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豫南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豫南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30 10:41: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河南省豫南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联考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下册第六至八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传统乡土题材小说在传统乡土文学的基础上,融入网络创作“青春与都市文学”的新质,抒发人们的田园情怀与还乡愿望,并勇担使命紧跟时代步伐,让创作照进现实,形成网络乡土小说新格局。
如果说网络乡土小说形成了新的调性,那么其发端非“种田文”莫属。“种田文”是受策略类网络游戏模式影响而形成的一种网络小说类型,一般与穿越、重生、空间、系统等“金手指”相结合。“种田文”的精髓在于循序渐进的养成与获得,即“成长一回报”模式的行文结构。这类作品的主角拥有足够的扩展空间与晋升阶梯。在外部条件与内部因素碰撞所带来的实际问题中不断提出解决方案,是“种田文”剧情叙述的核心推动力。
“种田文”的规模不容小觑,产量和受众巨大。“种田文”在叙事环节上虚实结合,乡土故事与玄幻情节相嵌合,如同游戏外挂一般的“金手指”降低了主角的生存难度,大大提高了主角的生存期待和生活质感,从而使得将自身代入其中的读者们有了更多对未来想象的留白空间,打造了网络乡土小说独特的审美情趣。而在多数“种田文”的叙事中,“乡土”更是一种基于经验的错位文学空间,与都市快节奏生活相对,倾向表达田园幻想般的灵魂自洽。无论是创作者还是接受者,都刻意摒弃与脱离传统乡土美学的艰苦与贫瘠感,希冀从乡土的虚幻意象中得到补偿和慰藉。因此,规模化、体量化的“种田文”,以其对闲适日常的虚拟生存向往和对宏大价值的个人进阶追求,扛起了网络乡土小说的一面审美大旗。
现代社会,人们在强化竞争本能的同时,也愈加向往一份悠闲的乡土生活。人们对于田园生活的想象,始终与追求安逸感的心态分不开。因此,当一种恣意、悠闲的田园空间呈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们舒适的代入感,一边与中国人自古以来追求圆满结局的情感相配,一边又与中国人的种田天赋和基建基因相契,沉溺于此仿佛也是情理之中。但是,这种精神空间从根本上说并非理想的乌托邦,而是一种桃花源式的臆想。
“种田文”的阅读价值是虚拟情景中主体性力量瞬间膨胀式的心理满足。虽然“种田文”可以为这种自我妥协与否定提供精神释放的出口,但无限制的隐匿、错位也敲响了警钟。奋斗与勤劳的民族精神不应该被降解,桃花源式的臆想也不应该是都市年轻人的灵魂皈依。直面现实人生、在困境中勇敢前行是网络乡土小说应该传承的文化信仰和责任,当下的火热现实应该成为网络作家创作的源头活水。
(摘编自翟羽佳《乡土文学这棵大树在网络世界绿荫如盖》)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农村题材以其厚重的主题价值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创造了影视史上一个个高光时刻。但是,在互联网语境的影视艺术生产中,乡村影像从聚光灯下退隐到了数量少、影响小以及被简化、异化的境地,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乡村题材在文艺版图中的坐标和比重发生了改变。随着城乡结构不断调整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凭借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科技取得的先进地位对乡村形成一种压制,来自乡村的故事及其附带的审美价值也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而网络技术的兴起与迭代成为文学变革和发展的科技保障,城市发挥自身优势成为网络文学的活跃区域,赢在了移动互联时代的起跑线上。作为网络文艺的主要受众,青年人更乐于接受多元化、娱乐化的时尚元素,乡村题材厚重宏大、含蓄沉稳的审美取向与此并不相同。
乡村题材网络文学需要以明确的精品意识提炼新时代的乡村精神和农民品格。相当一部分乡村题材的网文创作因对农村缺乏了解而呈现出粗劣肤浅的质地,一些作品甚至完全照搬穿越文、玄幻文等模式,把乡村作为僵硬、虚假的背景,真正的乡土故事、乡土伦理和乡土文化无从呈现。事实上,近年来乡村发展早已经突破了科学种田、进城务工、乡镇企业发展等传统书写,土地流转政策、基层党组织建设、乡村生态保护以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都可成为当下反映农村社会新气象的时代切口。因此,创作者更应捕捉中国乡村所蕴含的独特情感和审美特征,着眼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形势,关注农民对价值理想的选择和实现,这些真实灵动的故事和人物才是影视剧改编的稳固基石。
就制作层面而言,网络时代的文艺精品形式应该是多元的。厚重情感和史诗气质是农村题材影视剧经典化的重要元素,如《黄土高天》以40年三代人的命运映射时代发展等。互联网背景下新时代的乡村影像,不仅要弘扬传统农村题材影视创作的经验,同时还要突出网络传播的特质,紧密联系社会热点,研究网民文化消费需求,从而在影视改编的过程中保持网络小说文本对观众的黏性。
此外,围绕乡村文化的根与魂,把握地域性、民族性的乡村图景、乡风民情和活态文化,建立文本内部的精神内核,从而突出网文的“首因效应”,小说吸引读者,影视剧积攒粉丝,以传播的视野解决创作难题。电影《十八洞村》除了生动的脱贫故事,还有青翠静谧的大山、悠扬婉转的苗歌、色香味美的湘西美食、淳朴自然的民风,这些都为乡村题材网文创作提供了启示。
(摘编自王文静《乡村题材网络小说的叙事与改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当前的网络乡土小说既具有传统乡土文学的特点,又具有网络创作“青春与都市文学”的新质。
B.网络乡土小说的产生与“种田文”是分不开的,而后者的形成受到了策略类网络游戏的模式的影响。
C.现代社会的人们在竞争中向往悠闲的乡土生活,这种精神追求符合国人的情感需求习惯和农耕天赋。
D.在乡村题材网文中,有的粗劣肤浅,有的照搬穿越文、玄幻文等模式,乡村在其中无实质性体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种田文”与网络乡土小说虽有不同,但都采取了“成长一回报”结构模式,作品主角拥有扩展空间与晋升阶梯。
B.读者阅读“种田文”时,可将自身代入其中以获得更多对未来的想象,这也是网络乡土小说的独特审美情趣所要求的。
C.城市凭借自身优势对乡村形成压制,成为网络文学的活跃区域。这样,乡村故事就失去了自身优势,难以发挥其吸引力。
D.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乡村题材影视作品中有许多大放异彩的人物形象,而在互联网语境下却没有此类形象。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文中“‘种田文’扛起了网络乡土小说的一面审美大旗”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种田文”规模很大,产量和受众也十分巨大,形成了网络乡土小说独特的审美情趣。
B.多数“种田文”将“乡土”与都市快节奏生活相对,倾向表达田园幻想般的灵魂自洽。
C.“种田文”在叙述剧情时一般会与穿越、重生、空间、系统等“金手指”相结合。
D.“种田文”契合当下人们追求安逸感的心态,让读者代入恣意、悠闲的田园空间。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如果你要在当下创作一部乡村题材的网络剧,请结合材料二,谈谈要注意哪些方面。(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汶马高速上的年轻人
汶川至马尔康高速公路,是四川连接西藏、青海、新疆的一条重要的交通大动脉。去公路建设工地采访,第一站是鹧鸪山隧道。
鹧鸪山,四川进藏的第一座大山,地处断层破碎带,地质条件异常复杂,世界上高海拔地带筑路、架桥、修隧道所面临的棘手难题,几乎都集中在这里。因而,公路建设者付出的艰辛,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小姚在隧道口等着我们。这是个中等身材的年轻人,结实、微胖,口才不错,介绍鹧鸪山隧道建设情况时眉飞色舞,如数家珍。但我问及他个人的情况时,他却一下子就腼腆了,只说他老家是三门峡市,大学毕业后应聘到铁路隧道公司。我加了他微信,看到他在大山腹地工地上拍的照片:一身泥水和油污,脸也是花的,鼻孔里塞满泥垢。小姚负责质量安全,工人们打炮眼,他必须在灰尘和噪声中盯着,一盯就是一两个小时,直到炮眼打完,细细数了数量他才能离开。被泥水、汗水浸泡的工作服穿在身上很沉重,体感极不舒服。
“想过打退堂鼓吗?”
“想过多少次了,但都没走到那一步。苦事难事总得有人干吧。再说,我如果走了,哪里会遇到招弟呢?”
招弟是小姚的女友,漂亮而活泼。在工地艰苦的工作环境中,女孩子很少。按小姚的说法,他打动了这个女孩的芳心,而女孩又拴住了他的心。说这话时,小姚面有喜色,一副很有成就感的样子。
当然,更大的成就感是他负责的这段高速公路的桥梁、隧道、路基都经得起严格的质量测评。
见到大壮,是在狮子坪特长隧道工地。名如其人,这是个壮实的年轻人,三十岁时来到汶马公司,已经干了六年。
说起最初隧道的工程测量,他情绪一下激动起来:“李白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我比他体会更深刻。”荒凉的大山是没有路的,他与同伴只能在向导的带领下,艰难爬行于陡坡悬崖,在荆棘和杂草中观察测量,近距离获取第一手资料,寻找最佳的施工点位。一次,在山中干活不知不觉就到了黄昏,要走下山已经不可能了,他们就靠一瓶矿泉水和几个面包充饥解渴。夜里极寒,便找来干柴生火取暖。在微弱的火光下,他开始挑身上的刺——白天在荆棘丛中穿行,脸上和四肢都扎进了不少小刺,到了晚上便疼痛不止。他们就相互挑刺,一共挑出了一百多根。困苦之时,他想得最多的是妻子孩子,内心充满了愧疚——女儿出生,他没有回去;女儿的第一个生日,也没有回去。作为工段负责人,他实在是脱不开身。
大壮说他有一个愿望:汶马高速全面通车后,带着妻子孩子,在路上自驾跑一个来回,让他们看看自己参与创造的桥隧奇迹,也看看自己劳动的价值。
讲述这些的时候,大壮的眼眶一直是湿润的。壮汉流泪,自然是情到深处了。
我在生活区遇到了老刘。所谓生活区,其实就是在一个地势相对低矮、坡度相对较小的山腰,开辟出一片平地,搭建了几排板房,作为食堂和职工宿舍。老刘还不到三十岁,被大家叫“老刘”,是因为他已经结婚生子。他的家是我见过的最小的家,只有五六平方米,安下一张床、一张桌,就没有多少空间了。在这个狭小的空间,一家三口生活了好几个年头。公路开建之初,新婚不久的小夫妻就来到这里做工,老刘是隧道工作面的掘进工,妻子在生活区做服务工作。
五年前在附近一个乡镇卫生院出生的女儿,迄今还没有见过爷爷奶奶——他们到工地后就再没回过大巴山里的老家。这条路处于地震带,塌方、泥石流经常发生,严重影响施工进度,为确保工期,就得加班加点地干,一年半载走不出鹧鸪山区是常有的事。每年春节还是放假的,但老刘一家仍然没有回去,他们得留下来看守工地。老刘说:“我成家了,好歹是一家人在一起,让那些‘单身汉’回去和父母妻儿团年吧。”
我鼻子有点发酸。老刘反倒乐哈哈地宽慰我:“没事没事,习惯了,再说还有加班工资可领。等这条路修通了就送孩子回去上学,再陪父母亲来走走这条路,去康定溜溜的城,去跑马溜溜的山。”
在汶马高速公路沿线,我在墙报上、在自拍的视频中、在人们手机的相册里,看到最多的物体是一艘船,一艘橙红色的铁壳船。它是一群年轻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为了从河上把庞大的施工设备运送到对岸,自己设计制造的。这是一条功绩赫赫的船,人们称它为“汶马青年号”。
汶马高速公路的建设者大多是年轻人,他们都是“汶马青年号”的船员。今天,这艘青春之船,正在一往无前,乘风破浪……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采访小姚时,小姚由开始的眉飞色舞到后来的一下子变得腼腆,这一表情变化反映出了小姚内心的波动。
B.大壮说起最初隧道的工程测量,情绪变得激动起来,是因为他对测量工作中遇到的艰苦和困难感受太深。
C.文中大壮和老刘都提到了路修成通车后,到这条路上走一回,表明了两人对于这条洒满了自己汗水的路倾注了感情。
D.文章对老刘简陋又狭小的住宿环境的描写,在赞扬主人公精神的同时,批判了工程方对辛勤工作的工人的不体恤。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介绍汶马高速及鹧鸪山隧道,既照应了题目,又介绍了故事发生的地点。
B.文章对鹧鸪山地质条件的描写及对困难和艰辛的叙述,为下文塑造人物形象做了铺垫。
C.文章写人叙事有详有略,人物很有代表性,让读者对汶马高速的年轻人群像有一个整体的感受。
D.文章结尾部分写到工程用船“汶马青年号”,并说那是青春之船,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
8.文章以“汶马高速上的年轻人”为标题,有什么好处?(4分)
9.汶马高速上的年轻人具有什么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全文加以简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录海人书
王禹偁
秦末有海岛夷人上书诣阙者,曰:“月日,东海岛夷人臣某谨昧死再拜上书皇帝阙下:臣世居海上,盗鱼盐之利以自给。今秋乘潮放舟,下岸渐远。无何,疾飙忽作,怒浪四起,飘然不自知其何往也。经信宿,风恬浪平天色晴霁倚桡而望似闻洲岛间有语笑声乃叠棹而趋之至则有居人百余家垣篱庐舍具体而微亦小有耕垦处有曝背而偃者,有濯足而坐者,有男子网钓鱼鳖者,有妇人采撷药草者,熙熙然殆非人世之所能及也。臣因问之,有前揖而对臣者,则曰:‘吾族本中国人也。天子使徐福求仙,载而至此,童男丱女①,即吾辈也。夫徐福,妖诞之人也,知神仙之不可求也,蓬莱之不可寻也,至是而作终焉之计。舟中之粮,吾族播之,岁亦得其利;水中之物,吾族捕之,日亦充其腹。又取洲中葩卉以芼②之,由是吾族延命而未死焉。死则葬于此水矣,生则育于此洲矣,怀王之情亦已断矣!且不闻五岭之戍,长城之役,阿房之劳也,虽太半之赋,三夷之刑,其若我何?’且出食以饷臣。明日,臣登舟而回,复谓臣曰:‘子能以吾族之事闻于天子乎?使薄天下之赋,休天下之兵,息天下之役,则万民怡怡如吾族之所居也,又何仙之求,何寿之祷邪?’臣因漂遐方,传此异说,非敢隐匿,谨录以闻,惟陛下详览焉。”
此书献时,盖秦已乱,而不得上达,故《史记》缺焉。今因收而录之,以示于后。
[注]①丱(guàn)女:少女。②芼(mào):择取。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风恬浪平/天色晴霁/倚桡而望/似闻洲岛间有语笑声/乃叠棹而趋之至/则有居人百余家/垣篱庐舍/具体而微/亦小有耕垦处/
B.风恬浪平/天色晴霁/倚桡而望/似闻洲岛间有语笑声/乃叠棹而趋之/至则有居人百余家/垣篱庐舍/具体而微/亦小有耕垦处/
C.风恬浪平/天色晴霁/倚桡而望似闻洲岛/间有语笑声/乃叠棹而趋之/至则有居人百余家/垣篱庐舍/具体而微/亦小有耕垦处/
D.风恬浪平/天色晴霁/倚桡而望似闻洲岛/间有语笑声/乃叠棹而趋之至/则有居人百余家/垣篱庐舍/具体而微/亦小有耕垦处/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再拜,指拜两次,这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用于表达敬意。
B.中国,古代指我国中原地区或华夏族在中原地区建立的政权。
C.蓬莱,与方丈、瀛洲并列为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上的三座仙山。
D.《史记》,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为西汉司马迁所著。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一位居住在东海岛屿上的夷人,某天趁大海涨潮时乘舟下海,突遇狂风巨浪,两天两夜之后,风浪把他带到一个神秘的岛屿上。
B.岛上的居民生活悠闲,有人躺在地上晒太阳,有人坐在水边洗脚,男人捕捉鱼鳖,妇女采撷药草,那种快乐的日子非人世间可比。
C.岛民自称是徐福的后代,他们靠播种携带的粮食(种子)、捕获海产品才存活下来;岛民让夷人转告其希望皇帝轻徭薄赋、休兵等愿望。
D.本文假托秦朝一位海上居民给皇帝上书,说他见到一个没有赋税劳役、严刑峻法的世外乐园,表达了作者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无何,疾飙忽作,怒浪四起,飘然不自知其何往也。(4分)
(2)虽太半之赋,三夷之刑,其若我何?(4分)
14.文章的末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题落星寺①
黄庭坚②
星宫游空何时落,着地亦化为宝坊?
诗人昼吟山入座,醉客夜愕江撼床。
蜜房各自开户牖,蚁穴或梦封侯王。
不知青云梯几级,更借瘦藤寻上方。
[注]①落星寺:位于鄱阳湖中的落星山上,落星山相传是流星陨落湖中,坠地而成,因此得名。所以落星寺既有恍如仙境的山光水色,又有那古老而富于传奇色彩的美妙传说。②黄庭坚,字鲁直,治平进士。宋哲宗时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因修史“多诬”遭贬。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连续发问,天上的星宫什么时候从空中坠落?坠地后又怎么变成如此美丽的寺院和山岗?
B.颔联上句写实,诗人和朋友们吟诗唱和雅兴正浓的时候,一座巨大的高山突然出现在座位之前。
C.颔联下句写虚,诗人想象星宫夜间降落,虽然诗人已酒醉,但巨星坠落时的强震动力仍将自己从昏睡中摇醒。
D.颈联由人间转向星宫之人,诗人借星宫内不同的人在突然坠落之后的反应,抒发“人生如梦的感觉”。
16.简要赏析尾联的妙处,请从表现手法和结构特点两个角度进行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以两组比喻起兴,进而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治理国家要积聚民心。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直接点明阿房宫占地广阔,而“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指出阿房宫是依着山势走向修建的。
(3)苏洵《六国论》中,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双减”政策落地之后,体育培训班日趋火爆,“少儿攀岩”“少儿蹦床”“少儿跑酷”等少儿运动_________________,然而有关儿童出现运动损伤的报道也时有出现。儿童的体育锻炼项目过早成人化折射出的则是家长的教育焦虑。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错误理念,不少家长把这种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导致孩子身心俱疲现象。
除了点满孩子的才艺“技能值”,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同样重要。成才必先成人,在才华和机遇外,人格是决定人的一生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自信、乐观、坚强、独立、善良等品格的养成可以帮助孩子长大后更好地融入社会,发挥自己的价值,展现独特的人格魅力。
要结合孩子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的校外培训课程。有的家长盲目追求孩子的教育越早越好,( );有的家长抱着别家孩子有我家孩子也要有的想法冲动报班;甚至有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够替自己圆梦而去报自己认为好、曾经想学的培训班。这些出发点的功利性、目的性过强,最后的结果就有可能________________,孩子未必能多才多艺,反而可能摧残孩子身心健康。
学科培训的大戏已经落幕,非学科培训又开始________________。家长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缓解焦虑情绪,接受自己和孩子的平凡,不_________________也不妄自尊大,相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层出不穷 适得其反 花样百出 妄自菲薄
B.屡见不鲜 适得其反 花样翻新 自暴自弃
C.屡见不鲜 欲速不达 花样百出 自暴自弃
D.层出不穷 欲速不达 花样翻新 妄自菲薄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为此大量报班,坚信学的东西越多越难越好
B.坚信学的东西越多越难越好,为此大量报班
C.大量报班,为了学的东西越多越难越好
D.为了学的东西越多越难越好,大量报班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错误理念,不少家长把这种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导致孩子身心俱疲。
B.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错误理念,让不少家长把这种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导致孩子身心俱疲现象。
C.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错误理念,让不少家长把这种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导致孩子身心俱疲。
D.在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错误理念的引导下,让不少家长把这种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导致孩子身心俱疲。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果树在结果时,往往是头一年结果多,第二年结果少,然后第三年又结果多。这种现象重复循环,我们 ① 。为什么果树会发生大小年现象呢?果树大小年的主要原因是营养问题。每年秋天,多数果树开始孕育花芽以备第二年开花结果。而果树结果的多少,首先取决于它前一年花芽的多少。在大年里,由于果树结果多,养料首先供应正在生长的果实,而 ② ,不能满足花芽发育的需要,形成的花芽少,于是第二年就成了小年;跟前面的情况相反,在小年里,果树结果少,积累起来的营养物质比消耗掉的要多,能充分供给花芽发育的需要,所以小年的秋季, ③ ,第二年果实就会大丰收。大小年现象对于水果的生产是不利的。要想实现果品丰收,就必须对果树进行科学的管理,注意适时施肥,在花、果多的年份及时地进行疏花和疏果工作,这样才能避免大小年现象。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请用一段话归纳文段的主要意思。要求语句通顺,包含“只有……才……”句式,不超过50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2021年11月16日,某地有三个平均年龄超80岁的老人开饭店的举动引起了网上热议。三个老人工作时满腔热血,退休后,也一直继续干活,后来三人筹划着“开个饭店”。他们说“我们选择开饭店,不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生活”。他们还决定以后买一台房车,再相约一起旅游,实现很早的梦想。
②2021年11月29日凌晨,58岁的倪夏莲时隔36年再次拿到世乒赛奖牌,和搭档德努特为卢森堡拿到第一枚世乒赛女双奖牌。倪夏莲1986年从中国乒乓球队退役。从为荣誉而战,到为生活而战,再到现在的为享受乐趣而打球,倪夏莲说:“我好知足,我这辈子过成两辈子了。打到这个份上我们真的很幸福,我很感谢,也很感恩。”
他们共同的人生经历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河南省豫南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联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B(“网络乡土小说的产生与‘种田文’是分不开的”分析不当,根据文中“如果说网络乡土小说形成了新的调性,那么其发端非‘种田文’莫属”的信息可知,是“网络乡土小说新的调性的产生”与“种田文”分不开,而不是“网络乡土小说的产生”,这里是对象不当)
2.C(A项,“但都采取了‘成长一回报’结构模式,作品主角拥有扩展空间与晋升阶梯”扩大范围,没有提到网络乡土小说也这样。B项,“这也是网络乡土小说的独特审美情趣所要求的”关系不当,根据文中“从而使得将自身代入其中的读者们有了更多对未来想象的留白空间,打造了网络乡土小说独特的审美情趣”的信息可知,“网络乡土小说的独特审美情趣”是读者“将自身代入其中以获得更多对未来的想象”的结果,而不是原因。D项,“而在互联网语境下却没有此类形象”判断绝对,文中只是说“在互联网语境的影视艺术生产中,乡村影像从聚光灯下退隐到了数量少、影响小以及被简化、异化的境地”,但不等于说在互联网语境下,乡村题材的影视作品中没有鲜明的人物形象)
3.C(A项所述的是“种田文”在当下的规模、受众及其审美情趣。B项所述的是多数“种田文”的表达特征。D项所述的是“种田文”给读者的审美感受。这三项可以体现“‘种田文’扛起了网络乡土小说的一面审美大旗”,故可用来对其论证。C项所述的是“种田文”的叙述手段,与当下网络乡土小说的审美没有关系,因此答案为C项)
4.①首先阐述网络乡土小说新格局的形成过程,②接着在指出网络乡土小说新调性发端于“种田文”后,具体分析“种田文”的内涵、精髓、发展态势等相关内容,③然后指出“种田文”的不足——沉溺于桃花源式的臆想,④最后明确网络乡土小说的发展方向。(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
5.①要考虑作为网络文艺主要受众的青年人更乐于接受多元化、娱乐化的时尚元素。②要捕捉中国乡村所蕴含的独特情感和审美特征,着眼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形势,关注农民对价值理想的选择和实现。③将厚重情感和史诗气质作为乡土题材影视剧的重要元素。④要突出网络传播的特质,紧密联系社会热点,研究网民文化消费需求,保持网络小说文本对观众的黏性。⑤围绕乡村文化的根与魂,把握地域性、民族性的乡村图景、乡风民情和活态文化,建立文本内部的精神内核。(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其他只要与材料结合,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6.D(“批判了工程方对辛勤工作的工人的不体恤”于文无据,老刘住宿条件的艰苦是因为交通不便和自然条件恶劣)
7.C(“写人叙事有详有略”理解有误,文章在写人叙事时不能看出明显的详写和略写)
8.①统摄全文,概括文章内容。全文叙述了三个工作在汶马高速上的年轻人的事迹,因此题目起到了概括全文内容的作用。②呼应结尾,使全文浑然一体。题目和文章最后“汶马高速公路的建设者大多是年轻人”遥相呼应,使文章前后衔接成为一个整体。③吸引读者,使人产生联想。题目是一个偏正结构的名词,看到题目人们会想知道关于这些年轻人的情况,从而产生阅读兴趣。(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从其他角度进行回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酌情给分)
9.①吃苦耐劳。不管是盯数炮眼的小姚,还是从事隧道测量工作的大壮或掘进工老刘,他们三人面对艰苦的工作和恶劣的环境,都能够坚持下来,做好自己的工作。②责任感强。小姚一盯就是一两个小时,直到打完炮眼,细细数了数量才离开;大壮作为工段负责人,女儿出生没回去,女儿的第一个生日也没有回去;老刘为确保工期,经常加班加点地干。③开朗乐观。小姚介绍隧道建设情况时眉飞色舞,如数家珍,对自己的工作富有成就感;大壮希望汶马高速全面通车后带着妻子和孩子开车跑一个来回,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当“我”对老刘的状况有着心酸的感觉时,老刘却乐哈哈地宽慰“我”。④富有牺牲精神。小姚作为一个大学生来到环境艰苦的工地,虽然也曾想离开,但一想到苦事难事总得有人干,就留了下来;大壮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甘冒生命危险,因为脱不开身而错过了女儿的出生和生日。(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从其他角度进行回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酌情给分)
10.B(原文标点:风恬浪平,天色晴霁,倚桡而望,似闻洲岛间有语笑声,乃叠棹而趋之。至则有居人百余家,垣篱庐舍,具体而微,亦小有耕垦处。)
11.D(《史记》是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
12.C(“岛民自称是徐福的后代”概述错误,依据原文岛民说“童男中女,即吾辈也”,这也就是说,他们就是徐福所率领的那些童男童女,而非“徐福的后代”)
13.(1)没多久,突然狂风大作,到处掀起巨浪,船随巨浪漂流,而不知它会漂到什么地方。(关键点“无何”“疾”“不自知”每点1分,大意1分)
(2)即使占了农民收入大半的高额赋税,一人犯罪、诛灭三族的苛刻刑罚,那些能对我们怎么样呢?(关键点“虽”“太半”“若我何”每点1分,大意1分)
14.①末段交代了这篇上书没有被《史记》记载的原因。②这篇文章是假托海上居民给皇帝上书,末段是为了给读者以真实感。(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满分,意思答对即可)
【参考译文】
秦朝末年,有个在海岛居住的人给皇帝上书,信中说:“某月某日,我这个在东海岛上生活的下臣冒着死罪叩拜并上书给皇帝:我家世代在海上居住,私自取一些鱼盐的收入来维持生活。今年秋天我乘大海涨潮放舟下海,离岸越来越远。没多久,突然狂风大作,到处掀起巨浪,船随巨浪漂流,而不知它会漂到什么地方。过了两天两夜,风平浪静,天色晴和,我倚靠着船桨四处张望,好像听到洲岛上隐约有说笑声,于是我放下船桨向那里奔去。到了那里就看见有百余户人家,墙垣、篱笆、屋舍,像人世间那样具备各种生活条件,但规模很小,岛上也有少量耕地。居民中有的人躺在地上晒太阳,有的人坐在水边洗脚,有些男人用网或钓竿捕捉鱼鳖,有些妇女在采撷药草,他们那种快快乐乐的样子绝非人世间所能比得上。我于是问他们,有人向前对我拱手施礼后,就说:‘我们这些人原本是中原人。天子派徐福到东海求仙,他用船载着我们来到此地,当年的那些童男童女,就是我们这些人。徐福,是个兴妖作怪的荒诞的人,他知道神仙是求不来的,蓬莱仙境是找不到的,到了这里就做了最后定居的打算。船里携带的粮食,我们加以播种,每年也能有些收成;水中的鱼虾,我们进行捕捞,每天也能吃饱肚子;我们又采摘沙洲里的花卉来从中择取可做药用或可供观赏的花草,因此我们得以延续生命而没有死在这里。我们当中有人死了就葬在这海水里,活着的人就在这洲岛上生活,怀念皇帝的感情也断绝了!况且我们不听不管征发戍卒到五岭驻守的事情,修筑长城的苦役,建造阿房宫的辛劳,即使占了农民收入大半的高额赋税,一人犯罪、诛灭三族的苛刻刑罚,那些能对我们怎么样呢?’而且他们拿出酒食来款待我。第二天,我登舟返回,他们又对我说:‘你能把我们这里的情形报告天子吗?假使天子能减轻百姓的赋税,停止各地的战争,撤销各种繁重的劳役,那么天下的百姓都高高兴兴,就像我们住的这地方一样,又何必求仙,何必祈祷长生呢?’我因为漂流到遥远的海岛,向陛下传达这个奇异的消息,不敢有一点隐匿,恭敬地记录下来让您知道,希望陛下仔细查看。”
这封信献上朝廷时,因为秦朝已天下大乱,因而不能呈报上去,所以《史记》没有记载这件事。因此如今我把它收集起来并记录下来,用来让后人看到。
15.B(颔联上句也是写虚,诗人想象如果星宫是白天坠落的话,此时自己和朋友正吟诗唱和雅兴正浓,却有一座巨大的高山突然出现眼前)
16.①尾联用典,化用“青云梯”的典故,抒发自己愿意为了摆脱尘世的烦恼,而持藤杖前往,沿青云梯径直登上那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仙界的情感。②尾联和首句遥相呼应,以“星宫”开始,以“上方”作结,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世界的愿望,结构严谨。(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
17.(1)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
(2)覆压三百余里 骊山北构而西折
(3)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每空1分,多字、错字、漏字等均不得分)
18.A(层出不穷:形容接连出现,没有穷尽。屡见不鲜:常常见到,并不新奇。根据语境,应用“层出不穷”。适得其反:结果与原先的期望恰好相反。欲速不达:想要求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根据语境,应用“适得其反”。花样百出:形容点子、主意很多。花样翻新:独出心裁,创造新样式。根据语境,应用“花样百出”。妄自菲薄:不知自重,轻视自身价值。自暴自弃:不求上进,甘心落后。根据语境,应用“妄自菲薄”)
19.B(只有“坚信学的东西越多越难越好”能承接“盲目追求孩子的教育越早越好”的语意,因此只有B项符合)
20.C(A项中途易辙,在“不少家长”前面加上“让”。B项“导致孩子身心俱疲现象”搭配不当。D项成分残缺,无主语)
21.①称之为果树的大小年现象②枝条却得不到足够的营养物质③花芽又会大批出现(每处2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2.果树发生大小年现象,主要原因是营养问题,只有对果树进行科学的管理,才能避免大小年现象。(5分)
23.【写作提示】
1.材料解读:
本次作文由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材料是关于“年老的人有所追求,发挥作用”的事迹。材料有两个,一是叙述某地三个老人退休后一直工作,且在平均年龄超80岁开饭店;二是58岁的倪夏莲退役后,时隔36年再次拿到世兵赛奖牌的事迹。退休也好,退役也罢,生命还在继续,奋斗也不应该停止。写作任务有二,一是要求表达出材料对当代青年的启示意义,体现自己的认识和思考;二是要结合自身体验和发展进行思考。写作要求:主要从标题、立意、字数等方面做了常规要求。
2.写作任务分解:
任务一: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注意:必须明确回答引导语中的问题,体现材料对当代青年的启示意义,体现自己的认识和思考。要有明确的观点。否则,不得被评为一类和二类文。
任务二:结合上述材料与自身发展。
对于材料中关于老年人的人生经历等内容必须在行文中有具体的阐释或分析。考生可以结合材料,扣住引导语中“对当代青年的启示意义”和自身发展这一对象及情境来写作。
任务三:创新文体,突出文体特征。
写作要求明确文体,那么除了一般的记叙文、议论文之外,我们还可以采用书信、访谈等文体,从文体创新的角度以获得阅卷者的青睐。不过不要为了文体创新而忽略了文章的内容,并且无论选择哪种创新文体,一定要符合这种文体的特征。
3.立意参考:
①“人老,追求不老”;②“充盈自我人生,成就人生辉煌”;③“生命不息,拼搏不止”;④享受追求的快乐;等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