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马》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反复吟读、品味,理解“老马”身上闪耀的“平民之光”,体会作者悲天悯人的情怀。一方面,作者深切地同情和关注苦难生活对于他们的压迫,另一方面,作者又被他们承受生活重负时候表现出来的顽强和坚韧所感动。
2、过程与方法:鉴赏《老马》深沉的感情,丰富的象征意蕴。领悟诗歌象征性、多义性,全诗“朴素凝炼”的语言风格。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诵读感受老马承受的苦难扣住诗中具有代表性的意象和精妙的动词,准确把握人物形象以及画面特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借助对关键词和意象的分析,感受苦难年代的风云沧桑。
2、难点:体会诗人在“老马”身上寄托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程导入
2004年著名的诗人臧克家去世了,遵照他的遗愿,他的骨灰被运回了他的家乡,跟农民朋友合葬在一起。选择墓地一直是中国人对自己人生归宿的最后选择,其中包含着逝者终其一生的理想与情怀,而这位享誉神州的杰出的诗人,选择跟他并无直接血缘关系的农民朋友合葬在一起,这又意味着怎样的理想与情怀呢?或许我们可以通过对这首诗的品读,回答这个问题。
二、初步感知,理清内容
首先请同学们把这首诗默读两遍,然后请同学概述全诗的内容。
【明确】《老马》写的是一匹长途驰驱、忍辱负重的老马在鞭影下苦苦挣扎劳作的情景。
《老马》简短八句,塑造了一个不堪重负的老马的悲惨形象。
第1节,写装车。 前两句的“总得”与“横竖”相呼应,侧面表现出主人贪婪、残忍,让老马超负荷运载,同时也写出老马倔强、坚忍的性格,把一腔悲愤深埋在心里。后两句实写装车,一个“扣”字,一个“重”字,把老马负重受压的惨状刻画得极为生动、深刻,主人的冷酷,老马的痛苦,都包含在其中了。
第2节,写扬鞭出发。前两句是虚写,刻画老马的悲愤而又无望的心理。后两句写实,“一道鞭影”,活现出主人的凶狠、无情。在这样严酷的压迫下,在“前面”等待老马的又是什么呢?诗人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中国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国家 ,老马拉大车是我国北方农村最常见的景象。诗人捕捉这一悲惨的景象,引人思考和关注。
然而诗中的世界已不同于实际生活中的客观世界,他们总是经过诗人有意无意的“改造”,投上诗人在特定情境中的感彩,要理解诗人的感情,首先得进入诗中的世界。读诗品诗必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诗人心中之诗——纸上之诗——读者心中之诗。所以鉴赏诗歌首先应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诗歌的内涵。
三、走进臧克家,品读诗人心中之诗
臧克家曾说过“诗人凭他的作品表达个人的思想情感、经验阅历,读诗的人 在这些方面不了解或了解不透,那就不能够很好地欣赏诗人的诗。”
《老马》写于一九三二年四月,这时诗人正处在一种极度的矛盾与痛苦中, 对于蒋介石反动政权全盘否定,而对于革命的前途,诗人觉得十分渺茫。此时的生活是苦痛的,心情是沉郁而悲愤的,诗人认为自己与受压迫、受痛苦的农民,有一脉相通之处。
所以,当诗人一看到马—北方农民休戚与共的伙伴,而又是一匹处境凄惨的老马时,立刻唤起了自己的身世之感,从老马那外观的痛苦形态上找到了与自己 的思想痛苦一致的东西,而诗人的这种痛苦与“压力”又不仅仅属于自己,而是与“受痛苦的农民有一脉相通之处”。
所以,诗人借老马抒写自己心灵的痛苦,实质上也就是写了农民的痛苦,而且不是农民生活和肉体的痛苦,而是一种精神上所承受着的巨大“压力”,这是比肉体的痛苦更为深重的痛苦,但诗人又不是着眼于要写出农民的生活惨况,诗人写农民的生活痛苦不过是一种手段,目的是要写出中国农民的精神病苦。
四、分析文本,品读纸上之诗
生活是诗歌创作的基点,在生活—形象—意境的结构关系上,情感是其内在的骨架。
从诗里看,诗人的确对老马的生活遭遇作了具象描写:它年迈体弱,身负千 斤压力.遭受鞭打奴役。但是,这些描写在全诗中并不占主导。
首先,从诗句的比例和内容的含量看。全诗八行,仅有两行是老马生活遭遇的直接描写,这就是第三句“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与第七句“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其余六句均在从不同角度揭示深锁于老马思想中的精神病苦。
先看第二句与第四句的内容。
第二句“它横竖不说一句话”从静态的角度映射了老马拉车前的神情,第四句“它把头沉重地垂下”则从动态的角度描摹了老马拉车时的举动。这静态神情与动 态举动的鞭影,则恰好勾勒出了老马的主要精神特征—忍辱负重。这种特征显然不是生活遭遇,而是老马精神病苦的一种显性形态。
为什么老马不说一句话?
第一句“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则又从心理的角度揭示了老马的又一个精神特征— 逆来顺受、任劳任怨。从意思上看,此句与第二句是一气的,它通过写老马对长期以来所形 成的一种定规“总得叫大车装个够”的默认,亦即对于命运的屈从,点醒了第二句老马“横竖不说一句话的原因。正因为在老马的心中,大车装个够是一条陈规,所以它觉得自己所拉的大车“装个够”自是理所当然,虽明知这满载的大车会 使 自己身受更大的痛苦,但也无可奈何,只得“不说一句话”。
到了第五句“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诗人则直取老马的思想内核,挖出了潜藏于各种显性形态底下的老马的精神病苦 — 宿命观。这种精神病苦,作为老马身上各种特征的隐性机制,它统绝着老马的全部举动与神情,如忍辱负重,逆来顺受,都可以从这里得到说明。正由于老马的头脑中盘据着这种听天由命的思 想,所以才造成了它“忍辱负重” 、 “逆来顺受”的处世态度,然而,忍辱才能负重,看似最软弱的外表却往往有一颗坚韧的内心,“逆来顺受”秉持宿命观的中国农民也曾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呼喊,因此,我们应该看到宿命论确实是旧时代中国农民特有的悲剧特征,但更应看到在中国农民(坚韧不拔的品格中, 既有逆来顺受的消极面, 又有目光短浅的局限性,) 有刻苦耐劳的精神, 有执著追求的韧性, 有顽强不屈的灵魂。这种品格孕育了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伟大与崇高的品性。《老马》正表现了中国人民压不垮、打不弯的优秀本质。
五、拓展思维,品读读者心中之诗
他在《关于<老马> 》一文中说:“写老马就是写老马本身。读者如何理解,
那是读者的事,见仁见智,也不会相同。你说《老马》写的是农民,他说《老马》有作者的影子,第三者说写的就是一匹可怜的老马,我觉得都可以。诗贵含蓄,
听凭读者去品评。”
“老马”这样的人物形象不仅仅生活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如果你是诗中的“老马”,你会如何面对“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你会以怎样的目光“抬起头望望前面”,是充满失望的,还是充满期待的?
【补充】《哈姆莱特》: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
诗中的生活是苦难的,那么在当今幸福生活中,我们还需要“老马”这样的形象吗?
【明确】学生寻找面对苦难和生活重负,自强自立的形象,全班交流。期望学生更多地关注平凡生活的点滴,珍爱生命、积极进取,主动发现生活的真、善、美。
六、课堂小结
生活就是一首诗,而苦难是它的一种形式。在这首诗中,作者一方面深切地同情和关注苦难生活对于他们的压迫,另一方面,作者又被他们承受生活重负时候表现出来的顽强和坚韧所感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作为知识分子之一,作家必须有悲壮的使命感,必须关注民生并敢于担当道义,纵使艰辛备尝仍当甘之如饴。只有这样,文学和作家才能赢得读者与民族的尊重。今天我们重读臧克家,仍然会被那些对民族国家充满着命运关怀、洋溢着诗人人格魅力的诗篇深深感动。这也许就是诗人的理想和情怀,请同学们齐读这首诗,用心去感受诗里的道义情怀。
课下作业
阅读臧克家诗集《烙印》,用心感受苦难年代的风云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