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多元一体
2023届高中历史微专题复习
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2017年版2020年修订)
农耕文明的勤劳质朴,崇礼亲仁;草原文明的热烈奔放、勇猛刚健;海洋文明的海纳百川、敢拼会赢,源源不断注入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禀赋,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多元一体”习近平的民族观》
前 言
第壹章
先是有若干单一的民族内部统一的出现,如夏、商、周等族的最初形成。然后有地区性的多民族的统一,如战国七雄。然后有全国性多民族的统一,如秦、汉、隋、唐、元、明、清。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秦朝设典客等;汉朝设大鸿胪等;秦汉修长城,北击匈奴;汉朝屯戍等
礼部和鸿胪寺;隋朝与琉球交流、册封冼夫人;唐朝和亲、羁縻州
宋朝和少数民族政权时战时和;元朝设宣政院管辖西藏事务
明朝修长城筑九边;清朝设置理藩院、改土归流、设驻藏大臣、册封宗教首领、联姻等
公元前221年
220年
581年
907年
960年
1368年
1840年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时空观念 】
秦汉时期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1. 秦朝(1)管理机构:
中央设“典客”“典属国”等
(2)民族关系:
北:逐匈奴,修筑长城
南:抚夷、越,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时空观念 】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秦汉时期
2. 汉朝(1)管理机构:
中央设大鸿胪(2)民族关系:
北:匈奴和亲—出击—西迁
西:设 “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府
东北:设护乌桓校尉
民族关系
秦汉时期
汉王朝在广阔的边疆地区以长城为主干,设置完善的由塞、障、亭、燧组成的嘹望、预警和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不仅可以及时掌握边疆地区的情况,而且也可以防御来犯之敌,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对强大的匈奴先后采取了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徙、分化瓦解等政策;对西域诸国则是先后采取了频繁遣使者往来以密切关系、武力征服、和亲、屯田、册封官爵等政策和措施;对南方诸族则采取了郡县制和羁縻统治并行,“毋赋税”的政策。从边疆稳定、民族关系和睦的角度看,汉王朝的边疆政策是较为成功的。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时空观念 】
魏晋南北朝时期
西晋八王之乱以后,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纷纷建立割据政权,中原地区陷入分裂状态,直到北魏统一北方,长达一百三十多年,历史上称为五胡十六国时期。这一时期表面上看,似乎是一个大分裂大动乱时期,其实深入探究起来,应该说是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期。关键就是胡人汉化与汉人胡化,各民族在融合中求同存异,为大一统帝国的重建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魏晋南北朝时期
北魏迁都洛阳
北魏孝文帝改革
【时空观念 】
魏晋南北朝时期
西晋八王之乱以后,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纷纷建立割据政权,中原地区陷入分裂状态,直到北魏统一北方,长达一百三十多年,历史上称为五胡十六国时期。这一时期表面上看,似乎是一个大分裂大动乱时期,其实深入探究起来,应该说是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期。关键就是胡人汉化与汉人胡化,各民族在融合中求同存异,为大一统帝国的重建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时空观念 】
中国古代的
民族关系
隋唐时期
1. 隋朝(1)管理机构:
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
(2)管理措施:
北:突厥、吐谷浑等周
边民族先后归顺
岭南:册封冼夫人
推行郡县制
加强与流求联系
【时空观念 】
隋唐时期
2. 唐朝(1)管理机构:
中央: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
地方: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
(2)民族关系:
与边疆地区地方政权保持良好关系
西藏布达拉宫
法文洞文成公主像
唐朝章怀太子墓壁画
《礼宾图》
(右一为东北少数民族使节,右二为日本或高丽使者,右三为拜占庭帝国使者)
唐朝阎立本《步辇图》
(描绘的是吐著使节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时的场景)
隋唐时期
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该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但必须由中央任命,同时取消了少数民族首领原有的“可汗”称号。其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唐政府在上述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代表中央行使对羁縻府州的管理权,如安西、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各羁庶府州。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袭。边疆的行政包括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共约八百多个。
——摘编自韦庆远主编
《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
两宋时期
局部政权割据、争战状态下
各族间的交融交未中断
【时空观念 】
中国古代的
民族关系
1. 元朝(1)管理机构:
宣政院、行省、
澎湖巡检司
(2)管理措施:
“行汉法”、四等
人制等
元明清时期
【时空观念 】
2. 明朝(1)管理机构:
礼部、鸿胪寺、
提督四夷馆
(2)管理措施:
修筑长城,羁縻政策等
中国古代的
民族关系
设土司
元明清时期
【时空观念 】
3. 清朝(1)管理机构:
理藩院
(2)管理措施:
联姻
军事行动
册封管理
改土归流
等
元明清时期
中国古代的
民族关系
改土归流
满蒙联姻
册封达赖
驻藏大臣
平定叛乱
台湾设府
第贰章
中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
(1)中央机构:鸿胪寺、提督、四夷馆、宣政院、理藩院(2)管辖:设郡管辖;西域都护府;羁縻性质的卫、所(3)战争:秦汉与匈奴的战争;宋、辽、西夏、金之间的战争(4)和亲: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等
(5)通使: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6)移民:屯垦政策、戍边政策、边疆地区移民(7)册封:唐朝册封南诏王,明朝册封僧俗领袖,清朝册封达赖班禅
(8)交往:明朝在边境与蒙古、女真开展贸易
第贰章
处理民族关系中较好政策
所产生的主要作用
(1)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2)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3)有利于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4)明清时期较好的民族政策,还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壹
贰
叁
春秋战国时期
诸侯争霸,华夏族在战争中与其他少数民族接触频繁,促进民族交融,形成华夏认同观念。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推行汉法,推进民族交融;蜀国坚持搞好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吴国汉族和山越族共同生产,开发江南;民族大交融趋势出现。
辽、宋、夏、金、元时期
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封建文化,在加速自身封建化进程的同时,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特别是元的统一,使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并且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
民族交融
指忠诚于本民族、为维护和扩大本民族的利益而斗争的思想观念。
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
指公民对国家(历史文化、民族语言、领土主权、整体经济利益、民族精神与信仰)的认可、接纳、服从、忠诚。
指构成民族的成员(个体)对本民族(整体)的起源、历史、语言(我呢话)、宗教、习俗的接纳、认可、赞成和支持,并由此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民族依附感、归属感和忠诚感。
民族主义
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民族意识
历史概念拓展
微专题总结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中华文明所处地形复杂,族群众多,但它在历史上却发展出以汉族为主体,融合了许多其他族群文化的辉煌文明,长期保持了自己的文明特性,如精耕农业、统一帝国、儒家伦理等等,历经磨难而未曾中断,彪炳于世界,贡献于人类。这在世界文明史的发展上可以说绝无仅有的。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习近平
结 束 语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感谢您的聆听
多元一体
高中历史微专题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