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利尔的幽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把握思想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学习本文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情感与哲理相结合,叙事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作者评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表达心中的神圣、崇高的情感。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层次,把握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本文的时代性、政治性、理论性。
教学方法:自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
学法设计: 研究、讨论、分析、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这些图片(幻灯片展示幽灵图片),知道这是什么吗?对,是幽灵,在西方传说里,幽灵是灵体的最低等存在,他们没有自己的意识,仅凭生前的执念而在某一特定区域里游荡!一旦执念消散,幽灵也就消亡!看到幽灵,给人什么感觉呢?对的,神秘、害怕、很正常,那是我们不了解的,对未知存有恐惧是很正常的。接下来看另外一些图片(幻灯片展示《共产党宣言》不同版本照片),看懂了吗,对,这是共产党宣言的不同版本的图片。大家一定很奇怪,为什么要把二者联系起来,那是因为一位作家的散文,那就是梁衡的《特利尔的幽灵》。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散文。(板书课题、作者)
二、释题:我们已经读过课文了,并且在课前下发了关于这节课的导学案,相信大家都查阅资料了,那么谁来给大家解释一下《特利尔的幽灵》到底指什么呢?
(特利尔位于摩泽尔河畔,大约十万人口。城市被茂密的森林环绕着,摩泽尔河(Mosel)沿中心城一侧流过。特利尔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小城,也是德国最古老的城市,是公元前16世纪由古罗马凯撒-奥古斯都大帝所建,至今已有3600多年的历史。因为它保存了众多当今难得的古罗马遗迹,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重要文化遗产。特利尔还是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卡尔-马克思的诞生地。马克思的故居就在布吕肯(Brueckenstr)大街,它是一座民宅,在这里展示了马克思的亲笔信、儿时的照片及家人的照片等。)
(特利尔城是马克思的故乡,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第一句话就写到“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所以,特里尔的幽灵就是指马克思主义。)
三、作者简介:(知道了课题的含义,那就是整篇散文都是围绕马克思主义这一中心去写的。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作者。)
1、梁衡,当代作家,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人杰鬼雄》《觅渡》等。本文是作者在1997年3月参观马克思故居后写的。
2、解决字词:
溯(sù)流而上 亘古高原
摒(bìng )弃 咫(zhǐ )尺
鳞次栉比(lín cì zhì bǐ): 栉:梳篦的总称。象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呕心沥血(ǒu xīn lì xuè):呕:吐;沥:一滴一滴。比喻用尽心思。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用心的艰苦。
四、整体感知
(作者参观马克思故居时,有很多感触,那么本文是如何来写这些感触的呢,谁来给文章划分段落呢 )
第一段(1),开篇解释幽灵。
第二段(2-3),写作者在马克思故居所见,以及故居的历史。
第三段(4-5),写马克思的革命实践和“特利尔的幽灵”的传播历史,以及在当代的影响。
第四段6-7),写“特利尔的幽灵”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第五段(8-9),写特利尔小镇所见及遐想,结束全文。
(第一段释篇名,是为破题,寻找文章的切入点;第二段介绍故居,这是全文抒怀写意的基础;第三段介绍“特利尔的幽灵”的历史和影响,是顺承第二段思路的自然发展;第四段写“特利尔的幽灵”在中国的命运,又是顺承第三段思路的自然联想;第五段写特利尔小镇,好像应该移到文首,其实暗含文心机巧。总之,文章虽然思路纵横交错,但其间逻辑关系隐然可见,符合为文之道。)
五、问题探究
(在本文的写法上,老师有几个疑问,谁能帮老师解答一下)
1、(本文明明是写马克思的,但)作者为什么不多写马克思其人其事,而专写“幽灵”?
马克思是举世公认的名人,他的事迹在世界、在中国已经广为人知,再写一遍就没有新意了,所以作者转而写“特利尔的幽灵”,这是一个比较新的角度,也容易发挥作者善于思考、精于议论的特长。
另外,所谓“幽灵”,虽然幽暗、悄然,却也灵动、迅捷;虽不可见,却也可感。这种朦朦胧胧的东西,作家诗人喜爱捕捉、表现。说“特利尔的幽灵”,比说“共产主义思潮”更有文学性。
2、(的确,特利尔的幽灵更有文学味道,可是这样的标题下的散文)文章标题是“特利尔的幽灵”,为什么大量篇幅写中国的事?
古人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任何文章都是为当代写作的,作家、学者把目光投向历史、投向外国,都是为着直接或间接地思考、解决本国和现时代的问题。特利尔毕竟离中国的读者很遥远,中国的读者更关心中国发生的事。文中涉及中国现代、当代的一些事情,正好可以发挥作者的判断力、概括力,也让读者感到亲切,有思考余地。
3、(写游记,一般都先写去哪了,看了什么,可本文)作者造访特利尔,为什么不在开篇而在末尾描写特利尔小镇?
专访文章或游记类散文通常会花大量篇幅描写所游之地的景况。不过本文不是纯正的游记类散文,文中写景状物不多,而议论很多,思想性突出,带有“梁衡式”的文体特点。
再有,或许作者认为描写特利尔小镇不如描写“特利尔的幽灵”更重要,所以把重要的话在前面,把不甚重要的放在后面,这也符合散文写作的技巧和规律。
六、语言品味(任何人、任何作品都有他独特的语言风格,我们一起品味一下作者的语言特点)
1、第5段写到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欧洲的巨大影响时说:“他们就像一位输在对方剑下的武士,拱手垂剑,平心静气地讨教技艺。”
以比喻的形式,形象化的语言,反映马克思主义在欧洲的巨大生命力。在论述这样一个严肃的话题之后,以这样生动的描述性语言作结,抒情性很强,说服力更强。
2、我仿佛是从大海里游上来,长途跋涉,溯流而上来到青藏高原,来到了长江、大河的源头,这里水流不多,一条条亮晶晶的水线划过亘古高原,清流漫淌,纯净透明,整修世界静悄悄的,头上是举手可得的蓝天白云。
这里写虚景,不是实景,或者说写的是一种感觉、一种想法,却是以一幅画面呈现出来。这里的意思大概是“我”来到马克思故居,产生一种庄严、神圣的感觉,受到许多启发,好像攀登到了思想山峰的最高点,对世间的事情看得透彻了。
梁衡的散文语言长于议论,思想性强,当然文学性也不弱,许多语句值得认真品味。
七、迁移:(学完了《特利尔的幽灵》后,请同学们带着你们的新认识,说说本单元这三篇散文分别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
《动人的北平》表达故都古老而时新文化的魅力,引导读者对故都这座城市和它的文化的热爱,也表达了作者一种优雅的情怀,很有感染力;
《汉家寨》表现汉民族文化的顽强生命力,表现“坚守”的精神力量,表现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人的精神的超越和升华,阅读这样的作品何尝不是一种精神的洗礼
《特利尔的幽灵》从一个特别的角度展现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精神力量,对我们来说是不是有不同于政治课的认识和教育的作用。
(了解了这三篇散文的主旨后,我想我们先尝试比较这三篇散文的异同。)
⑴异中寻同(可以从描写内容、选材、表达主旨等方面去考虑)
①三篇都写了景物、都写了自己的感受,。
②三篇课文都体现散文形神兼备又相辅相依的规律。
以《动人的北平》为例,散文之形表现为作者所见之景物丰富多样、色彩斑斓,那一幅幅生动的小画面丰富了作品的“血肉”,堆积起作品的“形体”。当然组织成篇的结构方式和生动醇厚的语言也成为作品之形的一部分。而蕴涵在课文之中的散文之神可以从不同方面领会,一是故都北平之“神”一一精神、神韵、灵气,二是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前者谓之“神”,后者谓之“情”,课文在这两方面都是集中聚合的,不见些许散乱。
《汉家寨》只写了汉家寨一处风光,看似形不散,其实也散,你看,这里既写自然又写社会,既写现实又写历史,既写外景又写内情,怎说不散 其神则体现为情感的线索,这情感集中地凝聚在“坚守”这一情结上。
《特利尔的幽灵》之形散神聚应该是不言而喻的,课文写特利尔小镇和马克思故居不多,更多地写“特利尔的幽灵”是怎么传播世界并在中国落脚、蓬勃发展的,视野开阔,笔墨纵横,此谓之形散;神聚呢 一方面,全文、全部材料都集中于“幽灵”;另一方面,作者在写“幽灵”之灵动、迅猛、宏伟时,表达了一种崇敬、激动的心情。此二者从不同方面构成课文的神之线索,组串起全文的材料和结构。
③三篇课文都有着丰厚的人文价值(主旨)。
《动人的北平》表达故都古老而时新文化的魅力,引导读者对故都这座城市和它的文化的热爱,也表达了作者一种优雅的情怀,很有感染力;
《汉家寨》表现汉民族文化的顽强生命力,表现“坚守”的精神力量,表现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人的精神的超越和升华,阅读这样的作品何尝不是一种精神的洗礼
《特利尔的幽灵》从一个特别的角度展现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精神力量,对我们来说是不是有不同于政治课的认识和教育的作用。
⑵同中寻异
三篇课文都有一些相同点,都是写景观、写感受,却写出了不同景象、不同风格,可以同中比异,异中寻同。
①选做精读课文的《动人的北平》是整体地描写北平的景象。只是它不是抽象概括地描写,而是以一幅幅小画面呈现出来,所以具有良好的审美效果。
而作为略读课文的《汉家寨》《特利尔的幽灵》,都写片段景,有选择地讲述造访、观察的景象;
《动》呈现的是一幅幅小画面,而其他两篇《汉》《特》都有一个主画面。
②《动》写作者自己所在的城市,故而观察体验更全面,情感性更强;
而其他两篇《汉》《特》都是作者以访客的身份“进入”又“走出”那陌生的审美情境,故而新鲜感强,感受和思考的力度更大。
③现代散文《动人的北平》具有较多的感性倾向(联想《荷塘月色》《故都的秋》);
当代散文《汉》《特》总体上更爱往理性和思想深度方面发展(受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影响至深)。
④再有,同是当代散文的《汉》与《特》也略不相同。
前者更多地写景,后者更多地写所感所思;
前者更多地写现实,后者更多地写历史;
前者思想感情属内敛型,后者属开放型。
八、小结:
本文描写作者造访马克思故居时的所见所感,回顾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历史,评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表达了作者心中的神圣、崇高的情感。本文思想深刻,视野开阔,材料繁富,做到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情感与哲理相结合,叙事与议论相结合,是一篇政治性、理论很强的散文。
本文不是一篇纯正的游记散文,写景、叙事不多,大量的都是论事说理,也就是说写实少而写虚多。因为作者长于论道说理、表情达意,所以文章表现了很强的思想性和情感性。文章的思想感情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不是停留在过去单纯地表达对革命导师、对革命理论的盲目崇敬的层面上,而是写出了“特利尔的幽灵”在现时代的命运,更写了它在中国的命运,也就是写出了“特利尔的幽灵”的历史和新发展。这样的思想,这样的文章,在过去的年代里不可能表达,也不可能发表。
一方面思想性很强,另一方面情感性也不弱,作者在论事说理中还表达了多种情感。这些情感有对故居、对故居主人的敬重崇仰,有回顾一个多世纪以来的世界风云变幻时的激动,有讲述“特利尔的幽灵”历经一切反动派围剿而立于不败之地的自豪,有描写“特利尔的幽灵”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的喜悦,还有回忆“特利尔的幽灵”在过去年代里被曲解、篡改的惋惜。总之,这些感情不像那些描写小景小物的小品散文一样抒发细微的微妙的情感,而是抒发一种豪迈的情感,表现了一种阔大的心境。
九、作业 :分类作业: A类:再读课文,完成课后同步练习。
B类:积累作者梁衡情况,阅读他的其他作品,体会作者语言、议论特点。
十、板书设计 特里尔的幽灵
内容
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