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江号子》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一、体会诗的韵律和节奏,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二、学会用意象分析法解读诗歌。
三、明确主旨,领悟并品味诗中包蕴的生命内涵。
四、赏析本诗中的艺术手法,了解新诗的特征。
2学情分析
经过高中必修一现代诗歌单元的学习和选修模块第一单元“生命的律动”前几篇现代诗的学习,学生在课堂内外已经阅读了不少现代诗歌,对现代诗歌的文体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基本掌握了现代诗歌的一些文学知识和鉴赏技巧;另外,因为现代诗歌自身的特点,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学习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这些都有助于对本诗的学习。但是由于学生缺少一定的生活体验,对诗人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认识有限,鉴赏力和审美力有限,在探究作品的深层内蕴、形式特点和风格方面还需要教师的指导。
3重点难点
一、以读促悟,反复朗读中体会诗中蕴含的激情,领悟并品味诗中包蕴的生命内涵。
二、感受并分析诗中的意象,学会用意象分析法鉴赏诗歌。
三、学会用“知人论世”这一方法法赏析诗歌。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文学理念和时代背景,体会诗人的人格魅力。
四、赏析本诗中的艺术手法,了解现代诗歌的一些特征和创作手法 。
4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 导入
本单元诗歌的主题是“生命的律动”,我们遇见了多样的不同的生命形态。比如说,有些生命像“天狗”一样有着奔放、豪放的气势;有的生命像“井”一样有着沉默的姿态;有的生命像窗外的春天一样有着蓬勃的生命力;还有一些生命像战士一样有着敢于直面、向死而生的勇气。那么,单元的最后一首诗又会给我们呈现出怎样的生命形态呢?带着这样的好奇,我们来进入本首诗的学习:蔡其矫先生的《川江号子》。
活动2 【讲授】 解析诗题
何为川江号子?号子,指的是劳动号子,就是劳动人民在辛苦的劳动时歌唱的歌谣,是民歌的一种。川江指的是哪段江面呢?(大屏幕呈现相关知识)通过几张图片表现船夫行船的艰辛。
教师引导:第一幅图是纤夫图,我们看到纤绳深深地勒进了他们的肩膀、勒进了他们的胸膛,也许汗水正从他们的面颊上流过。第二幅图是船夫们逆水行舟图,水流异常湍急,众人齐心协力,一致向前。第三幅图表现的是有些时候需要船夫们行走在悬崖峭壁之上拉起纤绳,使船前进。通过这样几幅图片,我们感受到了船夫工作环境的异常艰险。为了同一动作和节奏,为了缓解疲劳,他们会唱起号子,这就是川江号子。
活动3【讲授】 含情朗读,以读促悟
有人说,一首好诗,只有你读出来,它才能被真正赋予生命,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声音赋予这首诗以生命。朗读时注意以下几点:一、把握好感情基调和语言节奏,要读出抑扬顿挫。二、体会诗歌中打动你的地方。1、教师做示范朗读,学生倾听。2、学生自由高声反复朗读,教师巡视。3、请一名男生读,请一名女生读。教师点评。4、全班齐读。 通过朗读,学生对本诗有了整体的感知。
活动4【讲授】 鉴赏意象,品读诗文。
诗歌往往和美联系在一起,诗歌是美的。在我们品味诗歌之美之前,我们需要先读懂它。今天教大家一种方法:意象分析法。意象是诗歌的精灵,意象是打开诗歌情感大门的金钥匙,意象是破解诗歌情感世界的密码。接下来,采用意象分析法解读这首诗,请默读并找出诗中意象并标注出来。
答案:呼号、断崖、船、回声、悬岩、漩涡、吆喝、长啸、 桨、闪电、雨点、血泪、鸟、鱼、云、树、野庙。
(一)第一部分。首先诗人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什么意象?呼号,是听觉意象。接下来,第二行,诗人呈现给我们的是哪个意象?断崖,是视觉意象。我们来看前九行,除了“呼号”这个听觉意象之外,你是否还能找到其他的听觉意象?答案:回声、吆喝、长啸。呼号、吆喝、长啸将川江号子具体化了,写出了川江号子的具体内容。除了“断崖”这个视觉意象,你还能找到其他哪些视觉意象?答案:船、悬岩、漩涡。我们发现诗人写到了视觉意象和听觉意象,它采用了哪种写法?视听结合。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几个意象写出了号子什么样的特点。需要关注意象前面的形容词:“碎裂人心”写出了号子什么样的特点?答案:有震撼力,是激昂的、激越的。“悲歌”写出了号子的悲壮、悲伤。号子的声音更多是一种悲声。号子的种类有很多,但更多是一种悲声。通过资料来了解一下,教师朗读《川江号子》的不同片段,学生感受悲歌。 呼号、吆喝、长啸是对号子的直接描写。接着来分析一下那几个视觉意象:断崖、船、悬岩、漩涡。“飞剑般的船”说明船行的很快,是因为水流湍急。万丈断崖、水流湍急、一个漩涡接一个漩涡,这些对船夫来说都意味着艰难危险。船夫在这种艰险的环境中工作,和激流相搏斗,和大自然相搏斗。这几个意象是在间接写号子,侧面烘托号子。从悬岩到悬岩,从漩涡到漩涡,它们悲歌的回声就这样在山水间震荡。这样几个意象烘托出号子声的旷远和激越。我们发现诗的前六行,诗的前三行和后三行,在结构上有相似的地方,最后三行,形式上有了变化。赏析最后三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吆喝和长啸比做了生命中最凶猛的浪潮,化无形的声音为有形的形象,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号子声中蕴含的船夫的激昂的生命力。前九行写出了震撼人心的川江号子。人称从第二人称经由“向我流来”非常巧妙地转入了第一人称,书写我看到的。
(二)第二部分。我看到了什么呢?木船——船上的桨——摇桨的人——人眼中的闪电、额头上的雨点,我们感觉近了近了更近了,用了由远及近的写法。它们都是视觉意象,木船和桨是实写的意象,闪电和雨点未必是实指,未必在刮风下雨、电闪雷鸣,额上的雨点有可能指额上的汗水。而千年的血泪是诗人联想和想象到的,是虚写的意象,由此我们发现诗人还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从外在的形式上,连着三个“我看见”构成排比,效果是加强了语气,增强了语势,使感情递进。诗人的感情渐渐升腾,最后达到了高潮。请学生朗读,要求读出感情的变化和一步步升腾,最后达到高潮。这部分写了船夫,船夫是终身搏斗在急流上的英雄。联系单元主题,他们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呢?奋斗者。那么,“终身搏斗在急流上”写出了他们身上的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答案:勇敢、坚韧、不屈不饶。褒义词“英雄”中流露出作者对船夫的赞美和敬佩之情。如果说,号子是船夫有声的呐喊,那么“宁做沥血歌唱的鸟,不做沉默无声的鱼”可以看做他们内心的无声的呐喊,他们是沥血歌唱的杜鹃鸟,宁可咳出血来,也要放声歌唱。从这两句里我们感受到了川江号子里浓缩的船夫的情感世界。
(三)第三部分。他们放声歌唱了、他们大声呐喊了,但是……“但是”表转折,有谁来倾听?设问手法,实际上没有人来听,他们是寂寞、孤独的。有谁来听的?云、 树、 野庙 ,这几个意象有什么特点?云,转瞬即逝,飘来飘去。树,坚韧地活着、寂寞地生死。野庙,不是地位尊贵的皇家寺庙,不是享受香火供奉的有名的寺庙,默默无闻不受人关注。他们代表底层的像船夫一样的百姓。这几个意象起什么作用呢?都是用来烘托号子,烘托船夫,进一步渲染川江号子的孤寂和悲慨。最后第三部分是抒发作者内心的无奈和感慨。
经过意象分析,我们可以整体地把握这首诗的思路。思考:一、这首诗怎样表现“川江号子”的?答案:着眼于作者内心的感受,用力描写号子和船夫带来的心灵震动,通过视听结合的手法,有些意象直接描写号子和船夫,有些意象侧面烘托号子。二、从船夫的号子里,你听出了什么?答案:听出了船夫激昂的生命活力和孤独悲壮的情怀。
活动5【活动】 问题探究
问题探究:为什么这首诗以这样几许无奈的感慨结束呢 诗人仅仅是在感慨千百年来船夫的悲苦命运吗?诗句仅仅是在感慨底层的劳苦大众默默无闻地生死吗?“宁做沥血歌唱的鸟,不做沉默无声的鱼!”是否也表达了作者某种渴望?
教师引导: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人论世。
导入作者:蔡其矫,他“重视创作主体在感知、体验和思考方面的能动性”,就是“以人道主义的立场,关注人的心灵、情感的健全、美和纯洁”。爱诗爱花爱人,向往真善美。(蔡语)诗人是人类的良心,诗是呼吸,不可一日停止。(蔡语)他被称为“诗坛常青树”。
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作于1958年。那时“大跃进”的风潮席卷全国,诗届几乎都沉迷于对“大跃进”的乐观歌唱时,诗人蔡其矫却用自己的双眼与思索,探究中国的现状与走向,在一次游览长江后,书写了属于“悲歌”的声音的诗篇——《川江号子》。在诗歌界充斥着大量“战天斗地”的“新农民”形象的背景下,他却书写了原生性的“纤夫”形象。在那个充斥粉饰、虚夸、歌舞升平的作品的诗坛上,这首诗是一个危险的“异类”,而遭到责难。
教师引导: 诗人渴望放声歌唱,渴望以我手来写我心,渴望发出内心真实的声音,但是时代不允许放声歌唱,没有人来听。所以最后几句渲染出了船夫内心的孤寂,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但是,虽然不让放声歌唱,诗人还是大胆的唱出来了:“宁做沥血歌唱的鸟,不做沉默无声的鱼!”诗人是一个敢于坚持自己的文学主张的人。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种人:他们不流俗,不随波逐流,敢说,敢于发出内心真实的声音,敢于发出和时代不一样的声音。大家思考一下,历史上还有哪些这样的人?分小组自由讨论。学生答案:屈原、李白、鲁迅……
活动6【讲授】 品味语言
这首诗采用了自由体,句式灵活,没有统一的押韵,但读来有强烈的节奏感,主要是因为诗人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
一、寻找变化的韵脚,感受音乐美。
二、感受复沓形成的音节的往复回环,思考其效果。赏读余光中的《春天,遂想起》,品味复沓之美。
三、感受对仗形成的铿锵节奏。
四、品味本诗中人称代词的巧妙转换。
活动7【讲授】 结束语
长鸣的汽笛宣告一个时代的结束,长江两岸再也听不到川江号子了。但是,那世世代代激励人们向上的号子,却以它浓郁的地方特色登入了中国民间文艺的殿堂,成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将跨越时空成为永远激励后人的千古绝唱。
活动8【作业】 作业
以“遇见”为题写一首诗歌,运用复沓的手法,并且变换人称代词的使用。你“遇见”的可以是你生命中的一个人,一位朋友;可以是路旁一株开花的树;也可以是天上的一多云;昨天下的那场雨……
9、板书设计:
意象 手法 形象 精神 感情
听觉意象 视听结合 比喻 排比 奋斗者 勇敢 赞美
视觉意象 虚实结合 设问 复沓 坚韧
正面描写
侧面烘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