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汉家寨》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汉家寨》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30 11:59: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汉家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识:
1、解读汉家寨奇异的景物、人物,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冷峻、凝重的语言风格。
3、初步了解张承志散文的阳刚美、信仰美、理想美特色。
能力
1、训练学生品味作品语言的能力。
2、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
在教师恰当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诵读、品味语言特色;探究、分析“坚守”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悟作者所颂扬的“坚守”精神。
2、思考“坚守”的意义,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探讨文本“坚守”的内涵,掌握赏析散文的方法。
三、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过程设计】
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汉家寨》。课前布置大家认真的把课文读几遍,不知道大家读的怎么样?
读了几遍?大致的感受?感觉这篇文章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张承志的语言风格,把握文章中深刻的思想内涵,初步了解张承志散文的特色。
这篇文章是一篇散文,确切的说是一片游记散文,在学习这篇文章之前我们先回忆一下游记散文的相关知识,游记散文的结构通常是怎样安排的呢?(活动一、明确文章体式,根据文章题材的特点切入文本)
明确:以行踪为线索,按照行踪变化,移步换景来安排文章结构,就这篇文章而言作者的行踪是怎样转化的呢?(活动二、理清文章基本结构,明确内容安排为细读课文做好准备)
明确:走向——走进——走出
按照这个时空布局这篇文章在内容上做了怎样安排?
第一部分:环境
第二部分:人
第三部分:影响
二、深入研读课文:
(一)、分析:汉家寨之环境
1、听读课文第一部分,概括这一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的特点。
——天山南麓的戈壁:空旷死寂、磅礴苍凉,恐怖残酷。
2、张承志是当代文坛上有着良好的语言修养的一位散文作家。他的语言虽然不华美,不显喧嚣之声和激烈奔涌之情,但也沉着、凝重,内在情味和意蕴颇浓颇深。要求从这个部分中找出各自最欣赏的写景句子,说说它们好在哪里。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边读边品(活动三,品读写景语句,体味语言特色)
总结:
作者主观感受的语句:
“我在曝晒中晕眩了,怔怔地觉得马的脚踝早已被那些尖利的石刃割破了”;“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
有特色并贴切的比喻:
“风蚀的痕迹像刀割过一样清晰”;“天山南麓是大地被烤伤的一块皮肤”……
色彩词和有特色的形容词的运用:
铁色戈壁;酥碎的红石;淡红色的焦土;血一样的碎石 ……
狞恶的尖石棱 过于雄大磅礴的苍凉自然……
(二)、探讨:汉家寨之人
1、请同学们在第二部分当中找到描写汉家寨人的片段,自由朗读,概括“汉家寨人”的特点?
分析:
老汉----饱经风霜,木讷迟钝,不回答来客的提问。
小女孩----穿着破红棉袄,天真、好奇。
作者主要通过外貌、神态、动作描写刻画了两个都穿着汉人服饰,始终无语,几乎是两个静态的汉家寨人物形象。正是这样的人,在环境极为恶劣,条件非常艰苦的汉家寨坚守着,这种顽强的“坚守”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灵。全班朗读第29、30段,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动与震撼。
2、汉家寨人身上有一种什么精神?为什么作者只在汉家寨几户人家中选择了这一老一少 (把握人物的典型意义)
——在汉家寨所见的两个人,一个老汉、一个小女孩,他们分别象征着过往的历史和未来,象征生命的延续,“坚守”的传承。这种生命的传承在这里延续了一千多年。
3、讨论探究:汉家寨环境残酷恶劣,汉家寨周围有三条巨大的戈壁通向远方,为什么他们不选择其中的一条路,永远离开这块贫瘠的土地,去开始新的生活呢?(他们在坚守什么?)
老人和小女孩在坚守祖先留给后人的家园,坚守汉家寨传统的生活方式,在艰苦卓绝的异域坚守着生存下去。千百年来的生命存活之谜作者无法揣测,只是隐隐地感到了人的坚守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汉家寨,支撑着我们的民族,支撑着人类生生不息的繁衍。
4、教师小结(强调第一部分的与第二部分之间的关系):前者为后者提出的“坚守”主题作铺垫,前面的环境空旷死寂、悲凉无助,后面写到的人在这样环境中的“坚守”就更显得难能可贵。
(三)、研讨:汉家寨之影响。
1、请2名同学们朗读第三部分,请同学们找到体现出汉家寨人对作者产生深刻影响的语句。
  我强忍住心中的激动,继续着我的长旅。从那一日我永别了汉家寨。也是从那一日起,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
我不知道那是什么。我只觉得它与汉家寨这地名天衣无缝。在美国,在日本,我总是倔强地回忆着汉家寨,仔细想着每一个细节。
2、离开汉家寨后,作者自身的精神提升: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有坚守的意念。你认为作者坚守的是什么?
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了,先让我们现看一下当时张承志的思想状况是怎样的。
请同学们看一张幻灯片。(请一位同学朗读) 
1989年至1992年秋,张承志在日本和加拿大“漂泊”了两年。而这两年异国生活,让他更为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所面临的危险形势”,西方世界(包括日本)对第三世界国家的人(包括中国人)的文化偏见和歧视,中国所应面对的文化危机,这些进一步刺激强化了他的文化民族主义的认同观点。
而此时国内的人文环境正处在商业化世俗化的演进狂潮中,文化界也沉醉在这众神狂欢的“后庭花的合唱”中,张承志感到震怒了,一种强烈的民族文化的危机感促使他写下了两本散文集:《荒芜英雄路》、《清洁的精神》。
参考:在国外,当他成为一个海外游子的时候,他倔强地坚守着对故国,对家园的眷恋,坚守着大汉民族的种种精神……在国内,他遇到任何艰难和抉择的时候,他坚守着顽强与坚忍;在纷繁芜杂的文学界,他坚守着自己的文学个性,坚持自己的文学理想。
三、了解:张承志及其散文的总体风格
师:张承志是一个优秀的散文家。90年代以后,他写作了大量的散文,并出版了《清洁的精神》、《以笔为旗》、《荒芜英雄路》、《无援的思想》、《鞍与笔》、《牧人笔记》等散文集。通过《汉家寨》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就像评论界所说:张承志的散文充满着阳刚之气和英雄主义色彩。张承志的散文还具有强烈的批判气质和人文主义精神。我相信我们通过《汉家寨》的阅读和学习,我们一定感受到了张承志散文的独特魅力:一种阳刚之美、信仰之美、理想之美。
四、拓展:坚守之我见。
通过对汉家寨荒凉、死寂的环境的描写,我们深深地领略了汉家寨人所具有的坚守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他们历经千年而依然固守在这片土地上,也正是这种精神哺育了我们的民族,乃至于整个人类。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你认为文中的“坚守”精神,在当今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人们信心百倍地奔向现代化的疯狂时代,对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和进步还有没有意义?(活动五、自由发言,将课堂延伸到课外)
当今的时代,一方面是经济高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人们信心百倍地奔向现代化;同时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又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些人崇尚拜金主义,有的人拼命追求物质享受,有的人理想主义失落,沦为“迷惘的一代”,有的人媚权媚俗,有的人一心艳羡西方,心中自轻自薄。因此,在这样一种社会氛围中,的确需要一种在物欲横流中坚守清贫,在庸俗泛滥中坚守高洁,在寂寞孤独中坚守理想,在“全盘西化”中坚守民族精神的人文主义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提倡的“坚守”在今天仍然有着积极意义,它与“发展”的观念并不矛盾,而是当今高速发展的时代必不可少的一种精神品质。
总结:这节课,我们根据游记散文的特点,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梳理了文章的结构,通过诵读、赏析、探究等手段,逐层深入的品味了文章的语言,探究了文章的思想内涵。希望同学们能章我好这个方法,去解读更多的散文。
五、研究性作业:
请同学们围绕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以“坚守”为题目,写一片800字的议论文。
六、板书设计:
走向 景
走进 }汉家寨{ 人 }坚守
走出 启示
PAGE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