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一个小农家的暮-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一个小农家的暮-学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30 12:56: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讲学稿系列 课型: 新 授 主备人:蒋刘芳 审核人: 梁咏娟、甄宝华 时间:2012-4-7
课题:《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
年级: 高二( )班 学生姓名: 学号: 组名: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本诗散文式的语言风格和民歌式的语言特点;
2、学习动词的精确使用、颜色形容词的对比方法;
3、体会以白描和叙述的语言抒写对故国田园的思念和热爱。
过程与方法 自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悟诗人对祖国深情的眷恋;
2、理解诗人审美情感的人性化价值和社会化价值。
过程和方法:反复诵读,选讲《一个小农家的暮》,以点带面,引导学生领悟诗中抒发的真挚的情感,感知诗歌的抒情语言,领会诗歌“诗缘情而绮靡”的意义,学习诗歌的抒情技巧和方式。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中国现代诗人刘半农在伦敦求学时,发表过一首表达对祖国思念与热爱的诗歌,《教我如何不想她》,请大家欣赏诗歌朗诵,体会诗人的深情。(教师配乐朗诵诗歌)
异域的风物、文化,总能勾出游子的乡愁。当暮色苍茫,身在他乡的诗人凝神回望,浮现于眼前的,是珍藏的记忆,是少小生活的美好时光,是“一个小农家的暮”。也是本节课我们要品读欣赏的篇章。
《一个小农家的暮》
【预习展示内容】(我敢 我能 我行)
1、找同学简单介绍作者
刘半农(1891-1934),原名寿彭,改名复,字半农,号曲庵,江苏江阴人。著名的诗人、翻译家、语言学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健将。1907年入常州府中学,1912年到上海任中华书局编辑。1917年任北京大学预科国文教员。《新青年》创刊伊始,即为之撰稿,并一度参加编辑工作。1920年赴英入伦敦大学学习,1921年转入巴黎大学专攻语音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25年秋回国,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1926年主编《世界日报》副刊,并任中法大学国文系主任。1929年起历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北平大学女子文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教务长等职。1934年7月14日在赴绥远地区调查方言,搜集民谣途中病逝。
代表作有诗集《瓦釜集》、《扬鞭集》。翻译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衣》、《茶花女》、高尔基小说《二十六人》,同时,他又是我国语言及摄影理论奠基人。他的《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康士坦丁语言学专奖”,是我国第一个获此国际大奖的语言学家。刘半农是中国新诗的开拓者、白话文的倡导者,并亲自进行实践。他还倡导文学作品的分段和运用新式标点,并创造了“她”“它”二字,沿用至今。
根据所给材料以及同学们自己收集整理的相关材料,解读下面这首小诗,要求不超过25个字,概括其三大功绩。
胡适《尝试》白话芽,半农《扬鞭》口语花。
段落标点《情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他)?
找同学解读本首诗歌创作背景
1920年,在文学革命初战告捷的时候,刘半农这位为它“很打了几次大仗”的战士却携妻将雏,告别了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到欧洲攻读语言学,由此开始了学者生涯。但是,学问之道并没有消解其作为诗人的敏感与热情,相反,远离故土的孤寂与悲哀在无情煎熬着他,折磨着他;于是,在彻夜难眠之中,在孤灯片影之下,这位为白话新诗的诞生而费尽心力的诗人在异国他乡又挥笔写就了许多思乡的诗章。《一个小农家的暮》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滴水石穿 夯实基础)
1、找学生范读,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诵,初步感知诗人情感,把握诗歌内容。
3、哪位同学能带领大家欣赏一下标题——“一个小农家的暮”
合作探究(审问 慎思)
预习质疑及感悟:(说说自己的理解或感受或质疑)
让同学找出诗歌中难以理解的字词,找其他同学解读。
预设:1、孩子数星星是不是数错了?
2、调弄着只亲人的狗如何理解?
问题一:这首诗写了一个小农家日常生活的三个几幅画面,说一说这个小农家有着什么特点?
【明确】三幅图画:农妇夜炊图、农夫收工图和孩子观月图。(意思对即可)特点:这里的屋舍自然简单、拙朴温馨,这里的人际关系和谐美好、其乐融融,这里的生活闲适自足、温暖安康,这里的自然环境静谧清幽、纯净美妙。 她:勤劳朴素。他:悠闲和善。月色:静谧;孩子们:天真好玩;
清新恬淡、和睦闲适,有乡村气息。
问题二:透过诗歌的文字,你感受到的妻子和丈夫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诗人是如何刻画这两个人物形象的?
妻子:{读【原文①】 她在灶下煮饭,/ 新砍的山柴 / 必必剥剥的响。/ 灶门里嫣红的火光,/闪着她嫣红的脸,/ 闪红了她青布的衣裳。}—— 第一段“嫣红的火光”“ 嫣红的脸”“闪红”的“青布衣裳”,透过“颜色”的处理,美化了诗境。我们情不自禁地要认定,这妻子的容貌是朴实、美丽的,这妻子的性情是温柔、贤淑的,这妻子的心地是善良的。 对妻子的刻画诗人重点抓住了火,突出了声音和颜色,表现出母亲的辛勤和忙碌,青布的衣裳,体现母亲的质朴,嫣红的脸庞,体现母亲的温婉贤惠。
丈夫:{读【原文②】他衔着个十年的烟斗,/ 慢慢地从田里回来;/ 屋角里挂去了锄头,/ 便坐在稻床上,/ 调弄着只亲人的狗。}{读【原文③】他还踱到栏里去,/ 看一看他的牛,/ 回头向她说:/ “怎样了── / 我们新酿的酒?”}——透过“他从田里走回来”可以看到他是简朴、勤劳的,“便坐在稻床上/调弄着只亲人的狗”,以及踱到栏里去看牛,回过头问声“怎样了——/我们新酿的酒?”等“动作”的处理,也表现了他的温柔、善良与可亲,我们同时也认定这丈夫是强烈地关爱着这个家的。 运用了一系列动词和语言的描写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从田里回来”体现了他的勤劳,“衔着烟斗”“慢慢的”体现了把劳作看成一种快乐的悠闲,“调弄狗”“看看牛”“问问酒”表现了他对生活状态的满足,对家的热爱,也可以看出他性格温和、可亲。动词的使用精准传神,符合人物身份特点和生活状态,白话口语的使用让读者容易理解。
问题三:结合写作时间思考:作者身处“伦敦”这样的都市,为何表现出对农家田园生活的向往?
【明确】《一个小农家的暮》写于1921年的伦敦,在西方现代化的都市里,诗人思念着祖国,回想农村的生活情景,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祖国、故乡、农村、农民的深情。或许这首诗也代表了诗人对故乡江阴浓郁的怀念之情吧?——①思乡;②理想化。
这首诗以叙事的笔调朴实无华地写了一个小农家的傍晚生活。
黄昏时分,下了田的丈夫回到家里,妻子在灶下烧饭,丈夫在这个空儿里,逗逗狗、探探牛,问一声新酿的酒怎样了;月亮出来了,孩子们数着星,看着月,唱着,跳着,戏耍着。一幅多么安详和乐的农家生活图。
这首诗最感动人的是它的亲切、真实。每一个住过农村的孩子,心中都有这份甜美的回忆。城市里长大的人,透过诗人忠实的描写,也能想象体会出这份安详的幸福。这一首诗的调子自然、流畅。诗的描写不仅感人,而且是美丽的。第一段“嫣红的火光”“ 嫣红的脸”“闪红”的“青布衣裳”,透过“颜色”的处理,美化了诗境。读者情不自禁地要认定,这妻子的容貌是美丽的,这妻子的性情是温柔的,这妻子的心地是善良的。
妻子如此,丈夫呢?透过“便坐在稻床上/调弄着只亲人的狗”,以及踱到栏里去看牛,回过头问声“怎样了──/我们新酿的酒?”等“动作”的处理,也表现了他的温柔善良与可亲,读者同时也认定这丈夫是强烈地关爱着这个家的。
问题四:这首诗主要采用了何种表达技巧?效果如何?
【明确】白描;平实质朴。
三、延伸拓展 发散思维
基于对诗歌的理解,在下面两个问题中每组任选其一进行讨论,并推选一名同学展现探讨结果。
1、同是抒发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教我如何不想她》与《一个小农家的暮》这两首诗在表达的方法上有很多不同,你能试着比较分析一下吗?
自陶渊明开创山水田园诗后,很多诗人笔下都描绘过这宁静、美好、自然的乡村田园生活。在当今社会,也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闲暇时向往寄情山水、体验农趣的田园生活,针对这一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课堂小结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很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大屏幕展示学习目标)。朱光潜先生说“要想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可以品读欣赏新诗,希望同学们在课下能够爱上诗歌,多读诗歌,进而能够自己写诗。
五、课堂作业 提升训练 尝试创作
本节课的课堂作业就是尝试创作一首小诗,不要说诗歌离我们的生活太遥远,“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诉真情。”我们的生活充满着诗意,父母的关爱、老师的教诲、同学的互助、美丽的校园……
这一切都应走进我们的诗行。今天,在这里,我们播下一颗诗情的种子,让我们用岁月的长河浇灌,让它开出最美的花,让我们带着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去读诗写诗,创造诗意人生!
试着创作一首小诗,内容自定,题目自拟。小组内交流评价,共享成功喜悦。
参考诗题:《我向往的生活》、《祖国颂歌》、《童年》、《母爱》、《绿》、《春》
六、课后作业
课后自己阅读理解《贺新郎》、《也许》、《秋歌》、《妈妈》,反复诵读。根据所理解探究内容,任选篇目写一篇鉴赏性的小短文。
这个单元的五首诗歌所抒发的都是真挚的亲情。它们选择了生活中不同的细节,或是分别,或是葬歌,或是日暮时分的农家生活,或是献诗,或是农家劳作,从不同侧面抒发了诗人对所挚爱的人们的朴实情怀和深切情意,展示了新诗在表达现代人感情方面的抒情技巧和抒情风格,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2
高考常考成语:27. 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不敢用正眼看。形容拘谨畏惧而又愤怒的样子。 高考常考成语:28. 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地。
3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