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他是谁
茅十八带着韦小宝要去找鳌拜比武,途中在一家小酒馆喝酒时,茅十八被一个老太监海大富一顿暴打而倒地,韦小宝也被牵连在内,他们被一帮小太监用黑布蒙住了眼睛,塞进骄子里抬走。只在7岁坐过一次骄子的韦小宝,自我安慰道:“他妈的,老子好久没坐骄子,今日孝顺儿子服侍老子坐轿,真是乖儿子、乖孙子!”
韦小宝偷着坐了一回皇帝的龙椅后,故作豪迈地发出“做皇帝也没什么了不起的”的感慨,可是他自己又不敢在龙骑上坐太长的时间,听到有人进来的声音,他害怕地急忙躲到一个书架的后边,被吓出一身冷汗。随后,他看到鳌拜给康熙磕头时,稍稍探出了身子,斜对着鳌拜,心里想:“你又向皇帝磕头,又向老子磕头,什么满洲第一勇士,第二勇士,有什么了不起,还不是向我韦小宝磕头?”
韦小宝光荣地说自己是“天下第一大小滑头”,在最后,韦小宝带着自己的7个老婆,拉着一大堆搜刮而来的金银珠宝去扬州时,自豪地对着大家说,这天下只有两个人最有钱,一个是皇上,一个就是我这个假太监桂公公。
韦小宝能够如此这般,其实就是靠着一个秘诀
精神胜利法
这个秘诀的始祖可不是他,而是下面这位
阿 Q 正 传
鲁 迅
(节选)
作者及相关知识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鲁迅的作品大体可分为小说、教文、散文诗和杂文: 小说——《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朝花夕拾》; 散文诗——《野草》; 杂文——《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等16部。
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意图 《阿q正传》选自小说集《呐喊》,创作意图有两点: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魂灵”,“暴露国民的 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二是总结 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曾说:我“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 仍不免呐喊几声”。未能忘怀于当日寂寞的悲哀,这恐怕是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直接原因。
《阿Q正传》的主要内容 2022/6/23 《阿Q正传》于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在《晨报副刊》上连载,署名为巴人,后被收入《呐喊》中。《阿q正传》出版后,深受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现已被译成多种文字, 在世界上广泛流传。小说共九章,可分为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世。 第二部分(第二章《优胜活动》、第三章《续优胜记略》)描写阿q性格的主要特征——精神 胜利法。 第三部分(第四章《恋爱的悲剧》、第五章《生计问题》、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描写阿Q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遭遇。 第四部分(第七章《革命》、第八章《不准革命》)描写阿Q在未庄风传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 遭遇。 第五部分(第九章《大团圆》)阿Q被杀。
理 顺 情 节
课文节选
优胜记略:写阿Q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以给人打短工度日。虽然常被村里人开玩笑,但内心 他看不起村里人。他头上有癞疮疤,只要别人说有关疮疤的话题,他就发怒。如果觉得对手弱,他 就故意找茬吵架。输的时候他在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阿Q充满了优越感,如果优越感被 粉碎了,他就又想:我是个“能够自轻自贱的”大人物,便又心满意足了。
续优胜记略:阿Q和王胡打架,但是却输给了以为不是自己对手的王胡。碰巧遇到“假洋鬼 子”,为了撒气,阿Q就骂了一句,结果遭到一顿痛打。遇到小尼姑后,阿Q对她又是骂脏话又是掐 脸蛋,终于觉得刚才的憋气都散了,又充满了自豪感。
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结合影片,
整体感知阿Q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无名无姓,无家无根——地位低下
没有家人,大龄未婚——无依无靠
没有固定收入、穿破夹袄,头有癞疮疤——贫困
总结:阿Q是一个地位低下、无依无靠、贫困的雇农。
人 物 分 析
听其言,观其行,是了解一个人个性特征的基本途径!而一个人的言行又集中体现在他的人 际交往上!请根据阿Q的主要人际关系,补充“人物关系图”,并简要概括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情。
赵白眼、赵司晨、邹七嫂(帮闲)
赵太爷、钱太爷、假洋鬼子、赵秀才、举人老爷、赵太太(有钱人)
王胡、王癞胡、小D(短工)
吴妈(阿Q恋爱对象)
小尼姑、老尼姑(最底层)
阿Q
闲人——阿q癞疮疤被笑话,反抗被打
王胡——比捉虱子,被打
假洋鬼子——挨假洋鬼子的哭丧棒
小尼姑——欺负小尼姑
阿 Q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敏感禁忌——“因为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 再后 来,连“灯”“烛”都讳了。一犯讳,不问有心与无心,阿q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 由于内心卑微,他对周围的一切十分敏感,用“怒”来武装自己,维护自己所谓的“尊严”。
欺软怕硬——“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然而不知怎么一回事,总还 是 阿q吃亏的时候多。于是他渐渐的变换了方针,大抵改为怒目而视了。” 面对对手,力量薄弱他就欺负,比他强大的,他欺负不了,就“识时务”地转变策略,改为“怒 目而视”,这就是典型的欺软怕硬。
自欺欺人——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 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面对现实中的失败,阿q把自己被打“假想”为被“儿子”打,逃避现实,通过这样欺骗自己来寻 求安慰,寻求解脱。这体现了他的“自欺欺人”。
懦弱卑怯——“打虫豸,好不好 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 面对比自己强大的对手,阿q很懂得“审时度势”,马上卑躬屈膝起来,骨子里的“懦弱”和“卑怯” 顿时显露无遗,他受过很多苦,深知反抗是得不到好处的,他通过“示弱”来换取“不挨打”,此时的 阿q,虽懦弱,却是广大生活在底层人们的弱小代表的一个缩影!
总结:
闲人事件——敏感禁忌、欺软怕硬、懦弱卑怯、自欺欺人
王胡事件——自尊自大、争强好胜、怯懦怕恶
假洋鬼子事件——愚昧狭隘、奴性十足、圆滑世故、自欺欺人
小尼姑事件——蛮横霸道、猥琐无赖、欺负弱小
语 言 特 色
(1)阿q的姓名籍贯如此“渺茫”,“渺茫”表明了阿q怎样的地位和处境?
连姓名籍贯都渺茫,可见阿q地位之低。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 受欺负。阿q没有姓,没有名,也没有籍贯,那就是无可依靠,其悲惨处境,自不待言。
(2)阿q一方面因进过城而“更自负”,另一方面又“鄙薄城里人”,这表现了阿q什么样的心 态?
这体现了阿q矛盾的心态。阿q因进过城而自负,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他的盲目趋时,以为进过 城就了不起,看到了未庄人没有看见过的东西;而“鄙薄城里人”则表现了他的盲目自大和狭隘保 守。
(3)“然而阿q虽然常优胜,却直待蒙赵太爷打他嘴巴之后,这才出了名。”“阿q此后倒得意了 许多年。”两句中“蒙”“得意”有什么含义?
挨打也像荣幸地蒙受恩惠,挨打了还得意,作者在此处用反语,意在说明阿q的可悲,形象地 刻画了阿q以及看客们的变态心理。
(4)“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怎样理解“不幸”“倒”“几乎”这几个词?
“不幸”与“赢”自相矛盾,但实际表明,阿q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根源了!“倒几乎失败”,阿q这一次面临失败的真正考验,但实际上他的精神胜利法又一次神奇地发挥了作用。作 者用这样的话意在表明,连这样的失败都没有使阿q的精神胜利法失效,可见阿q已经无可救药了。
(5)阿q见自己的虱子比不过王胡的,“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这是为什么?
“美比不过他们,同他们比丑”,这就是阿q的麻木愚昧。
(6)“阿q跄跄踉踉的跌进去,立刻又被王胡扭住了辫子,要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阿q在这刹 那,便知道大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照例”“等候”一词妙在何处?
“照例”说明阿q总处于被打的地位,他被王胡等人拉到墙上碰头远不止一次,而是家常便饭。 “等候”一词,不仅表明阿q的奴性,被动挨打不敢反抗,更表明他主动地接受惩罚。这种奴性人 格,变成某种受虐狂,让人触目惊心。
(7)阿q“十分得意的笑”,酒店里的人“九分得意的笑”,这是为什么?这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 象?
“九分”是作者生造的词,但十分成功。作者略带幽默地鄙夷了“酒店里的人”即看客,这些看 客,他们因为没有像阿q一样亲自动手调戏小尼姑,因此觉得不过瘾,所以比阿q少一分得意,只有 九分得意。这表明当时人们之间缺乏最起码的同情心。
主 题 探 究
精神胜利法,也叫阿q主义(阿q精神),是指一种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打击或失败而又无 法改变现实局面的情况下,避开现实生活中的失败,换个角度,从精神上自欺自骗以求自我安慰, 从而得到精神上的胜利或解脱的心理调节方法。
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的屈辱史,封建统治阶级在这种 特殊的历史下形成一种变态的心理,一方面对帝国主义者奴颜婢膝,表现出一副奴才相;另一方面 对自己统治下的臣民又摆出主子的架子,进行疯狂的镇压,凶狠地盘剥。 鲁迅不止一次地对这种畸形变态心理作出概括:“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粉 饰,聊以自慰。所以中国人倘有权利,看见别人奈何他不得,或者有‘多数’作他护符的时候,多是 凶残横恣,宛然一个暴君,做事并不中庸。”他们对帝国主义侵略已到了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地 步,但偏要自称“天朝”,沉醉在“东方的精神文明”中,鼓吹中国文明“为全球所仰望”。已经到了死 亡的边缘,却追求精神上的胜利。这一思想深深毒害着处于下层的劳动人民。 而统治者的“精神胜利法”和对人民进行的封建麻醉教育,正是造成劳动人民不觉醒的精神状态 的麻醉剂。这种麻醉剂只能使劳动人民忘却压迫和屈辱,无反抗,无斗志,永远处在被压迫、被剥 削、受毒害的状态中,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成了像阿q那样的可怜人。 《阿q正传》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鲁迅写作这部小说的目的,就是要揭露“国民的劣根性”, 因此,阿q的性格就是现代中国国民性的象征。小说特通过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揭露了中国的民 族劣根性,揭示了病态社会人们的病苦,“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