移的原因: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人们的相互往来,推动了人口的迁移
人口迁移的表现:
① 美洲族群混合
② 其他洲族群混合:
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商贸图
马、牛、羊、猪、鸡
小麦、燕麦、大麦、裸麦
马铃薯、玉米、甘薯、番茄、花生、南瓜、可可
橄榄、葡萄
特点1:范围——广泛
特点2:方式——双向
特点3:内容——
高产作物和家禽家畜为主。
视角:大洲
2.物种的交换——人口迁移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
欧洲人将天花等疾病的病原体带到美洲和大洋洲,造成原住居民大量死亡,导致原有社会的解体,使欧洲人能够在美洲建立殖民统治。
3.疾病的传播——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传播各种疾病
1620年11月“五月花”号到达美洲,得到了土著帮助才生存下来。——“感恩节”
每年11月第4个周四。
4.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新航路开辟后的“三角贸易”
1504年,人们在里斯本购买的香料价格仅为威尼斯要价的五分之一。威尼斯人无奈被迫廉价出售货物;从此以后,他们的交易只限于中东的产品。
——【美】帕尔默等《现代世界史》
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区域:大西洋
传统的印度洋贸易
葡萄牙的印度洋贸易
澳门
长崎
果阿
葡萄牙:印度—中国澳门—日本
西班牙:马尼拉—墨西哥阿卡普尔科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
新的亚洲贸易中心形成
区域:太平洋
日本和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印度洋贸易(以葡萄牙为主)
欧洲
中国
美洲
果阿
澳门(中)
白银
马尼拉
白银
丝.瓷.棉
丝.瓷
日本
白银
白银
生丝
生丝
丝.瓷.棉
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
丝.瓷
丝.瓷
中国
白银
+
太平洋贸易(以西班牙为主)
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知识梳理】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海路贸易 主导国 贸易双方及主要交换物
印度洋贸易 西欧 诸国 与阿拉伯商人的竞争中逐渐占据优势
大西洋贸易 欧美贸易 手工制品(欧洲) 贵金属、蔗糖和烟草(南美)
三角贸易 纺织品、枪支和手工制品(欧洲) 黑人(非洲)→奴隶(美洲)
以澳门为主要中转站的海上贸易网络 葡萄牙 线路1:生丝、瓷器等(中国澳门)至印度果阿中转 白银(欧洲)→中国
线路2:生丝(中国)→澳门→白银(日本)→中国
太平洋贸易 西班牙 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中国)→马尼拉→白银(墨西哥)→马尼拉→中国
三、早期殖民扩张,世界格局的演变
1、教皇子午线的出台——瓜分世界的开始
背景
实质
影响
是西班牙和葡萄牙争夺殖民地,矛盾日益尖锐
西方列强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开始。
该线以西为西班牙的势力范围,以东为葡萄牙的范围
平衡了葡萄牙与西班牙两大海洋强国一百多年的势力范围和殖民霸权。
时间:16C
国家:葡萄牙:将巴西变为殖民地,并在非洲沿岸、印度果阿、马六甲和中国澳门等地建立了几十个殖民据点和商站;
西班牙:除巴西以外的中、南美广大地区,以及亚洲的菲律宾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
西班牙殖民帝国(红色)
葡萄牙殖民帝国(绿色)
时间:17C
国家:荷兰、英国、法国在亚非北美建立了多个殖民地
2、教皇子午线的名存实亡——新兴大国的崛起
消极:
⑴对美洲:文明遭到毁灭性打击
⑵对非洲:在三角贸易中成为奴隶
⑶对亚洲: 古老帝国收到冲击,但白银的大量流入客观上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对世界:
⑴开辟了重要的新航线,欧亚非美洲建立直接商业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⑵全球逐渐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
⑶人类由各民族分散孤立到走向整体世界。
(4)促进了人类迁移、物种交换和疾病的传播
积极
对欧洲:①欧洲商人和殖民者通过贸易和掠夺,西欧开始崛起。
②商贸中心发生转移。(地中海沿岸到大西洋沿岸)
③欧洲商业革命及价格革命
④为资本的原始积累做出了贡献,推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归纳探究】新航路的开辟对欧洲、对亚非拉美以及对世界分别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全球联系的
初步建立
世界格局
的演变
人口迁移
物种交换
商品流动(海路)
非洲:
美洲:
亚洲:
欧洲:
殖民灾难
殖民灾难,经济开发
殖民侵略,白银入华
迅猛崛起,社会转型
疾病传播
改变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
知识结构
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
全球航路的开辟
动因:
背景
过程
条件:
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
对北大西洋高纬度地区和南半球的探索
经济根源、社会根源、东方诱惑、商业危机、精神动力
经验积累、地理知识、技术提高、王室支持
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
殖民扩张:葡、西;荷、英、法
全球性流动
表现或方式
印度洋贸易
太平洋贸易
大西洋贸易
分散孤立走向整体,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世界:
分散孤立走向整体
世界市场开始逐渐形成
3.16-17世纪的欧洲,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一些封建地主贵族不愿意看到自己因为收取固定地租日益贫困,而工商业者大发横财,他们开始适应新形势而采取一些措施。有些人抛弃了过去轻视甚至鄙视工商业的传统观念,开始从事工商业经营。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资产阶级革命 B.价格革命 C.商业革命 D.圈地运动
金银大量流入欧洲
金银价格下降
货币贬值
物价上升
封建地主财力地位下降
新兴资产阶级实力增强
封建制度衰落,资本主义发展
推动欧洲社会转型
阶级关系变化
经济结构变化
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