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雍县第一中学教师授课教案
教学课题 《妈妈》——江非
班级、执教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诗歌“头重脚轻”布局的用意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揣摩诗中的重点语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中作者对妈妈的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诗中诗人对妈妈的感情 难点:诗人笔下“妈妈”的形象剖析
教学方法 讲授法为主,诵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等相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视频“11岁少年唱哭亿人”,结束后个别学生有感情诵读江非《妈妈》…… 二、问题探究(任选其一,小组合作) 1、全诗共20句,有多少句写现代文明,有多少句写母亲的生活状态,这种“头重脚轻”的构思有何用意? 明确:有15句写现代文明,只有5句写妈妈的生活状态,现代文明普遍地进入人们的视野,这些在都市里司空见惯的事物对一个偏远农村的妇女来说是那么遥远和陌生, 它就与乡村世界形成较大的反差,暗示出妈妈生活的窘迫和视野的局限,也暗示着现代文明与乡村文明的距离。 2、怎样理解“梦露也是个女人她一生很少穿裤子吗?”这句话。 明确:玛丽莲·梦露作为都市女性的代表,她们可以尽情享受青春,展示生命的美丽,有自己的事业,过着舒适而尊贵的生活。 妈妈是一个偏僻山村长大的中年女性,妈妈的视野只局限于眼前生活和生命状态,她的乡村就是她的整个世界。妈妈是广大偏远农村贫穷、朴素的母亲形象的代表。 二者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妈妈的农村形象。 3、诗人是怎样表达对妈妈的感情的?(提示:找出诗歌高潮部分加以揣摩)诗人笔下的“妈妈”是什么样的形象? A.通过对妈妈背柴的细节描写“你第三次背回的柴火/总是比前两次高得多”。表达了诗人对妈妈发自内心的理解和敬爱。这一句诗真切地表达了为自己的家庭任劳任怨地操劳的贫困地区的母亲形象,一种朴素、坚韧的女性生命态度。 妈妈操持着一家人的衣、食、住、行。而在现代化如此发达的今天,当城市里的人们面对各种炊具眼花缭乱的时候,妈妈还用着最原始的方法,以柴为炊。作为接受过现代文明的诗人,通过两种文明方式的对比,内心充满无限的感慨和辛酸。从而在内心深处感到妈妈身上闪烁的人性光辉。
B.勤劳坚韧,贫穷朴素,远离都市文明。 三、直击心灵,有感而发 妈妈!我想对您说……(学生上台自由表述) 课堂小结 全班在毕淑敏《孝心无价》朗诵中结束。
板书设计 妈 妈 勤劳坚韧 贫穷朴素 远离都市文明
作业布置 以“母爱”或“孝”为话题,尝试写一篇现代诗歌,赠送给我们伟大的母亲。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