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地之子》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地之子》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30 11:56: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地之子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所教的班级学生文学基础尚好,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较好。学生分析现代诗歌应该没有难度,但是学生平时不愿意大声读书,朗诵应该有一定的难度。
教材分析
学生在高中必修一第一单元已经学习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以及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了解李广田的生平事迹,以及诗歌的风格。
技能目标
1、学习李广田是如何抒发对土地的深情,学会抓住诗歌象征意蕴品味诗歌情感。
2、体会诗人个性化的语言表达。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诗人热爱土地、热爱祖国母亲的伟大情感。
教学重点
领会诗歌中的象征意蕴。
体会诗歌情感并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
领会诗歌中的象征意蕴。
教学方法
诵读品悟法、合作探究法、情感体现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语
在奥林匹斯山上的九位文艺女神中,最动人、最有魅力的是诗神缪斯;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文学星空中,最明亮、最璀璨夺目的是诗的星座。在这座诗的星空中,有一个意象无疑是古今中外诗人满怀深情书写的对象,她是母亲,是祖国,是温暖,是思念,是力量的源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篇文章。(PPT3)
(设计意图:营造抒情氛围,引领学生走进诗歌的殿堂。)
作者简介
李广田(1906—1968),号洗岑,笔名黎地、曦晨等。
山东邹平人。1929年考入北京大学外语系,次年开始发表诗文。
1935年大学毕业后,回济南教中学。曾与北大学友卞之琳、何其芳合出诗集《汉园集》,被称为“汉园三诗人”之一。这时期的散文辑为《画廊集》《银狐集》和《雀蓑记》,大多抒写内心感怀和乡土人生,追求恬淡静美的文风和浓厚的泥土气息。抗日战争爆发后,流亡于西南内地,先后在一些中学和西南联大任教,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随着生活的变迁和思想进步,所作散文集《圈外》《回声》和《日边随笔》,视野较前开阔,静美的氛围渐为感奋的心曲和警策的理趣所代替,文笔更为练达简洁。20世纪50年代以后,主要从事教育工作,任清华大学副教务长、云南大学校长。著有诗集《普城集》和散文《花潮》《山色》等。还致力于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整理彝族支系撒尼人的长篇叙事诗《阿诗玛》和傣族长篇叙事诗《线秀》等。
1968年11月2日被迫害致死。
李广田曾说:“我是一个乡下人,我爱乡间,并爱住在乡间的人们。就是现在,虽然在这座大城里住过几年了,我几乎还是像一个乡下人一样生活着,思想着,假如我所写的东西里尚未能摆脱那点乡下气,那也许就是当然的事体吧。”(PPT7)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即通过深入了解作者生平、思想及创作背景,使学生更好地走近作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深刻体悟诗歌的丰富意蕴。)
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诗歌表明了一层什么关系?这层关系怎么样?
关系:我——大地
诗歌第一小节可以分为几层?
分析: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一句,表明自己生于土地;
第二层:第二句,表明自己长于土地;
第三层:第三局,表明自己要安息于土地。
诗歌第一小节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分析:诗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母亲:人子——深情
襁褓:沙壤——安全、营养
保姆的怀抱:田禾、野草——舒服、温暖
小结:第一节,诗人从自己生命的“生”、“死”两端着笔,直抒胸臆,倾吐对土地的深情。一开始,诗人敞开赤子之心,诚挚而自豪地宣称自己生于土地,是大地之子,表白自己对大地怀着“人子的深情”,也扣紧了诗题;承此,诗人把地面上的沙壤喻作自己的襁褓,把田禾、野草喻作保姆的怀抱,表明自己长于土地,对土地深切依恋,满怀感恩。接着,诗人表白自己要安息于土地的心愿。诗人出自胸臆的抒情,就如同大地一样的平直,一样的质实,一样的本色,没有矫情作态,毋须凌空高蹈。诗人非常执著地证实着自己与大地有着一样的血脉、品性,非常诚挚地抒发了对大地的崇敬和热爱。(PPT9--14)
诗歌第二小节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对土地的深情的?请具体分析。
分析: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抒发对土地的深情的。
白云——变幻
天国 彩虹——绚烂 美丽多彩
(
对比:
反衬自己对大地的崇敬和热爱

)
蓝天——晴空
永踏
永嗅 立足地面
土地 脚踏实地
永驻(无心于)
小结:诗的第二节用“天国”与“大地”的对比,他立足地面,昂首望天,决不为天上变幻的白云、彩虹和碧空所引诱,他的脚印永踏着土地,永嗅着人间的土地的气息,反衬自己对大地的崇敬和热爱。(PPT15--19)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分析,整体把握全诗,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由简单的问题导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化解学生在鉴赏诗歌时的畏难情绪。)
把握象征意蕴,体悟情感。
如何理解本诗中的“大地”?(PPT22)
这大地可以理解为诗人赖以成长生活的故乡家园,广袤富饶的土地;也可理解为养育自己的祖国母亲,具有深厚的文明积累的民族土壤;也可以理解为生生不息的饱含了全部意义的人间。可以把它与郭沫若的《地球,我的母亲!》作对比阅读,看两者的构思、格律以及风格有何不同。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层层递进的启发提问,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的情绪当中,学习的自主性得到充分体现;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和关键句鉴赏诗歌的能力。)
五、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本诗的结语“因为住在天国时/便失掉了天国,/且失掉了我的母亲,这土地?”
诗人像希腊神话中的巨人安泰一样从大地母亲的怀中吸取信念和力量,只要与大地母亲接触,他便力量无穷,所向无敌;而一旦被对手举到空中,他就失去了力量。诗人用反衬跌宕的艺术手法,进一步肯定诗人作为“地之子”对大地的热爱,将感情推到极点,以加强读者感受,深化诗作的内涵。(PPT24-25)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勤于思考、善于钻研的能力,养成互相切磋、互相协作的回报的习惯。)
有感情的朗诵诗歌(PPT27)
感情基调:舒缓、深情、跌宕
(设计意图:诗歌重在朗读,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诵,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对土地的复杂深情。)
课堂小结
1、直抒为主的情思言说方式
诗人表达情思时综合了主观表现与客观再现,以直抒为主兼及其他,抒发由客观物象孵化的心灵意绪,创造了融合事物与心灵的情思言说方式。如诗中以“襁褓”“保姆”作比,渗透出对大地的浓情厚意;最后还用“天国”与“大地”的对比,强化了感情的明朗浓烈。这种言说方式避免了直抒的浅露与纯用意象抒情的迷离,隐显适度,质感而明朗。
2、质朴的语言风格
口语式的叙述直接、随意、自然,不故作高深之语,更无洋化妩媚之嫌,词汇语象都稳熟平凡,自由舒展的语言态度与自然质朴的生命谐调得天衣无缝。它诚然是“大地之子”的心声,散发的是泥土的气息。当我们一读它,就会被一种隐藏其间的深沉的感情力量所打动,它有如表面平稳,不溅水花的汹涌潜流,有如起伏平缓的大山,也似在地底下运行的地热……这感情是如此的坚实、饱满,而又沉潜、平静,不知不觉地撼动你,撩拨你。之所以有这样的效果,是因为诗人对祖国土地的深情厚意,不求空华,惟愿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这不只是一种观念,一种标榜,而是他的整个的人格和心灵。正因为如此,诗人笔下,才会表现得格外的真挚、深厚和丰饶。而且似乎这些朴拙的诗句,也显得格外地富有表现力。(PPT28)
(设计意图:小结整节课,了解整首诗的艺术成就。)
布置作业
比较阅读《我爱这土地》,试分析两首诗歌表达的情感的异同。(PPT29)
九、板书设计
母亲:人子——深情

襁褓:沙壤——安全、营养
保姆的怀抱:田禾、野草——舒服、温暖
土地
白云——变幻
天国 彩虹——绚烂 美丽多彩
(
对比

反衬自己对大地的崇敬和热爱
)
蓝天——晴空
永踏
立足地面
土地 脚踏实地
永嗅
永驻(无心于)
教学反思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