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0-201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0-201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4-26 09:0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1年春季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期中联考
高一语文试卷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每组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敕造/炽烈 翠幄/斡旋 宫绦/洗涤
B.饿莩/浮浅 手镯/斟酌 桌帏/内闱
C.朱拓/卧榻 转徙/畏葸 蹙缩/蹴鞠
D.榫头/鹰隼 飞湍/喘息 宵柝/坼裂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黔首 护身符 多维空间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B.潦倒 不更事 不为已甚 面如敷粉,唇若施脂
C.歆享 一注钱 祸起萧墙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D.瘐毙 尘介堆 放诞无礼 斩木为兵,揭杆为旗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庵门环筚,有人释为取自《春秋?左氏传》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我看也可能源于同书的“筚门圭窦”, 它和左邻右舍希腊式或罗马式的巍峨广厦相较,的确有似贫者之居,未免 。从这一排瓦顶的平房右侧角门穿过,自落地的玻璃窗向室内 ,当系画师的画室兼客厅。长长的画案蒙罩着厚厚尘埃,躺榻上倚枕斜陈,茗具横置,一片 气氛。
A.因为 相形见绌 窥视 落寂
B.因为 霄壤之别 眺望 宁静
C.虽然 相形见绌 眺望 落寂
D.虽然 霄壤之别 窥视 宁静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访问这次大地震中的幸存者,使记者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莫可名状的特殊的心情。
B.我们的祖先渴望了解宇宙,但是他们没有找到真正了解的办法。在这个小宇宙里,人类如果不是起着重要作用的话,起码也起着核心作用。
C.中国文化,已经历过多次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辉煌发展的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学术成就可与古希腊比美。
D.《祝福》之所以具有如此的震撼力,主要是在于作者所表现出来的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他“多采自病态社会中的不幸的人们,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创作思想造成的。
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合符规范的一项是
A.两千年后,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听到这个故事,想了想,说了一句名言:“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
B.杜甫,唐肃宗时官左拾遗。拾遗——即把皇帝疏忽遗漏的地方“拾”起来,属谏官一类,政治风险系数极高。
C.民族精神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能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一个民族应该对于自己的民族精神有比较明确的自我认识。
D.为什么中国会如此早熟——在纸张都未发明、文书尚用竹简木片传抄之际,即出现至圣亚圣,而且与孟子同一世纪即出现了秦始皇,且对此后的中国有决定性的影响?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节选)
张岱年
①有哪些思想可以称为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呢?我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汉代以来的两千多年中,《周易大传》被认为是孔子的著作,因而具有最高的权威,所以这些名言影响广远。广大的劳动人民也具有发愤图强的传统,与《周易大传》的名言也不无联系。
②《周易大传》虽非孔子所著,但确实是孔学的发展。孔子赞扬“刚毅”。曾子提倡“宏毅”。 《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就是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周易集解》引干宝云:“凡勉强以进德,不必须在位也。故尧舜一日万机,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尼终夜不寝,颜子欲罢不能,自此以下莫敢淫心合力,故曰自强不息矣。”后世的有志之士,致力于事业学问,亦莫不尽心竭力,昼夜不懈。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发展的思想源泉。
③“厚德载物”即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这与“和同之辨”有一定联系。西周末年史伯区别了和与同,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国语·郑语》)所谓和即包容不同的事物而保持一定的平衡。孔子亦说:“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厚德载物有兼容并包之意,这对于文化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在历史上,中国能接受外来文化。佛教东来,被中国人民所容纳;明末西学东传,亦曾受到中国知识分子重视。清末顽固派拒绝西学,事实上是违背了中国文化兼容并包的基本精神。21世纪教育网
④我们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并不是说对于这些问题没有意见分歧,也不是说历史上任何人都能表现这种精神。历史上,每次外族入侵,广大群众奋起反抗,但是总有不少卖国求荣、引狼入室的投降派。在封建时代,奸相佞臣、贪官污吏,更是充满了史册。我们只是说,在传统思想中,广泛流传而又具有推动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的,是《周易大传》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湛思想。这些思想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不断前进。
⑤近代西方国家都宣扬自己的民族精神。如法国人民鼓吹法兰西精神,德国人民提倡日耳曼精神等等。中华民族必有作为民族文化的指导原则的中华精神。古往今来,这个精神得到发扬,文化就进步;这个精神得不到发扬,文化就落后。正确认识这个民族精神之存在,是非常必要的。
6.从原文看,下列对“中国的民族精神”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民族精神很早就形成了,它就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
B.中国的民族精神的形成离不开中国的传统文化。
C.中国的民族精神的发扬光大,必将激励着中国人奋发向上,不断前进。
D.中国的民族精神的发扬,对文化的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21世纪教育网
7.下列不能作为“厚德载物有兼容并包之意,这对于文化发展是非常必要的”的依据的一项是
A.中国人民容纳了东来的佛教,使之得以传承和发展。
B.明末西学东传,中国知识分子对此也很重视。
C.清末顽固派拒绝西学,事实上是违背了中国文化兼容并包的基本精神。
D.历史上,每次外族入侵,总有不少卖国求荣、引狼入室的投降派。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周易大传》是孔子的著作,是孔学的发展,因而具有最高的权威,所以书中的名言影响深远。
B.后世的有志之士,致力于事业学问,莫不尽心竭力,昼夜不懈,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精神。
C.“厚德载物”与“和同之辨”是一致的,都有兼容并包之意。
D.现在对中国民族精神的看法已经达成一致,历史上的很多人都能表现出这种精神。
9.根据文章内容,简述传统文化与中国的民族精神的关系是什么?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与元九书(节选)
白居易
夫文,尚①矣,三才各有文。天之文三光首之;地之文五材首之;人之文《六经》首之。就《六经》言,《诗》又首之。何者?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上自贤圣,下至愚呆,微及豚鱼,幽及鬼神。群分而气同,形异而情一。未有声入而不应,情交而不感者。圣人知其然,因其言,经之以六义;缘其声,纬之以五音。
  音有韵,义有类。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入;类举则情见,情见则感易交。于是乎孕大含深,贯微洞密,上下通而二气泰,忧乐合而百志熙。五帝三皇所以直道而行、垂拱而理者,揭此以为大柄,决此以为大宝也。故闻“元首明,股肱良”之歌,则知虞道昌矣。闻五子洛汭之歌,则知夏政荒矣。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言者闻者,莫不两尽其心焉。
洎周衰秦兴,采诗官废,上不以诗补察时政,下不以歌泄导人情。乃至于谄成之风动,救失之道缺。于时六义始劉谝印!豆?纭繁湮?渡Т恰罚?逖允加谒铡⒗睢K铡⒗睢⑸?耍?圆挥稣撸?飨灯渲荆?⒍??摹9省昂恿骸敝?洌?褂谏吮穑辉笈现?鳎?橛谠顾肌a葆逡钟簦?幌炯八??H蝗ァ妒?肺丛叮?8派写妗9市死氡鹪蛞??煲谎阄?鳎?砭?有∪嗽蛞?悴荻衲裎?取K湟謇嗖痪撸?痰梅缛酥?捕??伞S谑绷?迨既币印?
注 ①尚:由来久远。②劊合魅酢?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微及豚鱼,幽及鬼神 微:微妙21世纪教育网
B.圣人知其然 然:这些
C.则知夏政荒矣 荒:荒废
D.下不以歌泄导人情 导:疏导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作者在文中所阐释的关于诗歌创作的理论的一项是
①夫文,尚矣
②就《六经》言,《诗》又首之
③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④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⑤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入21世纪教育网
⑥周衰秦兴,采诗官废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①②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非常推崇《诗》,认为在《六经》之中,当推《诗》为首。
B.作者认为情、言、声、义都能感化人心,而在这四者之中,以情为先。
C.诗歌“经之以六义”,“纬之以五音”,就可以“上下通而二气泰”,沟通统治者和人民的感情。
D.到了东周衰落秦朝兴起的时候,采诗之官就废除了。因而六义残缺,不再完整。
四、(24分)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3分)
②五帝三皇所以直道而行、垂拱而理者。(3分)
③故兴离别则引双凫一雁为喻,讽君子小人则引香草恶鸟为比。(4分)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21世纪教育网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依两三松。
(1)首联两句洒脱超逸,既将山中景色活画而出,又点明了诗人入山的时间。这两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诗人又是在何时进入山中的呢?(4分)
(2)前人评论此诗时说:“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15.填空。(6分)
(1)美国作家海明威在他的中篇小说《 ① 》中塑造了硬汉形象桑地亚哥。
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 ② ”。
(2)李白《蜀道难》中的“ ③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于不经意间渲染出惊心动魄的一幕;杜甫《登高》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 ④ ”,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恢宏的图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谨庠序之教, ⑤ ”,强调了在养民之外,还要注重教民;《荀子·劝学》中的“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⑥ ”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会流泪的树
任林举
  ①在胡杨的生长地,有人称胡杨是“会流泪的树”。却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胡杨为什么会流泪,没有人知道它们生命里深藏的秘密。
  ②其实,胡杨本来并不是为荒漠而生,更不是为了抵制荒漠而生。而是为爱而生,为水而生。胡杨一生追逐水的足迹,水走到哪里,河流流向哪里,它就跟随到哪里,它们如一对形影不离的恋人。但是后来,总是那些沙漠中的河流首先变迁、改道,总是那些不稳定的水流先遗弃了胡杨。在这个世界上,对水一往情深的不仅仅是胡杨,还有其他的植物、动物,当然还有人类。水是一个被追捧和宠坏了的任性公主,她谁的情都不会领,她从来没有、也不会因为胡杨而改变自己的性情,水只往水能够留存的地方流动。水的存在并不是要让人感动,而是要让人追随和迷恋。
  ③在河流消失的地方,绝望的胡杨把自己的根系疯狂地扎向更深的地下,于是就更加牢固地把自己绑缚在大地之上。剩下的日子或生命历程,与其说是一种选择,不如说是一种面对和担当。胡杨需要用所有余下的生命独自承受狂沙的肆虐和折磨,需要在干渴中为曾经的滋润慢慢地付出生命的代价。多少个世代之后,当人们在沙漠中看到那些死去的胡杨的残骸,或深埋于沙中的枯根,仍然可以断定,在很久以前,在岁月深处,那里曾有河流过,曾有水存在,那里曾有一段缠绵悱恻的往事发生。
  ④胡杨知道水容易流失,所以格外珍惜。胡杨在与水相遇的时候,用水把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充满,像一个恋爱的人让爱把自己充满。在一些最平常的日子里,它们流出泪水,是因为太多的水分使它们变得脆弱而敏感,很容易被一种情义或机缘所触动,或许,也很容易因为对于前途的担忧或悲观而陷入深深的忧郁。
  ⑤为了把水留在生命之中,胡杨做过让人类难以置信的努力和改变。且不说叶子的革质化,也不说枝条上遍布绒毛,单说它们奇异的叶片。一想到它们的形态,我的心总会为之一动。如果说奇,当然也有足够的新奇,胡杨幼小时生出的树叶如细细弯弯的柳叶,而长大时又生出了近似心形或宽楔形的宽展叶片。一棵树上竟然出现了不同的叶子,不知情的人,还以为有几种不同的树长到了一起;但我感慨的却不是这些,而是一种生命形态因为另一种生命形态而近于奇迹的修正或调适。那是一种近似于蝴蝶出现一样的艰难的脱胎换骨,那是在一个独立的生命里分蘖出另一个并不相同的生命。
  ⑥但最后的结局到底还是要来的,因为没有什么能够抵挡住大沙漠那永不停息的攻击,没有什么能够禁得住时光那近于永恒的摧残。水的退隐或消失,是一种无法逆转的命里注定,不同的只是早一些或者迟一些。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横贯时空的流逝。最后,这一段美好和谐的故事终将如人间的任何一个故事一样,变得残缺、破碎和令人叹惋。
  ⑦这一段生命历程的确令人伤感。水存在于胡杨的生命里,而胡杨却只能够在水的身边生长、甜蜜一定的时日。这是胡杨注定的命运,从这种生物诞生的那天起,它的运程和结局就已经注定。但胡杨并不感到不公,它们一代代、一茬茬重复着同样的生存过程,重复着同样的生命故事,它们并没有抱怨,并没有流露出懊悔的神情,并没有因为命定的苦难而放弃抗争,而改变不屈不挠的守望。
  ⑧但最后的光环还是落到了胡杨的身上,并如舞台上的聚光灯一样,久久罩住它们那些闪光的苦难。而那些苦难,以及与苦难相伴一生的光环和品格,却都是来自于对某一种事物的始终如一的执著和依恋。
⑨胡杨终究因为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成为胡杨,而不是其他的什么东西。它们活下来,成为沙漠边缘的奇迹,成为生命和爱的标本;它们死去,成为绿色和水的一支悲壮的挽歌,成为一段令人难以平静的传奇。 21世纪教育网
1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21世纪教育网
A.水无形,它可以自由流淌,而且它也喜欢这种无拘无束。偏偏世间万物又命中注定要“追随和迷恋”水。
B.“那些苦难,以及与苦难相伴一生的光环和品格,却都是来自于对某一种事物的始终如一的执著和依恋”, 纵观胡杨树的一生,是饱含苦难而又无怨无悔的一生。
C.“在干渴中为曾经的滋润慢慢地付出生命的代价”,这个比喻句表明胡杨面对生命的困境,对水也有一丝的怨恨。21世纪教育网
D.“胡杨终究因为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成为胡杨”,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此时胡杨已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
17.胡杨是“会流泪的树”,它的泪中包含着哪些情感?(4分)
18.第三段中说“剩下的日子或生命历程,与其说是一种选择,不如说是一种面对和担当”,“剩下的日子”指的是什么日子?为什么说“剩下的日子或生命历程”是“一种面对和担当”?(5分)
19.通读全文,概括作者赋予了胡杨树哪些品质?(6分)
六(12分)
20.阅读下面的文段,按要求答题。(4分)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这里刻画的人物是谁?这段肖像描写中最能触动你心灵的是哪一处?请指出来并简述理由。
21.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中的“名著导读”篇目为《红楼梦》《高老头》。请为其中的一部名著写一段推介语。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50字。(4分)
22.(1)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胡适演讲开场白的妙处。(2分)
胡适在一次演讲时这样开头:“我今天不是来向诸君作报告的,我是来‘胡说’的,因为我姓胡。”话音刚落,听众大笑。
(2)指出并改正下面漫画中语言不得体之处。(选一处作答,2分)



把 改为 。
七、(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牵引一股波涛行走的,可能是它身边的一段岸;牵引千条江万条河、后浪推着前浪向着同一个既定方向前行的,则只能是那众望所归的大海。
召唤一只雄鹰飞翔的,可能是它心中的一个瞬间的念头;而召唤所有雄鹰、鲲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飞越征途的,则只能是那博大、高远的蓝天。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选准角度,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2011年春季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期中联考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C( A项依次读 chì wò tāo/dí B项依次读 piǎo/fú zhuó wéi
C项依次读tà xǐ cù D项依次读sǔn tuān/chuǎn tuò/chè )
2.D( D项“介”应为“芥” “杆”应为“竿” )
3.A
4.C (A项成分残缺,“通过”和“使”应去掉一个。B项不合逻辑,应改为“不是起着核心作用的话,起码也起着重要作用。D项句式杂糅,去掉“在于”或“造成的”)
5.B( B项破折号和“即”作用相同)21世纪教育网
6.A(A项应为“基本上凝结于”)[来源:21世纪教育网
7.D(A B 两项从正面阐述,C 项从反面阐述,D项答非所问)
8.B(A项“《周易大传》相传是孔子的著作”。C 项二者是有区别的,不一定都有“兼容并包之意”,“和同之辩”的“同”不含“兼容并包之意”。D项原文是“并不是说对于这些问题没有意见分歧,也不是说历史上任何人都能表现这种精神”)
9.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民族精神,中国民族精神又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发展。(3分,意对即可)
10.A (A. 微:小,微小)
11.C(①是说文章存在久远。②表明作者非常推崇《诗》。⑥是说到秦时采诗官废除,这三项都与题干无关)
12.D(前后两句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不是“六义残缺”,而是“六义削弱”)
13.(1)所谓诗,就是以情为根,以言为苗,以声为花,以义为实的。(“根”1分,“华”通“花”1分,判断句1分。)
(2)三皇五帝按正确的道理去办事、垂衣拱手就把国家治理很好的原因。(“所以”“理”各1分,句意1分。)
(3)因此,描写离别就以双凫一雁起兴,讽咏君子小人就用香草恶鸟打比方。(“兴”1分,“引”1分,“讽”1分,句意1分。)
14.(1)描绘了一幅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桃花带露,浓艳耀目的桃源美景。(2分,只要扣住首联作答,可酌情给分)由“带露浓”可知诗人是在清晨进入山中的。(2分)
(2)诗人进入山中,行走在林间小道,常见麋鹿出没,借以反衬不见人;时值正午,却不闻钟声,暗示道院无人。正因道士不在,唯见山中绿竹与峰上飞瀑而已。结尾两句,诗人通过问讯的方式,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依松再三的动作寄写“不遇”的惆怅。因而说“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4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15.①老人与海 ②歌诗合为事而作 ③地崩山摧壮士死
④渚清沙白鸟飞回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⑥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6.C(不是比喻,“对水也有一丝的怨恨”错,应是“没有一丝的怨恨”)
17.①对水的感恩。②对命运的担忧。(根据文中“它们流出泪水,是因为太多的水分使它们变得脆弱而敏感,很容易被一种情义或机缘所触动,或许,也很容易因为对于前途的担忧或悲观而陷入深深的忧郁”可知,每点2分,意对即可)
18.(1)无水的将为之付出生命代价的日子。(2分,意对即可)
(2)因为它要用所有余下的生命独自承受狂沙的肆虐和折磨,需要在干渴中为曾经的滋润慢慢地付出生命的代价。(3分,意对即可)
19.(1)不因苦难而放弃追逐。(2)勇于改变困境,顽强生存。(3)一生无怨无悔的豁达坦荡。(每点2分,意对即可)
20.祥林嫂。(1分)“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一处,画人物的眼睛,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从中可以看出祥林嫂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3分,选择其它语句,只要分析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1.示例《红楼梦》:一曲红楼多少梦?情天情海幻情深。林黛玉为爱情熬尽最后一滴眼泪,含恨而死 ,贾宝玉终于离弃“温柔富贵之乡”而遁入空门,薛宝钗如愿以偿却没有赢得爱情,孤苦终生。朋友们让我们走进曹雪芹苦心经营的红楼世界,体会人间弥足珍贵的情与爱。
22.(1)这个开场白既巧妙地介绍了自己,又体现了演讲者谦逊的修养,而且活跃了场上气氛,拉近了演讲者与听众的距离。(2分,意思对即可)
(2)把“小女”改成“令嫒”,把“高寿”改成“多大”,把“令嫒”改成“小女”。(2分)
【参考译文】
所谓文,起源是太久远了。三才各有自己的文:上天的文,以三光为首;大地的文,以五材为首;人间的文,以六经为首。就六经来说,《诗》又是为首的。为什么呢?因为圣人就是用诗感化人心,而使天下和平的。能够感化人心的事物,没有比情先的,没有比言早的,没有比声近的,没有比义深的。所谓诗,就是以情为根,以诗为苗,以声为花,以义为实的。上自圣贤,下至愚人,微小如豚鱼,幽隐如鬼神,种类有别而气质相同,形体各异而感情一致。接受声音的刺激而不产生反响,接触到情感的影响而内心不感应,这样的事是没有的。
  圣人懂得这个道理,就根据言语的状况,把它纳入六义,按照声音的形态,把它鎔入五音。五音有规律,六义有类分。韵律协调言语就顺畅,语言顺畅声音就容易动人。类分明确情感就得以表现,情感得以表现就容易感人。这样一来,其中就包含着博大精深的道理,贯串着隐密细微的事物。天子和平民就能上下沟通,天地之气就能彼此相交,人们的忧乐相同,人人的心意也就达到和乐。三皇五帝按正确的道理去办事、垂衣拱手就把国家治理很好的原因,就在于把这作为主要权衡,把这作为主要的法宝。 因此,听到“元首明,股肱良”之歌,就知道虞舜时代治道昌明。听到五子洛汭之歌,就知夏王太康的政事已经荒废。用诗讽谕的人没有罪过,听到这种讽喻的人可以作为戒鉴。实行讽谕的和听到这到讽谕的各尽自己的心力。
  到了东周衰落秦国兴起的时候,采诗之官就废除了。天子不以采诗观风的办法补救并考察政事的缺失,平民也不以诗歌宣泄疏导自己的感情。于是颂扬成绩的风气兴起来,补救政事缺失的道理遭到破坏。这时候,六义就不完整。国风演变为楚辞,五言诗开始于苏武、李陵。苏武、李陵、屈原遭遇都不好,他们都切合自己的情志,抒发感慨而写成诗文。因此,“携手上河梁”之类的诗句,仅止于表达离别的伤感,“行吟泽畔”这样的吟咏最终也只归于怨愤的思绪。诗中所表达的尽是彷徨难舍,抑郁愁苦,没有写到别的内容。但是距离《诗经》还相去不远,六义的大概还保存着。因此,描写离别就以双凫一雁起兴,讽咏君子小人就用香草恶鸟打比方。虽然六义不完全,还能得到国风传统的十分之二三。这时候,六义就缺欠了。
23.参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