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30 12:52: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案
【导入】
人生漫漫,总有一些时刻让我们难忘,总有一些瞬间让我们热泪盈眶。今天,就让我们翻开历史尘封的旧页,回到48年前的冬天,一起去感受一下让诗人食指永生铭记的那个时刻——《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教师配乐范读】
【伤离别】
【提问】
随着老师的朗读,我看见同学们或低吟或沉思。哪位同学能说说看你感受到的四点零八分是一个怎样的时刻?
【学生自由发言】(3人)
Q1:你来说说看!
Q2: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呢?
Q3:你呢?
【点评】
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同,体验不同,对同一首诗的初读感受也就不尽相同。但无论怎样,这首离别诗都已经给大家带了触动。的确啊,离别总是最能触动大家心灵的一根琴弦!
【学生朗读】(3人)
现在,我想请三位同学用他们饱含深情的朗读再次为我们拨动这根琴弦!
其他同学一边听读一边思考:这是一次怎样的离别?
【点评过渡】
感谢三位同学饱含深情地朗读,同学们又是否被这样的离别之音所打动呢?哪位同学愿意第一个与大家分享你的感悟。
【学生回答】
(第一人)
A1:我觉得这是一次伤感的离别。我“从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这一句感受到了作者在和母亲分别时的巨大的伤痛。
Q1:你能为我们读出这种伤痛么?
Q2:同学们觉得他读得如何?你来说说看!
Q2:我觉得他没有读出这种情感。
Q3:你能给他一些建议么?
Q3:比如“穿透”体现了作者这种深重的伤痛,我觉得应该重读!
Q4:你来试试看看!
(第二人)
Q1:你觉得这是一次怎样的离别呢
A1:我觉得这是一次壮阔的离别。我从“手的海浪翻动”和“一阵阵告别的声浪”感受到的。
(第三人)
Q2:你呢?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A2:这是一次一去不返的离别。作者在最后一节说“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证明作者这一走就再也回不来了,所以“最后”充满了离别的伤痛。
Q3:你能否带着这种一去不返的绝望为我们朗读这句诗
Q4:老师给你一点建议,我们把“最后的”三个字放慢一点,在读的过程中试着把这三个字读两遍,看看会有什么样的效果。
【点评】
同学们的诵读和品析让我的心也沉入了离别的伤感中,有道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板书:伤),离别自古就是中国诗歌乃至文化永恒的母题。回溯中华泱泱诗海,同学们还读过哪些和离别有关的诗句呢?
【明确】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
……
【过渡提问】
同学们的回答仿佛让我听到了一场离别的奏鸣曲。那同样是离别诗,它们跟食指笔下的离别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回答】
2个人随意说,老师抓重点点评
Eg.:1、这是写作手法上的不同;
2、这是内容上的不同;
3、这是意象上的不同。
……
【追问】
我们再想一想他们之间在离别的场景、离别的人有什么不同呢?
【小结】
古人之离别因人、因情、因事大多宁静而私密,而食指之离别却是一幕难得一见的宏大而喧嚣的场景。
【背景补充】
1968年12月,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下,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这一年的北京车站,每天下午四点零八分都有一辆满载知青的列车从这里驶出,近百万人在这里挥别故土亲人,近百万家庭因此而被迫分离。这是食指的离别,是万千知青的离别,也可以说是一场被时代风暴裹挟着的牵动全国的离别。
【被离别】
【过渡提问】
所谓“知人论世”,当我们了解了诗人生活的时代,让我们用两分钟的时间自由地再读诗作,透过诗人的语言,品味诗中的意象,结合时代背景和自身的体验展开联想,我们对这次离别会不会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呢?让我们试一试吧!
【学生回答】
(第一人)
A1:这是一次无奈的离别。这里写道“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的移动”,是北京动而不是我动,我就像一个被北京抛弃的孩子,孤独地留在了原地。
【点评】
是呀!明明是我动,诗人却说北京动,主客换位,凸显了离别的无奈!
(第二人)
Q2:你呢
A2:这是一次让诗人永生铭记的离别。因为这不仅仅是离别,也是诗人命运的转折点,从此他生活从城市变成了农村,他的人生也因此而改变。
Q3:面对这种改变,在这离别的时刻,诗人有着怎样的情绪呢?你能为我们读一下么?
A3:诗人这个时候是茫然的——“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我吃惊地望着窗外/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Q4:同学们试想一下如果在这场离别里作者目标明确、信心饱满,即使是面临生活的改变和命运的转折,他还会生出这样茫然的的情绪么?
【比较阅读】
我这里还有一篇同样描述上山下乡这一历史事件的诗作——贺敬之先生的《西去列车的窗口》。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读一读这首诗?
【提问】
从刚才这位同学热情饱满的朗读中,同学们感受到茫然的情绪了么?
A1:请你来说说看吧!
A2:你呢?
【点评】
其实呀,这两首诗同是应时代而发,贺敬之站在万千青年的立场,书写豪迈的情怀;食指则站在青年之外,前瞻时代,由自身体会,睿智地感悟到这是一场彻底改变命运的离别,所以其心灵“剧烈的抖动”
Q1:通过这样的比较你们找到食指此刻心生茫然的真正的原因了么?
A2:是因为食指比其他人更清醒,更清楚地认识到了这场离别可能给自己带来的后果,所以才会茫然。
Q2:那你能为我们读出这种沉淀着时代伤痛的茫然么?
(第三人)
Q3:除此之外,同学们还从诗作中读出这是一个怎样的离别呢?
A3:这是一次撕心裂肺的离别,我从“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的手中/线绳崩得太紧了/紧到就要扯断了”这句读出来的,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知道,这个时候作者是非常不想离开的但是却不得不离开,所以母亲已经抓不住我了,在线绳就要扯断的瞬间,我和母亲一定都是撕心裂肺的。
Q4:你能读出这种情感么?
Q5:这里有一个不太合乎常理的细节同学是否注意到了呢 我们知道放风筝人往往能根据风筝的距离适时的调整线的松紧,而这里我的妈妈却任凭牵着儿子的心得那根线崩得太紧了,紧到就要扯断了,这是为什么?
【点评】
细细体味,这一切的无奈、茫然、撕心裂肺不正源于这被时代的风暴裹挟着的被迫的离别么?(板书:被)
【思离别】
【过渡提问】
然而,面对这样的离别,身处其中的人们或狂热、或沉默,却鲜少有人如食指一样冷静思考,大胆发声。如今,岁月流转,我们又将以怎样的眼光怎样看待诗人和他笔下的这场离别呢?
【小组合作探究】
现在我想请同学们用三分钟的时间,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思考探讨(板书:思)一下诗人眼中的这场离别,三分钟后请各小组派出你们的代表分享你们的探究成果。
A1:这是一场非常错误的离别,一个错误的决定,造成了一群人和一个时代的悲剧。
A2:这是一场带来了巨大伤害的离别,无论是给食指还是和食指一样的万千知青甚至我们的国家,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A3:这是一场没有价值的离别,离别中的人都不知道自己要去干什么,都是茫然的。
【小结】
同学们畅所欲言,智慧的火花闪耀其间。而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们也仿佛看到了那个穿越历史黑夜的冷峻的思想者和智慧的预言家。
【朗读《相信未来》(节选)】
当然,诗人的冷静与智慧绝不仅仅体现在这样一篇作品中,我这里还有一篇同样是食指创作于1968年的作品——《相信未来》,它曾以手抄本的形式在地下流传,并迅速传诵于一代青年人口中,食指也因此拥有了“知青诗魂”的称号!
有请这位同学为我们朗诵这首诗的前两节,其他同学齐读最后一节。
这三个诗节,一咏三叹,“相信未来”就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奏出了诗人心底的最强音。在那个阴云密布、精神痛苦的时代,《相信未来》在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而如今呢,我们不正生活在食指所相信的那个未来中么?
【结束语】
那应该是四十八年前一个安静的冬夜吧,杏花村大雪纷飞,屋子里微弱的光映照着一张张闪着泪花的年轻的面庞,我们的诗人正于微光中念起这动人的诗篇……同学们,四十八年后的今天,由老师领读同学们跟读,让我们再次回味这一情景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