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河床》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河床》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30 12:01: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河床》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河床
姓名: 工作单位:
学科年级: 高二 教材版本: 人教2003课标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河床》是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大地歌吟”的一篇精读篇目。本单元的诗歌都以连绵不断的新颖意象表达蕴藉含蓄的意念,通过气氛的渲染,构成一幅想象的图景。他们力求智性与感性的融合,注意运用象征与联想,让幻想与现实相互渗透,把思想、感情寄托于活泼的想象和新颖的意象中,通过烘托、对比来增强诗篇的厚度和密度、韧性和弹性。诗人通过“河床”“金黄的稻束”“半棵树”等中心形象而引发无限的联想,由点及面、由空间而时间地形成一个探寻人与大地的结构,即对自然、土地、生命的沉思。《河床》的作者昌耀是一位独具特色的诗人。他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其新边塞诗歌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后期的诗作趋向反思静悟,语言略趋平和,有很强的知性张力。昌耀的诗总有一股旁人难以企及的壮硕的艺术精神。他似乎不屑于浅斟低唱的一己情愫,而是要将土地的全部丰富性展示出来。他的诗使我们领略到了吞吐大荒真力弥满的气象。这种气象险而不怪、硬而不瘦、阔而不空,原因是诗人在写自然时,总有一种深沉的历史穿透力运行其间。对苦难的深刻体验和对青藏的原始风情的描述,是昌耀创作的两个最重要的灵感源泉。《河床》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写,诗人不仅传达出神秘而雄性的河床给人的奇异感觉,而且推向黄河源头,显示出母亲河的精神生命。也正是这种神秘、孤寂、阳刚、大气的气质与诗人自身生命过程中折射出的情绪交叉综合在一起,使我们感受到一个特殊年代诗人命运的行迹,一种劫后余生的生命律动。诗人爱用短促的句子,但对分行似乎没有太多的强调,诗人更多看重激情——永不衰竭的激情。诗人还强调意象的独异以及语言的夸张,通过带有原始色彩的血性动物,容易唤起人们对旺盛生命力的渴望与想象。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1.了解诗人昌耀的人生经历,以及诗人因其异于常人的悲剧性人生经历,获得的独特的苦难意识、生命意识和宇宙意识。2.了解现代诗的基本特点以及解读现代诗的基本方法,体会现代诗与传统诗歌不同的表现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1. 感受诗歌独特的意象,体会诗歌融激情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的特点。2.体会诗人个性化语言的表达,以及这种语言表达的选择对于传达思想情感的作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领悟昌耀的诗歌壮硕的艺术精神,感悟他不为一己之私浅斟低唱的博大情怀,从而唤起我们的生命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中国现代诗歌了解不多,尤其是对昌耀以及他的诗知之甚少,因此在课前布置学生上网搜集昌耀的生平以及诗歌作品。另外,学生喜欢用鉴赏传统诗歌的有关方法解读现代诗歌,造成阅读障碍和对文意的曲解。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向学生介绍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以及鉴赏现代诗歌的一般方法。学生对诗歌语言的品味往往处于一种粗浅的状态,因此要着重引导学生抓住主要语句品味诗歌的语言,从而归纳诗歌的艺术特色。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深入学习《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涵咏名家名篇,将极大地拓展学生的语文视野,提升审美能力。《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强调诵读,增强感悟,避免机械的分析和讲解导致的肢解名篇的现象,注重引导和点拨;强调探究,由探究一般的艺术特色到探究诗歌对于生命感悟的大命题。本教学设计力求突破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状况,针对诗歌教学的特点,围绕教学目标,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结合我校的“自学、议论、引导”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延伸探究,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1. 感受诗歌独特的意象,体会诗歌融激情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的特点。2.体会诗人个性化语言的表达,以及这种语言表达的选择对于传达思想情感的作用。教学难点领悟昌耀的诗歌壮硕的艺术精神,感悟他不为一己之私浅斟低唱的博大情怀,从而唤起我们的生命意识。
六、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一:初步感知。1.介绍作者昌耀以及《河床》的写作背景。2.学生自读,感知诗意。积累问题,为课堂讨论做准备。 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以及发现问题、质疑探究的能力。
活动二:师生一起讨论疑难问题。1.诗中用了多种人称,“我”“他们”“他”“她”“你们”,分别指代什么?2.从地域、形态、性格三方面分析河床的特点。 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实时给以点拨。
活动三:重读诗歌,读出内涵。个人诵读跟集体诵读结合。师生共同探究诗歌意蕴,允许学生发表真知灼见。 注重学生的独特的阅读体验,注意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活动四:品味语言,注意句式特点。课堂写作训练:昌耀,我想对你说…… 领悟昌耀的艺术精神,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命意识。
八、板书设计
意象选析鹰的城堡唐古特人和那些马车 是民族世俗生活有关的细节,展现了西北高原的民族风情 潜伏达旦的那个猎人兀鹰母狼 带有原始色彩的血性动物,容易唤起人们对旺盛生命力的渴望与想象黄河象时间古迹宇宙洪荒的一片 给人以古老神秘凝重的感觉腭骨化石始皇帝
九、实践反思上完课后,我一直在思考,究竟怎样的教学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究竟我们怎样在课堂上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再是教师在唱独角戏?究竟用一种怎样的教学方式能创造师生双赢?或许在教学中能多考虑学生、能多关注学情,在备课中立足学生、立足文本,优化设计教学会更好?此为薄见!一、优化教学结构教学结构设计合理,才能明确一节课的知识点、侧重点。这就需要先选择好教学的切入点,是从文题切入,还是从主问题切入;是抓关键词切入,还是留空白处切入;是比较切入,还是情感切入,好的切入点能起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功效。我在设计的切入点是“河床意象”,另一个切入点是 “品味语言”。个人觉得,一节课泛泛而论给人一种漂浮于文本之外,不如放手发动学生积极参与,而不再被动地接受。一节课不要求面面俱到,能让学生在一节课中有一点点的收获,均已足矣。二、优化教学环节在对课堂结构整体规划的基础上,设计好教学环节,同时思考每个环节设计的意图是什么,是想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如果能时刻以一个研究者的姿态去思考课堂环节设计背后的理念,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一些不必要环节的出现,从而提高课堂效率。首先,我费了很大的劲才让学生理清诗歌的思路,一直在思考: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让学生最快最好地整体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呢?在学生没有预习的情况下,如何让学生尽快进入文本阅读,特别是进入诗歌意蕴?三、优化课堂提问 好的课堂提问可以让学生迅速进入问题情境,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探究欲望,走进知识殿堂。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要难易适度,如果问题过难,学生高不可攀,如果问题过易,学生唾手可得。只有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问,才有利于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才能让人人都有思考的机会,个个都有成功的喜悦。因此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化难为易,设计铺垫性提问,使之分解成几个简单的问题。我让学生找意象,并探究意象群的涵义。但自我感觉,对于高二学生来说,我还是将他们的位置放低了,尽管学生不乏精彩表现,今后一定要注意,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要相信学生尽量让他们自己解决,绝不包办代替。总之,个人认为,通过这节课,我感觉只有优化课堂教学,才能从根本上全面提高学生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