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春》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春》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30 11:56: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穆旦
【教学目标】
1.放慢阅读速度,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重视自己的阅读感受。
2. 抓住诗歌中语言的矛盾,尝试以此为突破口理解诗歌复杂微妙的情感。
3. 体会诗歌语言的特点——变形(陌生化),初步理解这一特点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重点】:品析诗歌语言的陌生化
【教学难点】:利用矛盾分析策略理解诗歌。
【教学过程】
导入:
上课前我们先来进行一个小练笔,请补充下面空白处。
例:这是一片( )的叶子
“美丽的叶子”,“翠绿的叶子”等形容让这片叶子缺少了情感,还可以怎么填写?示例:绝望的、愤怒的叶子(因为被采摘了)
文学创作的主要目的不是阐述道理或介绍某方面的知识,而是抒发创作主体的内在情感。人的心理世界异常丰富和复杂。在内心深处,喜爱与憎恶,欢乐与忧愁,尊敬与轻蔑,希望与失望,意识与无意识,理性与非理性……种种情绪瞬息万变,神奇而瑰丽,在这个“内宇宙”中,朦胧的、迅速嬗变而无以名状的心理情绪和体验,难以用日常的实用性语言表达出来。因为这样做会显得苍白无力或力不从心。于是,一种源于实用性语言又与之明显不同的表现性语言——文学语言诞生了。它凝练含蓄,富于象征性、暗示性和跳跃性,给人以“陌生感”,这种陌生是读者熟悉的陌生。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要依赖语言这一物质外壳才能最终实现。因此,“陌生化”语言这一具有创新品格的语言受到人们的重视,说“快艇航行在海面上”、“河水缓缓地流着”,不易引起读者的审美关注;如果改为“快艇犁开了水面”,“河水无力地伸着懒腰”,则能刺激读者,使之兴奋,获得美感享受。
著名散文家张晓风在文章中这样写到:“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的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漂漂、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春天在作家的笔下这样新鲜这样性急这样娇嫩,那么,诗人穆旦又是怎样关照春天的呢?
二、【背景探究】
1、学生介绍作者。穆旦(1918-1977),本名查良铮,原籍浙江海宁,生于天津。在40年代,穆旦与郑敏、杜运燮等青年诗人形成一个引人瞩目的诗人群(后人称之为“九叶诗派”)。为纠正抗战以来形成的直白浅露的诗歌创作倾向,他们力图用丰富的诗歌意象来暗示、象征自己在黑暗现实中感受到的忧愤和痛苦,追求知性和感性的结合,使思想知觉化、感觉化,穆旦是此诗派成就最突出的诗人。他在20世纪末出版的诗歌史著作中获得了广泛的好评。他的作品收入《穆旦诗全集》。
2、教师补充--九叶诗派:
九叶诗派,又称九叶诗人,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在新诗写作中追求现实与艺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平衡美,成员有辛笛、陈敬容等,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
九叶诗派在文学观念上首先主张的就是“人的文学”、“人民的文学”和“生命的文学”的综合。他们既反对逃避现实的伪艺术论,也反对扼杀艺术的唯功力论,而企图在现实和艺术之间求得恰当的平衡。因此他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3、小组交流---19世纪中国现代诗歌特点
第一首白话诗 蝴蝶—胡适
20年代 再别康桥—徐志摩
30年代 雨巷—戴望舒
40年代 春—穆旦
顾城说“习惯是语言的套轴” 诗歌鉴赏 艾略特《荒原》理解诗歌语言的陌生化。
三、【破冰自测】:自由朗读诗歌,找出诗歌中你认为不合情理、不好理解的一些地方,并谈一谈它为什么不合情理。
如:“泥土做成的鸟的歌”
四、【质疑探究】:小组讨论下面问题并将答案写在对应的小黑板上。(此环节各小组分一题,在自读的基础上交流讨论,选一个代表发言,准备时间是五分钟。五分钟之后各组轮流发言,教师加以指导,订正和归纳。时间是二十分钟。)
①、这首诗的两个诗节之间有什么关系?
总的来说,第二节与第一节形成明显的并列与相互对应的关系,但是第二节在主题上更深化了一步,由大自然春天的绚烂转向了生命春天的迷惑和痛苦。这种痛苦正是一种现代的自我意识的体现。
②、如何理解这首诗里的青春主题?
这首诗所表现的青春主题是复杂的:其一,有着旺盛的生命活力,富于朝气;其二,充满了无尽的渴望和追求;其三,对“禁锢感”显示出强烈的反叛或叛逆意识;其四,在“被点燃”后“无处归依”而陷于迷惘。这首诗的巧妙之处在于,能够把上述复杂的特点糅合在一起,生动地展现了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特征。
③、此诗在语词运用方面有哪些特点?
a、语词的厚度和力度。这主要体现在对春天的颜色和形体的描绘上,例如写“绿色”,诗人用“火焰”状“绿色”之盛、之逼人眼目,用“摇曳”写出了“绿色”具有动感的形态,倘若换成其他词(让学生尝试一下)是达不到这个效果的,更不消说后面有“渴求”“拥抱”两个动词的加强;又如,写花朵的生机蓬勃,用了“反抗”和“伸”,也是两个表示形体的动词,它们足以显示出无穷的生命力。至于“泥土做成的鸟的歌”,更是巧妙地展现了“歌”所负载的双重力量(轻盈与浑沉),这就是王佐良所说的“肉体化”。
b、矛盾方法的运用。参考后面“有关资料”中郑敏“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的相关论述,了解这首诗通过“矛盾”的语言组织来形成艺术感染力的特点。例如,第二节中“紧闭的肉体”与青春期蓬勃的活力、“泥土”的滞重与“鸟的歌”的轻盈以及“点燃”与“无处归依”等,均构成了矛盾,这无疑增强了诗句的张力与密度,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借助于郑敏概括的“穆旦的语言只能是诗人界临疯狂边缘的强烈的痛苦、热情的化身。它扭曲、多节,内涵几乎要突破文字,满载到几乎超载,然而这正是艺术的协调”,进一步领会这首诗的语言魅力。也可以再找穆旦的其他诗作来读。
c、某些句式的欧化。现代新诗受西方诗学影响很大,表现之一是句法的因袭。像这首诗里的“当……”句式、“如果”这一关联词、“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的倒置用法,都可看出西诗影响的痕迹。还可以了解穆旦对文言和旧体诗词语言的拒斥,不用“陈旧的形象或浪漫而模糊的意境”,而强调用“非诗意”的辞藻入诗。
五、【学以致用】:试着用陌生化写法写一两句与春有关的句子。学有余力的同学写一首关于春的短诗。
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