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课件(34张)

文档属性

名称 4.1 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课件(34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6-30 14:51: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常见地貌类型
1. 通过资料,了解常见地貌类型。
2. 结合资料,掌握识别各类地貌以及描述地貌景观主要特点的方法。
3. 通过不同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了解当地的其自然地理环境。
300多年前,徐霞客在游记中写道:“遥望东界遥峰下,峭峰离立,分行竞颖,复见粤西面目。盖此丛立之峰,西南始于此,东北尽于道州,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而此又其西南之极云。”(《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你知道徐霞客描述的是哪种类型的地貌吗 这类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这类地貌对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影响
一、喀斯特地貌
1.物质组成:可溶性性岩石。
2.成因: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水带走或者重新沉淀。
3.在我国的分布:广西、贵州、云南。
4. 类型
(1)地面喀斯特地貌:溶沟、洼地、峰林。
溶洞
洼地
峰林
(2)地下喀斯特地貌:地下溶洞、石钟乳、石笋。
5.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的影响
有利影响:(1)成为著名的风景旅游区;
(2)居住、防空、储藏的最佳选择地(喀斯特洞穴内冬暖夏凉)。
不利影响:影响农业、城市建设及水利工程建设
(喀斯特地貌区洞穴系统比较发育,易导致水土流失和地面塌陷)。
例 双河洞位于我国贵州省北部,是世界最长的白云岩洞穴(白云岩是一种浅海相沉积碳酸盐岩)。白云岩溶蚀和堆积的双向转化过程对洞穴水的酸碱度(pH)变化反应灵敏。某科研队多次进入双河洞内取样,收集洞穴水并检测酸碱度。下图示意两个取样点收集到的洞穴水酸碱度变化图。下列关于双河洞形成过程中地质作用环节的推断,顺序正确的是( )
A. 地壳下沉—海洋侵蚀—地壳抬升—流水沉积
B. 地壳下沉—海洋沉积—地壳抬升—流水溶蚀
C. 地壳抬升—流水侵蚀—地壳下沉—海洋沉积
D. 地壳抬升—海洋沉积—地壳下沉—流水侵蚀
解析:根据材料,白云岩是海相沉积的碳酸盐岩,是可溶性岩石,洞中水呈弱酸性,判断该洞为溶蚀洞穴。其过程是:地壳下沉,接受海洋沉积,形成白云岩,然后地壳抬升出露地表,弱酸性河水溶蚀,形成溶洞。
答案:B
二、河流地貌
地表流水在流动过程中,不仅侵蚀地面,形成沟谷,同时将被侵蚀的物质随水流一起运移、堆积,
凡此地表流水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所形成的地貌统称。
河流地貌
侵蚀作用
堆积作用
河流堆积地貌
河流侵蚀地貌
(2)分类:溯源侵蚀、下蚀、侧蚀
作用形式 概 念 对地貌的影响
溯源侵蚀 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 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
下蚀 垂直于地面的侵蚀 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
侧蚀 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 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
(1)成因: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和搬运地表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1.河流侵蚀地貌
特点: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型。
在湿润或半湿润山区,流水侵蚀切割地面形成峡谷,河谷横断面大多呈V 字形。流水下切作用强烈的地区,往往形成深邃的峡谷。
流水侵蚀(下蚀)
(3)峡谷
河谷拓宽:下蚀减弱,侧蚀增强,河谷拓宽并出现弯曲。一般位于中游。
流水侵蚀(侧蚀)
侧蚀使河床发生侧向迁移,河谷拓宽,并导致河曲的发育
河曲的形成是一个渐进过程。如下图:
(1)河水流经弯曲河道时,在惯性和离心力作用下,水流对凹岸(图中B 岸和a 岸)冲蚀严重,凸岸(图中A 岸和b 岸)流速变缓,以沉积为主。
(2)上述过程持续不断进行,B 岸与a 岸越来越近,河道弯曲更加严重。
(3)当B 岸和a 岸完全贯通,河流就完成了截弯取直,弯曲部分河道废弃,成为牛轭湖。平原地区的河流河曲太多,影响河流排洪,增加洪灾危险,对河道进行人工截弯取直,是提高排洪效率,减轻洪水压力的重要方法。
牛轭湖:当曲流发展到一定程度,河流会自动裁弯取直,废弃的弯道形成。
例 扇三角洲是由邻近高地推进到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读右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图中扇三角洲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一定发育在河流入海口 ②三角洲前缘沉积物颗粒较小 ③可能发育在河流出山口 ④水体既可能是湖也可能是海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下列关于图中辫状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流量稳定 B. 河道较浅 C. 河流不易改道 D. 河水主要来自地下
解析:(1)依据概念可知,①说法不准确,故选D。
(2)图中显示辫状河流主要分布在冲积扇的底部,而此部位地势较低平,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作用为主,故河道较浅。辫状河流主要是由河流多次改道形成的。
答案:(1)D (2)B
三、风沙地貌
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风沙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1.风蚀地貌
风蚀蘑菇
突起的孤立岩石,因下部遭受较强烈的风沙侵蚀,从而形成上部宽大、下部窄小的蘑菇状,称为风蚀蘑菇。
雅丹
雅丹由不规则的沟槽和垄脊相间构成,垄高度和长度不一,走向与主风向一致,沟槽内常有沙子堆积。
2.风积地貌
新月形沙丘
新月形沙丘因状如新月而得名。它的迎风坡缓,背风坡陡。很多个新月形沙丘连在一起形成沙丘链,沙丘链的延伸方向与盛行风方向大致垂直。
在多沙的河谷地带、植被稀少的沙质湖岸和海岸,也能看到风沙地貌。
1.沙丘坡面形态与风向的关系。
沙丘迎风坡平缓,背风坡较陡。沙丘坡面形态与风向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2.沙丘链与盛行风向的关系。
沙丘链是沿着沙丘移动方向的垂直方向相互连接的若干沙丘,其方向与盛行风向(也就是沙丘移动方向)垂直。
3.风成地貌对人类的影响
不利影响:
(1)破坏建筑物
(2)降低土壤肥力
(3)掩埋房屋、农田、道路等
治理措施:
草方格、石方格、高立式沙障、防护林带。
例 某地质科考队前往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南缘的巴丹湖考察,考察发现巴丹湖被沙山分为东湖和西湖(图1),地质历史时期,该湖所在地区风向多变,影响着巴丹湖的地貌演化,并造就了不同的湖泊形态(图2)。根据巴丹湖的地貌演化过程推断,图2 中阶段Ⅰ、Ⅱ、Ⅲ的盛行风向分别是(  )
A. 西南风、东南风、西南风 B.西南风、东南风、东北风
C. 东北风、西北风、东北风 D.东北风、西北风、西南风
解析:根据新月形沙丘缓坡为迎风坡的规律,新月外缘方向为风的来向,因此图2 中阶段Ⅰ、Ⅱ、Ⅲ的盛行风向分别是东北风、西北风、西南风。
答案:D
四、海岸地貌
海岸在海浪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海岸地貌。
1.海蚀地貌
海蚀地貌是基岩海岸在波浪、潮流等不断侵蚀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主要有海蚀穴、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等。
海蚀崖
海蚀柱
海蚀平台
海蚀穴
在海浪的长期侵蚀下,岩石海岸崩塌,形成高出海面的陡崖,叫海蚀崖。海蚀崖逐渐后退,在海蚀崖前方形成微微向海倾斜的平台,称为海蚀平台。
海蚀拱桥
向海突出的陡立岩石,因同时受到不同方向海浪的侵蚀,两侧的海蚀穴互相贯通,形成海蚀拱桥。
2.海积地貌
潟湖
进入海岸带的松散物质,在波浪推动下移动,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堆积起来的各种地形称海积地貌。
其类型有水下堆积阶地、海滩、潟湖、水下沙坝等。 由于地形气候等影响而使波浪力量减弱,海滨
沉积物就堆积下来形成各种海积地貌。
例  滩脊是海滩沙砾在激浪作用下于激浪带顶部堆积形成的堤状地形。滩脊形成后,在向岸风的作用下,海滩沙向滩脊迁移,滩脊附近的下垫面条件易使风沙搬运能力减弱,风沙堆积加强,主要堆积在滩脊顶部及其向陆一侧面上,伴随风沙堆积过程,加积型滩脊逐步形成并不断扩大规模,最终形成海岸沙丘。下图示意我国某海岸地带形成的加积型滩脊。据此完成(1)~(2)题。
(1)有利于加积型滩脊形成的条件是 (  )
A. 基岩海岸 B.离岸风 C. 向岸风 D. 气候干旱
(2)海岸沙丘地貌发育过程是 (  )
A. 海退→滩脊→加积型滩脊→海岸沙丘 B. 海侵→滩脊→加积型滩脊→海岸沙丘
C. 海退→海岸沙丘→滩脊→加积型滩脊 D. 海侵→海岸沙丘→滩脊→加积型滩脊
解析:(1)读图可知,加积型滩脊由风积沙层和海积沙层构成,所以海岸为砂质海岸, A项错误;位于后滨的沙滩沙砾,在向岸风的作用下,被搬运至滩脊处,形成加积型滩脊,B 项错误,C 项正确;该海岸位于我国,气候相对湿润,D 项错误。
(2)海退过程是海岸风沙地貌发育的环境背景,海退条件下,海岸沙丘地貌发育模式为:滩脊→加积型滩脊→海岸沙丘。故选A。
答案:(1)C (2)A
常见地貌类型
喀斯特地貌
河流地貌
风沙地貌
海岸地貌
定义
典型分布区
代表性地貌景观及其主要特点
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景观是(  )
A. 九寨沟风光 B. 桂林山水 C.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D.长白山天池
2.该地貌景观的主要成因是(  )
A. 冰蚀作用 B. 流水溶蚀作用 C. 风力侵蚀作用 D. 海浪侵蚀作用
读地貌模式图,回答3—4题。
3.由图可知 (  )
A. 沉积物主要由风力作用形成
B. 由扇形地上部到扇缘带,沉积物颗粒逐渐变大
C. 扇形地中下部土壤肥沃,排水条件良好,适合农耕
D. 扇缘带地下水埋藏深
4.该地貌主要分布于 (  )
A. 河流入海口 B. 山间河谷出口 C. 大江大河中下游 D.盆地中心
撒哈拉沙漠区有一片屹立在坚实的土层之上的、仿佛沙雕一样的巨大的蘑菇群岩层,被当地人称为“蘑菇沙漠”。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5—6题。
5.“蘑菇沙漠”主要是由 (  )
A. 风力侵蚀而成 B. 河流堆积形成 C. 岩层挤压而成 D. 火山喷发形成
6.“蘑菇沙漠”最可能分布的地区是 (  )
A. 湿润区 B. 半湿润区 C. 半干旱区 D. 干旱区
下图是鼓浪屿西南沙滩上屹立着的一块巨岩,中间有一个大岩洞,潮涨潮落,海浪拍打这个岩洞时,发出咚咚声响,俨如击鼓,人们称它为“鼓浪石”。读图,回答1—2题。
1.形成鼓浪石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  )
A. 海水侵蚀 B. 风化和风蚀 C. 冰川侵蚀 D. 流水侵蚀
2.图中由海水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是 (  )
A. 岩洞 B.岩礁 C.沙滩 D.海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