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练习: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章末复习(Word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练习: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章末复习(Word有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粤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6-30 20:28: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章末复习
核心要点突破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是由于物体    而产生的,发声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    。
2.声音是以   的形式向外传播的,叫做    。声音的传播需要     ,声音不能在    中传播。
3.声音传播的距离与传播所用时间之比叫做    ,声音传播的速度与      和
    有关。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速度最    ,在液体中    ,在气体中最    。
4.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    m/s,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形成    ,人耳能分清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需大于0.1 s,因此,要想听到回声,人离障碍物的距离应大于    m。
二、声音的特性
1.物理学中,把声音的    叫做音调。声音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    有关。声源振动次数和所用    之比称为频率,单位是    ,简称    ,符号是    。
2.物理学中,把声音的    叫做响度。声源振动的幅度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也越    ,物理学中用    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响度还与距离声源的    有关。
3.音色是指声音的    ,也叫音品。虽然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一般不同,但从某种程度上是    (选填“可以”或“不可以”)模仿的。决定音色的因素有发声体的     、结构以及      等。
三、声的利用
1.声音既可以传递    ,又可以传递    ,在生活、生产、医疗及科技上都有重要的应用。
2.“回音壁”与“三音石”都是利用了       原理。现代建筑中采用不同的    材料、设置不同方向的    等,使人们听到的声音更为清晰、丰满。
3.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同一个声音传到人双耳的时间、强度和其他特征会有微小的差别,因此人们就可以判断出声源的    ,这就是“       ”。
4.超声是指振动频率高于    Hz的声音;次声是指振动频率低于    Hz的声音。超声波作为    载体,已应用于水下定位、超声诊断等;利用超声波的    形式,可进行工业超声处理加工、超声医疗等。监测和监控    ,可预报台风、火山和地震活动等,还可确定火箭发射、着陆地点的位置以及判断出核爆炸的时间、地点、强度乃至爆炸的方式等。
四、噪声及控制噪声的途径
1.从环境保护角度来说,一切干扰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即对身心健康,特别是对听觉有损害的声音都是    。
2.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     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3.控制噪声的途径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在    处防止噪声的产生;在传播过程中阻断噪声的    ;在    处阻碍噪声的接收。
教材知识纵横
1.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
分类 能否传播 传播速度(一般情况下)
固体 能 最大
液体 能 次之
气体 能 最小
真空 不能 零
2.声音三个特性的认识
声音的特性 定义 影响因素 举例
音调 声音的高低 声源振动的频率  这首歌音太 高,唱不上去
响度 声音的强弱  声源的振幅、 距离声源的远近  公共场所请 勿高声喧哗
音色 声音的品质  声源的材料、结 构及发声方式等  闻其声而知 其人   
3.声音的分类
分类 频率范围 特点与具体应用 作用
可听声 20~20000 Hz 人耳能感知 传递 信息、 传递 能量
不可 听声  高于20000 Hz的超声波  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  应用:超声诊断、超声探测、超声粉碎、超声清洗等
 低于20 Hz 的次声波  特点:传播距离远,容易绕过障碍物,无孔不入。  应用:预报地震、台风、核爆炸等
教材图片解读
命题点1 声音的产生
如图示,声音是由于        而产生的。发声体    停止,发声也停止。
 如图示,在“探究声音的产生”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观察到小球被多次弹开。“发声的音叉紧靠轻质小球”是为了   。
命题点2 声波的频率和振幅
如图示是甲、乙、丙、丁四个音叉振动在同一示波器上显示出来的波形图,其中音叉    和    发出声音的音调相同,因为它们振动的    相同;音叉
    和    发出声音的响度相同,因为它们振动的    相同。
命题点3 弦乐器音调的高低
如图示,在探究弦乐器音调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将三角形柱状小木块B向右移动,是为了探究琴弦音调高低与弦的    是否有关;若要探究琴弦音调高低与弦的粗细是否有关,应该改变琴弦的    ,保持其他因素相同;若增加所挂钩码的数量,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变    。
命题点4 控制噪声的途径
如图示的交通标志牌的意思为    ,这是在     减弱噪声的。
重点实验再现
实验一 探究真空能否传声
1.实验器材:抽气机、手机、广口瓶、玻璃管、橡皮塞等。
2.实验方案:如图示,将手机用细线悬挂在广口瓶中,拨打瓶内手机,倾听铃声大小,用抽气机慢慢抽出瓶中的空气,倾听铃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抽气到一定程度时,是否还能听到铃声。拔掉抽气管,让空气进入瓶中,是否又能听到铃声。
3.实验现象:在用抽气机把瓶中的空气逐渐抽出的过程中,会听到铃声      ,抽气到一定程度,铃声小到几乎听不到。
4.实验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    ,真空     。
5.评估与交流:现有的实验器材很难将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根据瓶中空气逐渐减少,铃声逐渐减小的现象推理:当瓶内空气完全抽出时,铃声应完全消失,即真空无法传声。所以本实验采用的物理探究方法是      法。另外,注意手机不要接触广口瓶,尽量减少铃声依靠固体传声的机会。
实验二 探究影响声音音调和响度的因素
1.实验器材:钢尺。
2.实验方案
(1)如图示,将钢尺紧压在桌面上,钢尺的一端伸出桌面,用手拨动使其振动发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尺使其振动发声,听一听声音有何变化。
(2)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多次拨动钢尺使其振动发声,听一听声音有何不同。
3.实验现象:钢尺伸出桌面越长,振动越    ,频率越    ,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时,用力越大,钢尺的振动幅度越    ,发出声音的响度越    。
4.实验结论:音调高低与声源振动的     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    ;响度大小与声源的    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    。
中考真题链接
类型一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2020·湘西州] 如图示,按照民间传统习俗,迎亲队伍时常以敲锣打鼓、吹唢呐等方式来营造热闹喜庆的场面。关于唢呐与锣鼓的发声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锣、鼓和唢呐的声音都是因为振动而产生的
B.只有唢呐的声音是因为振动而产生的
C.只有鼓的声音是因为振动而产生的
D.只有锣的声音是因为振动而产生的
2.[2020·鄂州] 如图示的四幅图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 (  )
3.[2020·济宁] 以下与声现象有关的几个实验中,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
①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在抽取钟罩内的空气的过程中,铃声逐渐减小
②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里,看到水花飞溅
③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④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4.[2020·成都A卷] 是警察利用无人机对行人“喊话”时的情景,该情景能说明 (  )
A.声音只能向一个方向传播 B.声音的响度与距离无关
C.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D.声音不能传递信息
5.[2020·菏泽改编] 关于声现象,以下选项中正确的是 (  )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
C.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 m/s,保持不变
6.[2020·枣庄] 小强同学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这说明了  。
(2)如图图乙所示,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响铃的声音    ,并由此推理可以得出    不能传声。
(3)将正在响铃的闹钟用塑料袋包好,放入水中,仍可以听到铃声,说明水可以    。
类型二 声音的特性
7.[2020·襄阳] 在大型民族乐器合奏中,我们能明显地区分出二胡和笛子,是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振幅
8.[2020·广州] 甲音叉发声时每秒振动256次,乙音叉发声时每秒振动512次,相比乙音叉,甲音叉 (  )
A.发声时振幅一定更小 B.发声时振动频率一定更高
C.发出声音的音调一定更低 D.发出声音的响度一定更大
9.[2020·宜昌] 生活中经常用“高”来形容声音,以下的“高”描述音调的是 (  )
A.男高音歌唱家     B.请勿在公共场合高声喧哗
C.引吭高歌     D.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10.[2020·南通] 如图所示,用湿手摩擦杯口发声,若改变杯内水量可以改变声音的 (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速度
11.[2020·淮安] 如图所示,将钢尺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相同,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钢尺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此处“不同”是指声音的 (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速度
12.[2020·南充] 吹笛子时,手指按压不同的小孔,可以改变笛子发声的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    dB。
13.[2020·咸宁] 如图所示,口技是民间的一种声音艺术,高超的口技艺人可以模仿各种语音,从声音的特性来看,他主要模仿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现场观众能欣赏到,是因为声音能在    中传播;口技艺人往往通过重拍醒木结束表演,醒木拍得越重,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越大。
类型三 声音的应用
14.[2020·深圳] 生活中处处有物理。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
A.汽车的“倒车雷达”利用超声波来定位
B.防噪耳塞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用“B超”检查病情利用声音传递能量
D.声纹锁依据音调来辨别主人的声音
15.[2020·岳阳] 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调节电视机的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B.“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区分的
C.宇航员在月球上可以不借助其他设备直接用语言交流
D.超声波粉碎结石是利用声波具有能量
类型四 噪声的控制
16.[2020·邵阳] 为了使教室内的学生上课免受周围环境噪声干扰,下列方法中有效、合理的是 (  )
A.老师讲话声音大一些 B.每个学生都戴一个防噪声耳罩
C.在教室周围植树 D.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17.[2020·自贡] 跳广场舞已经成为人们健身的一项运动,优美的舞曲声是由于扬声器纸盆的
    产生的。为了不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和休息,跳舞时将音箱的音量调小,这是在
    处减弱噪声的。
类型五 声现象综合
18.[2020·滨州] 下列关于如图所示声现象的描述和分析,正确的是 (  )
A.图甲:运动员在水中也能听到音乐,说明声音在液体中也能传播
B.图乙:演奏古筝时按压不同的弦,是为了改变响度大小
C.图丙:医生用“B超”检查身体,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D.图丁:防噪声耳罩是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的
19.[2020·威海] 线上学习中与声现象有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老师可以根据音色判断谁在回答问题
B.调节旋钮增大音量,增大了声音的响度
C.有时听不到声音,可能是人发出了次声波
D.学生听老师讲课,利用了声音能够传递信息
20.[2020·牡丹江] 在日常生活的物理现象中,有关声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考场外禁止汽车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
C.分别用相同的力拨动吉他的两根粗细不同的弦可以改变响度
D.向人体内的结石发射超声波去除结石,利用了超声波可以传递信息
21.[2020·丹东] 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利用超声波可以检测出锅炉有没有裂纹
B.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种类无关
C.在公共场合,我们要“低声轻语”是为了降低发声频率
D.在中考期间,考场附近的建筑工地要停止施工,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
【核心要点突破】
一、1.振动 声源
2.波 声波 介质 真空
3.声速 介质种类 温度 大 次之 小
4.340 回声 17
二、1.高低 频率 时间 赫兹 赫 Hz
2.强弱 大 振幅 远近
3.品质 可以 材料 发声方式
三、1.信息 能量
2.声音的反射 吸声 反射板
3.方位 双耳效应
4.20000 20 信息 能量 次声
四、1.噪声
2.无规则
3.声源 传播 人耳
【教材图片解读】
命题点1 物体振动 振动
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命题点2 丙 丁 频率 甲 乙 幅度
命题点3 长度 粗细 高
命题点4 禁止鸣笛 声源处
【重点实验再现】
实验一 3.逐渐变小 
4.介质 不能传声
5.理想实验
实验二 3.慢 低 低 大 大
4.频率 高 振幅 大
【中考真题链接】
1.A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锣、鼓和唢呐的声音都是因为振动而产生的,故A正确,B、C、D错误。
2.B  拨动张紧的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可以产生声音,故A不符合题意;
关闭的立体声收音机,没有产生振动,不能产生声音,故B符合题意;
敲击水瓶琴,水瓶琴振动发声,故C不符合题意;
响铃的闹钟能产生声音,但真空不能传声,所以没听到声音,故D不符合题意。
3.B  ①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在抽取钟罩内的空气的过程中,铃声逐渐减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①不符合题意;
②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里,看到水花飞溅,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②符合题意;
③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笛子里面空气柱的振动频率不同,会导致声音的音调不同,故③不符合题意;
④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④符合题意。
4.C  用无人机“喊话”时,声音在空气中以声波的形式向前传播,喇叭能减小声音的散失,增大人耳听到声音的响度,但声音并不是只向一个方向传播,故A说法错误;当无人机“喊话”过程中向人飞行,离人(听众)的距离越近时,人听到声音的响度越大,故B说法错误;无人机“喊话”的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听众)处,说明空气能传声,故C说法正确;用无人机“喊话”,说明声音传递了信息,故D说法错误。
5.C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A错误;
声速的大小与传声介质有关,故B错误;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C正确;
声速的大小还与温度有关,故D错误。
6.(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减弱 真空 (3)传声
7.C  不同乐器,材质和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8.C  由题意知,甲音叉的振动频率比乙音叉低,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高,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选项C正确。
9.A  男高音歌唱家中的“高”描述的是音调高,选项A正确;请勿在公共场合高声喧哗、引吭高歌、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描述的是声音的响度大,选项B、C、D错误。
10.B  当用湿手沿着杯口边缘摩擦时,是杯子和水发生了振动而发声,当水量越多时,杯子和水越难振动,振动越慢,发声的音调越低。而每次都是用相同的力摩擦杯口,响度和音色都不会改变。
11.C  将钢尺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相同,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用大的力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幅大,发出声音的响度大;改用小的力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幅小,发出声音的响度变小,即钢尺会发出响度不同的声音。
12.音调 90  吹笛子时,手指按压不同的小孔,改变了空气柱的长度,故可以改变笛子发声的音调;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 dB。
13.音色 空气 响度  口技艺人可以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从声音的特性来看,他主要模仿声音的音色;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现场观众欣赏听到的口技艺人模仿的各种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醒木拍得越重,桌面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14.A  因为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强的特点,汽车的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的回声定位工作的,故A正确;
防噪耳塞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的,故B错误;
医生用“B超”检查病情,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的特点,故C错误;
由于每个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所以声纹锁依据音色来辨别主人的声音,故D错误。
15.D  调节电视机的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故A错误;
“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区分的,故B错误;
当宇航员在月球上时,由于没有声音传播需要的介质,所以不能直接对话,需要借助其他设备,故C错误;
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属于利用超声波具有能量,故D正确。
16.C  老师讲话时声音要大一些,后面的学生能听到老师的声音,但不是解决办法的根源,说法不合理,A不符合题意;
学生戴耳罩虽然可以在接收处减弱噪声,但老师讲课声音也听不见,不是合理的办法,B不符合题意;
在教室周围植树可以有效地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说法正确,C符合题意;
安装噪声监测器只能测出噪声的分贝,但不能减弱噪声,说法错误,D不符合题意。
17.振动 声源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优美的舞曲声是由扬声器的纸盆振动产生的;音箱是声源,将音箱的音量调小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
18.A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运动员在水中能听到音乐,说明声音在液体中也能传播,故A正确;
演奏古筝时按压不同的弦,可以改变琴弦振动的频率,改变琴声的音调,故B错误;
医生用B超检查身体,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C错误;
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处控制噪声的,故D错误。
19.C  每个人的声带结构有差别,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可以根据音色来判断谁在回答问题,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响度指的是声音的大小,调节旋钮增大音量,是増大了声音的响度,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人的发声频率高于20 Hz,不能发出次声波;有时听不到声音,可能原因是声音的响度比较小或者离发声体比较远,故C错误,符合题意;
声音能够传递信息,所以老师讲课时,学生能够从老师那里接收信息,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20.A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所以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A正确;
考场外禁止汽车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故B错误;
分别用相同的力拨动两根粗细不同的弦可以改变吉他的音调,故C错误;
向人体内的结石发射超声波除去结石,利用声波能够传递能量,故D错误。
21.A  检测锅炉有没有裂纹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A正确;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液体中的大,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小,故B错误;
“低声轻语”是为了降低声音的响度,故C错误;
建筑工地停止施工,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故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