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雪白的墙》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雪白的墙》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30 12:40: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雪白的墙>> 教学设计
导 入
2005年中央电视台新年新诗会上,梁小斌被评为年度推荐诗人,推荐语中这么写到:诗人梁小斌,一个磨难时代的诗歌童话,他坚韧而坚强地持续写作,在生活的边缝依然把诗歌完全融入了生命的状态,新时期新文学启蒙时这位诗人坚实,清澈,透明而深邃的诗句,在中国所有城市的旷野呼啸而过,他朴素而寓意深切的诗歌依然影响着现在的人们.”这完整地概括了诗人的诗风和诗格,是对诗人的中肯评价,<<雪白的墙>>一诗作为朦胧诗歌的代表作,蕴含深刻地概括了一个时代的苦难和创痛,并以孩子之眼和诗人之笔记录对美好未来的渴望和憧憬.
教学目标:
1、欣赏本诗的语言特色。
2、表现手法。把握本诗的意象,了解其象征意义。
3、学习如何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鉴赏本诗的象征意蕴。
教学难点:欣赏本诗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
梁小斌,1954年生于合肥,山东荣成人。1972年毕业于合肥市第32中学。同年开始创作诗歌。1976年参加工作,在合肥制药厂做工人、秘书,安徽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编辑,《婚育》杂志编辑部主任,1979年到北京参加诗刊社举办的首届“青春诗会”。同年10月,《诗刊》发表《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雪白的墙》等作品,它们后来被列为新时期朦胧诗代表作,选入高中语文课本。1984年提出“必须怀疑美化自我的朦胧诗的存在价值和道德价值”,其间创作《断裂》组诗。近年出版思想随笔集《独自成俑》《地主研究》《梁小斌如是说》等。2005年被中央电视台评为年度桂冠诗人。
二、历史背景:
诗人梁小斌《雪白的墙》写于1980年,是对经历十年浩劫后的人们心灵的一次真切呼唤.文革之后,人们从劫后余生的创痛中复苏,开始憧憬美好的生活,并进行了深刻反思.作者从一个孩子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他看到一个工人在粉刷那个曾经脏乱不堪的围墙,虽然他工作很吃力,但面带微笑,因为它遮盖了那些污言秽语.那个曾经在梦中出现的洁白的墙如今就出现在眼前,它比牛奶还要洁白.我要去告诉所有的小朋友不要再在上面涂抹,永远让它洁白.这是发自儿童内心的呼唤,发自心灵深处的爱。
三、教学过程
1、诗歌语言的特征?
口语化的叙述语言
儿童的口吻 交代了时间、地点、经过
问题:用儿童的视角反映对文革的反思有什么好处?
透明、朴素、简单、明了。更容易吸引不同读者的加入。
运用孩子式的倾诉衷肠,容易引起更多读者的同情和共鸣。
2、诗歌中反复出现“妈妈,我看见了雪白的墙”,是否能读出它们不同的侧重点,每一次流露出的感情都有什么不同?
第一次:侧重“我”,是“我”早上出去买蜡笔,看见了雪白的墙,刷墙的叔叔是对“我”微笑.表现儿童见到雪白的墙时的新奇的感受。
第二次:重复该句,侧重“雪白”,回忆往昔,表明小朋友洁白的心灵曾经受到过创伤。
第三次:又一次重复该句,侧重“看见”,重复了心底的呼声,道出了蕴藏儿童心底的美好愿望。
问题:从这些意象的使用能看出诗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象征 (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物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诗词中常出现的意象:(举例)
3、诗人的情感
诗歌的结尾为什么变了调子?(严肃、庄重、犹如誓言)
蒙昧的心觉醒,无知的少年获得了清晰的理性,一种新的成熟意识已向自己的过去诀别。
总结:如何鉴赏诗歌
1、知人论世,了解诗人以及生活的时代背景。
2 找到诗歌中出现的意象,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3、总结诗人的情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