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写作指导:解读时事材料的方法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写作指导:解读时事材料的方法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30 22:17: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高考写作:
解读时事材料的方法
1.明白审题三原则
2.明白立意四原则
3.掌握审题立意的步骤
教学目标
时事新闻类材料作文题,按照试题提供的材料的形式与内容,大体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以为戒的反面事例,还有引起争议的事例。同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查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当然,在考场上为了提高作文分数,应尽量选取最佳的角度,做到立意深刻,即最能体现高考《考纲》在写作“发展等级”中“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的能力要求。
时评文的价值在于立意有创见,在于能从作文题材料中提炼出独到新颖的观点。为此,我们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对时事新闻材料进行解读,抓住其核心价值。
所谓“透视式”解读,就是要求考生拨开材料的迷雾,穿透表象的樊篱,纵向深入开掘,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用思想之手挖掘潜藏在作文题材料纷乱现象背后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特点,发现其所蕴含的真谛,反映生活的底蕴,做到“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即在立意上做到有独特的感悟,不人云亦云。面对时事类作文材料,我们首先可以考虑从事件反映的本质这一角度立意。
时评类材料作文给出的参考资料,常反映一定的社会现象,而我们在作文过程中,论述的层面绝不能局限于现象,而要通过自己的思考,挖掘现象背后的本质,由表及里,使作文的探讨走向更深的层次。
方法1:“透视式”解读,“由表及里”立意
训练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16年国际奥委会对北京奥运会的尿样进行重新检测,在牙买加接力队队员内斯塔·卡特的尿样中发现兴奋剂,2017年1月25日,国际奥委会宣布剥夺以博尔特领衔的牙买加男子4×100米接力队的北京奥运会金牌。
2017年1月29日大年初二,一名成年男子为逃票翻越栅栏进入宁波雅戈尔动物园虎山内被老虎咬死。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或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看法。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少于800字。
【解读】 
材料中的第1段是说运动员的尿样中发现兴奋剂,被剥夺了金牌;第2段是说男子为逃票翻越动物园栅栏被老虎咬死。运用“透视式”思维立意,不难发现,这两则材料性质都属于反面事例,有一个共性,即当事人不遵守规则。无论是比赛规则,还是动物园管理规则,凡有规则,都是用来维护社会正常运转的,它不仅是对我们的约束,还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安稳生活的保证,是社会平稳前进的基础。不遵守规则就是在破坏公平公正,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立意】 
抓住这个核心语意,由表及里,就可以提炼出深刻的主旨:
①规则既是一种约束,也是一种保护;
②社会的进步需要规则的约束,我们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应审视规则,完善规则,但不可无视规则,破坏规则;
③破坏规则,必食其果;等等。而后从中筛选出自己感悟最深的立意进行写作,这样作文也就有了深度。
作文立意要深刻,不仅在于认识事物的本质,也在于揭示事物之间内在的因果关系。“追问式”思维立意,就是在阅读时事新闻类材料时,要善于通过捕捉材料中的重点句,找到思维的聚合点,进行由果溯因的追问,让思维深入到“人之所罕至”的“险远”之处。如果我们的文章仅仅为了说明人尽皆知的现实情况,立意也不过如此。
这就需要在别人都想到的层面上,多问几个“为什么”,从纷繁的因果中找到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预见最要害或最有深远意义的结果和发展,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
方法2:“追问式”解读,“由果溯因”立意
训练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最近,“土豪”这个原本带有明确历史意涵和贬义色彩的词,经过“网络造词运动”的重新赋义,传遍大江南北,成为热词。
它原指在乡里凭借财势横行霸道的坏人,后被网友引入虚拟世界,指代一些在网络游戏上舍得花大钱的玩家。然后又被引申为有钱而喜欢炫耀的人,意即“气质够土,花钱够豪”,或者解释为“土气的富豪”,大概就是“暴发户”的另一个说法,或者作为“富而不贵群体”的代名词。
9月9日,微博上发起“与土豪做朋友”以及“为土豪写诗”活动,诞生了“土豪,我们做朋友吧”这句流行语,再次加剧了“土豪”一词的走红。
11月12日,浙江义乌某准新郎订婚,出手就是8888888元现金,重量达到102公斤,被网友调侃为“土豪订婚”。当下这类炫富的事情不少,被称为“土豪现象”。
在多数人的印象中,“土豪”无疑是个贬义词。然而,短短一段时间的传播过程,却让“土豪”所有的原始贬义不断被消解,直至变成一个中性甚至还带有褒义的词。
对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或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少于800字。
【解读】 
这道作文题材料,最后一句是重点句,抓住这一重点句进行由果溯因多方追问——任何一种社会现象都有其存在的原因,中国“土豪现象”也不例外,它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就其本质来讲,这是物质主义或金钱至上的一种表现,其心理根源主要是在虚荣心的驱使下,希望以金钱和财富来体现自己的社会地位,以求得到别人对自己的尊敬和追捧。
还有一些人一直过着贫苦的生活,现在经济条件好了,想改善生活,于是乎也大把地花钱。
【立意】 
如此思考论述,就使得文章立意深刻,不致人云亦云而肤浅地一味批驳“土豪现象”,将土豪“一棍子打死”:
①土豪,可以是文化多元时代的一面镜子;
②“土豪热”的背后是文化失色还是多元化发展;
③“土豪”成为一道有着黑色幽默意味的社会裂痕;
④人们对于现状的不满,通过对“土豪”的戏谑与自嘲的姿态,进行了解构与新的建构,不以为怪;等等。
从时事新闻类材料中挖掘出深刻内涵,会使我们的立意更加高远,我们应抓住这深刻内涵深入拓展,由此及彼,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即对接社会,站在时代的高度,及时提出并回答当代人们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表达对生活的认识和看法,这样,让自己的思维深入一层,观点态度就跳出了常人的层面。
方法3:“拓展式”解读,“由此及彼”立意
训练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英国广播公司(BBC)拍摄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够坚强吗?中国学校》引起热议。片中讲到,英国政府邀请5名中国教师到英国汉普郡一所中学,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中式教育”。最初,“中式教育”在英国学校遭遇“水土不服”——中国教师与英国学生因课堂纪律问题冲突不断:英国中学生无法适应中国式的“高强度教学”,中国教师也对英国学生的课堂举动十分“抓狂”,在此过程中,甚至有英国中学生被中国教师“训哭”。但最终,中国教师教的英国实验班数学、自然科学的考试成绩,比英国教师教的同等学力的班级整体成绩高出10%。英方校长斯托格承认中国教师胜出,他跟中国教师握手表示祝贺胜利,并且说“英国学生真的要向中国学生多学点东西”。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或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少于800字。
【解读】 
立意要深刻,必须针对英国“中式教育”试验这一事件——英国学校进行教学改革试验,采用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并斥巨资提供教科书和培训教师。通过“英式教育”和“中式教育”两种方法的对比,肯定了“中式教育”的长处。而后对英国“中式教育”试验这一事件由此及彼加以拓展,联系社会现实思考,以彰显时代的意识。
【立意】 
①无论是一个政府,还是一个组织、一个部门,抑或是个人,当我们发现自身发展存在问题时,首先应当敢于正视和剖析问题,探究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找到解决办法;
②应当大胆运用“拿来主义”的方法,勇于试验——即使“拿来”学习和借鉴的东西优劣共存;
③最后是通过试验,结合自身特点有选择地借鉴和参考。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进一步地深入拓展:推而广之,对于任何事物,我们必须理性地看待它的优劣,切勿片面地做出评价,更不可盲目跟风。因为,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组织,一个个体,一项事业,能够持续稳健发展,离不开发展过程中选择适合自身实际的道路、适合自身发展的策略方法。否则,就会走弯路,甚至走错路,直至走上不归路。这样的深入拓展,立意一定不同凡响。
时事新闻类作文材料中的事件,很多情况下是利弊互见,见仁见智,以使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考,对事件“表明态度,阐述看法”,从而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
平常我们在QQ群里或微信群里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人在讲道理、作分析时,观点过于偏激,总会对事物的某一方面过分地强调,把话说得太绝对;对某件事情要么大吹特吹,要么全盘否定。
对于利弊互见的时事,我们必须以一分为二的观点、用辩证的思维方式来审题立意,来分析问题,才能使文章的观点更加客观真实,也更具说服力。
方法4:“思辨式”解读,“一分为二”立意
训练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湖北省襄阳市人民路小学六年级二班学生们的作文,让语文老师犯了愁,不知如何评判。作文题为“我的理想”,可大家的理想不再“高大上”,变成了“美食家”“吃货”,有的甚至想当“土豪”当“高官”。其中一位学生绘声绘色地描绘着自己的理想:“我的理想是当一名富豪,以后可以开名车住豪房。”引起不少同学的共鸣。
对此,你有什么感悟和思考?请表明你的态度,阐明你的看法,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少于800字。
【解读】 
如何看待“近年来各地惊爆小学生梦想长大后当吃货、当土豪、当高官等理想”这一时事材料?这就必须理性思辨,一分为二进行分析:应当理性地看待此种现象——我们大可不必为此惊叹与担忧,这是“童言无忌”的最好诠释,是“言为心声”的最好见证。孩子们只是说出了他们真实而淳朴的想法而已,值得我们用心呵护。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去指责那些想成为“吃货”“土豪”“高官”的孩子。
当然,从此类事件中也应引发对“励志”教育的反思——虽然我们不必因小学生的理想过于“现实”而惊叹与担忧,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此种现象为我们的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励志”教育敲响了警钟,值得我们深思。
【立意】 
从正面立意:
①我们必须以包容的心态看待小学生的“现实”理想;
②在肯定小学生们这些理想的同时,应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价值观;
③教育他们如何通过正当途径成为“富豪”“高官”等。
从反面立意:
①学生的理想不再“高大上”,值得我们深思;
②小学生的“现实”理想,折射出的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学生“励志”教育的物质化、功利化和庸俗化;等等。
这样,辩证地一分为二地表明自己的看法,立意也就有了深度和宽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