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分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4》(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分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4》(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6-30 22:44: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九课时《解决实际问题4》教学设计
维度 项目 内容要求
教材内容 分析 《解决实际问题4》 人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9课时,P42-43,P45-6、7、8、9题。
知识点 了解工程问题应用题的特点,会用分数的知识解决工程问题方面的实际问题。
知识图
学情分析 一般特点 共性学情:用分数的知识解决问题,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特别是用分数代表具体量,并解决问题,更为难以理解。但学生的探究精神是比较好的,也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关键是要让学生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的本质,体验变与不变。 个性学情:我校的大部分学生家庭重视教育,学生也有一定参与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们注重学生参与探索未知问题、合作交流活动,积累了一定的活动经验,学生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但抽象推理的能力、建模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起点能力 在本单元学习之前,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技能等经验,以下是学生的逻辑起点: 1、学生已学习了用分数表示效率、速度等,表示独立个体的效率、速度等,学生是很熟悉的,但要用分数表示两个个体的效率、速度,这两个个体还要合作完成一项任务、走完一条路,学生理解数量关系是比较抽象的。 2、学生在四年级时已学习了常见数量关系,理解了效率、时间、工作总量间的关系,但都是限于具体量的。 3、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有运用猜想、假设、探索、验证等方法解决问题的经验,但对于抽取生活情景中的数学知识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学习目标 分析 课时目标 了解工程问题的题目结构特点,能正确解决简单的工程问题。 经历从各种不同的生活情景中抽取出本质的数量关系的过程,感受在分析数学关系的过程中的变中有不变、模型等数学思想。 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开放性和多样化。
重难点 分析 教学重点 能正确解答与工程问题相类似的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灵活用具体量或分率的方法解决与工程问题相类的实际问题。
教学关键 沟通具体量与分率的关系,能用分率表示效率或速度,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学法 分析 教法设计 启发式教学法、尝试教学法。
学法选择 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复习与引入 1、口答。 (1)修一条公路,甲队要用4天完成,平均每天修这条路的( )。 (2)甲、乙两队合修一条公路,甲队每天修这条公路的,乙队每天修这条公路的,甲队和乙队每天共修这条公路的( )。 2、解答下列各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修一条长200米的公路,修路队用4天修完,平均每天要修多少米? (2)修一条长500米的公路,甲队每天修60米,乙队每天修40米,两队合修,几天修完? 3、修改复习题成例题,引入课题《解决实际问题4》。 1、学生口答。 2、学生独立解答,并展示答案。 口答部分从表示一个队的效率到表示两个队的效率和,为解决本课的难点——用分数表示效率作铺垫。 复习有具体量的工程问题,起着唤醒学生记忆的作用。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回忆“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这三种量间的关系,为学习新课作准备。
环节二 阅读与理解 1、指导学生认真比较例题与准备题,找出异同。 (1)相同:情景相同;所求都是合修时间。 (2)不同:条件不同;路的总长例题没有给出。 2、猜想:有什么办法求合修时间? 1、比较例题与准备题的异同。 2、学生进行猜想:把路的总长设为一个具体数。 从准备题(路的总长是具体数)过渡到例题,有助于学生寻找例题的解题策略,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发现例题没有路的总长,会猜想假设路的总长为一个具体数,从而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可以灵活处理。可以由学生完全独立进行猜想、探索、解决问题;也可以先让学生举出要假设路的总长是多少比较合理(所设数是12和18的公倍数)。
环节三 分析与解答 1、引导学生进行解答。 2、学生汇报解法。 3、比较各种解法的异同。 (1)所设路的总长不同。 (2)求出的合作时间都是天。 4、路的总长还可以统一设为什么呢?让学生尝试解决。 5、比较设路长为具体数与单位“1”的解法。 (1)用单位“1”表示具体数,更有代表性与普遍性。 (2)降低了计算的难度,算式也更简洁。 6、阅读书本P42-43。 1、学生独立尝试解决例题。 2、学生汇报解法。 3、讨论:各种解法的异同。 4、猜想路的总长设为单位“1”,并尝试解答。 5、比较异同。 学生进行解题后的分析,要交待清楚怎样求一队和二队的工作效率、根据什么求合作时间。 讨论解法的异同,目的是要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无论把路的总长设为多少米,求出的合作时间都是一样的。如果前面的设数环节是完全放手的话,也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设的数是12和18的公倍数,算起来比较方便。 这一环节也要灵活处理。如果前一环节已有学生把路总长设为单位“1”,就可以一起进行比较,并归纳解法。 这一比较重点要突出用单位“1”表示总路长,适用于任何两人、两队合作完成任务的情况,表示效率更方便,计算起来更容易。采用这种方法解决此类问题更具代表性与普遍性。
环节四 回顾与反思 1、怎样检验? 2、解决两队合作完成一项任务的问题,有什么方法? 1、学生在书上把检验的方法写下来。 2、解法回顾。 引导学生进行检验,要注意两步:一是合作的时间应比12和18都少;二是可以分别求出两队的工作总量,看看是否完成了全路的维修任务。 在解法回顾的过程中,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解法的多样化。
环节五 巩固与练习 1、P43-做一做。 2、P45-6、7、8。 3、P45-9。对比分析工作总量的统一性。 1、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分析。 2、学生独立完成并指名分析。 3、学生独立完成。 分析此题的关键,把什么看作单位“1”、两车的效率怎样表示、效率和怎样表示。 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数量关系,说清楚把什么看作单位“1”,两效率(速度)怎样表示,根据什么求合作(相遇)时间。 学生独立完成后,要注意对比分析在解法中不能出现工作总量的不一致性,即表示效率用单位“1”,求合作时间用具体量的情况。通过对比,进一步让学生明确,用单位“1”表示工作总量,适用于所有同类的解决问题,数量关系更直接、简明。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