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为明高级中学 高二语文 彭冬琴
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秋歌--给暖暖
教师姓名 学生年级 高二 课时 1
考试大纲描述 理解文中的字词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材分析 《秋歌--给暖暖》是台湾诗人痖弦的著名诗篇。这首诗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众多意象融合进现代诗歌的形式里面,表达的情感意绪现代而鲜活。本诗篇幅不长,但意境深远,印证了诗歌创作“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千古定律。
学生分析 理科班的学生有一定的现代诗歌和古代诗歌鉴赏能力,但探究诗歌情感的能力还有待提升。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诵读诗歌;掌握诗歌意象-意境-情感三步走的鉴赏技巧。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品读诗中意象,把握诗中意境,体会诗中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暖暖”的丰富含义,感受“暖暖”的积极意义。
重点 品读诗歌意象,把握诗中意境,体会诗中情感。
难点 理解“暖暖”的丰富含义,感受“暖暖”的积极意义。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教师复备
导 鉴赏一首诗,离不开对其意象的把握。通过解读诗歌意象,来体会意境、体悟情感,是鉴赏诗歌、走进诗人心灵的一把钥匙。今天我们就拿着这把钥匙走进《秋歌-给暖暖》,来打开诗人痖弦的思想大门。
思 一、基础感知 1、认真阅读知识链接,了解痖弦相关事迹,了解诗歌中的意象与意境。 2、三读诗歌:一读,读准字音;二读,勾划意象;三读,结合课本导读及自己的理解,读出情感。 二、深入学习 3、诗中出现的一系列意象,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请选取相关词句进行赏析。 三、探索未知 4、“暖暖”究竟是什么?
议 “议”环节,上承“导”“思”,下启“展”“评”“检”“用”,位处咽喉之所,可谓关键! 学生: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让智慧火花四射! 教师:在学生讨论之时走到学生中间,听学生的讨论,了解学生讨论的情况及困惑。
展 针对导学提纲中的问题,学生分组展示。
评 鉴赏诗歌,要学会抓意象、品意境、悟感情,从诗的文字入手,走进诗人的思想深处。 《秋歌-给暖暖》通过描绘落花、落叶、荻花、砧声、雁子等意象,勾勒出秋季万物衰败的图景,营造了一个幽静寂寥、凄凉的意境。在这凄凉的氛围中,我们看到诗人心底的孤寂与忧伤;而诗人反复呼唤的“暖暖”,又似乎在告诉我们,心中有“暖暖”,万物便有了温度。
检 迁移运用 1、阅读诗歌,找出诗中意象,说说这些意象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春天,遂想起 余光中 春天,遂想起 江南,唐诗里的江南,九岁时 采桑叶于其中,捉蜻蜒于其中的 江南 小杜的江南 苏小小的江南 遂想起多莲的湖,多菱的湖 多螃蟹的湖,多湖的江南 吴王和越王的小战场 逃了西施 失踪了范蠡 失踪在酒旗招展的 乾隆皇帝的江南 春天,遂想起遍地垂柳 的江南,想起 太湖滨一渔港,想起 那么多的表妹,走在柳堤 走过柳堤,那许多的表妹 就那么任伊老了 任伊老了,在江南 即使见面,她们也不会陪我 陪我去采莲,陪我去采菱 即使见面,见面在江南 在杏花春雨的江南 在江南的杏花村 何处有我的母亲 复活节,不复活的是我的母亲 一个江南小女孩变成的母亲 清明节,母亲在喊我,在圆通寺 喊我,在海峡这边 喊我,在海峡那边 喊,在江南,在江南 多寺的江南,多亭的 江南,多风筝的 江南啊,钟声里 的江南 多燕子的江南 注释: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10月21日生于江苏南京,在秣陵路小学读书(原崔八巷小学)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此后生活于此。 江南的 江南的 春天,遂想起 情感: 江南的 江南的 2、学有余力的同学请完成以下仿写。 痖弦用笔勾勒出了自己心中的暖暖,十分动人。那么,我们心中的暖暖呢?请根据本诗仿写一节“暖暖”,写出那些让你一想起就会觉得温暖的“暖暖”。
教学反思 在理科班上一堂诗歌鉴赏课,是一件相对有难度的事情,尤其是一首古典韵味浓厚的现代诗歌,更要求学生的文化积累和审美能力。基于此,我也在课件中给学生准备了相关课外诗句,期待能引发学生的联想。课堂学生积极的反应也证明了补充诗句的重要性。在达成目标方面,从意象到意境,再到情感,流程比较顺利,完成度也较高,基本做到了一课一落实。不足的地方在于点评,我认为还不够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