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高考写作:
时评文写作
1.明白审题三原则
2.明白立意四原则
3.掌握审题立意的步骤
教学目标
时评是“时事评论”的简称,顾名思义就是对新近发生的某一事件、新出现的某种现象以及说法进行分析评说,来明辨是非,表明立场,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为目的的一种写作文体。时评具有较强的时效性,要求写作者对社会问题或现象观察敏锐,认识深刻,立意新颖,表达生动。
近年来的高考作文越来越联系社会现实,出现了诸多时评类作文。如:
2014年北京高考卷作文:“‘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父亲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时接电话违规,女儿举报父亲,虽然要求以书信方式写作,但也要求“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2016年浙江卷明确了论述文体,要求考生紧密联系当下生活热点,以“虚拟与现实”为话题,深入思考,阐述观点。
2016年,教育部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反映时代主题、传递价值观念、考查思维能力的时评类作文,因其契合了教育改革的方向,而在2017年高考中“集中爆发”,全国八套高考试卷中有四套的作文是时评类的。如:
国家热点战略“一带一路”、大众娱乐活动“广场舞”、当前发展得如火如荼的“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等关键词出现在全国新课标卷Ⅰ作文中,让人耳目一新。
北京卷作文题“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以2049年共和国百年华诞为情境,要求考生通过拍照来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小切口,大开掘,暗合“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
江苏卷作文题由“生活中离不开车”切入,并从车的“种类”和“形态”两个方面加以提示,帮助考生展开丰富联想,积极引导考生关注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
山东卷作文题取材于真实的新闻,材料涉及的夜读、书店24小时经营模式、书店中的流浪者与拾荒者等都是考生有所感悟、可以发挥的话题。
2018年高考中,全国新课标卷Ⅰ、全国新课标卷Ⅲ、北京卷、浙江卷都涉及时评内容:
全国新课标卷Ⅰ材料“世纪宝宝中国梦”精选7个年份,既集中展示中国新世纪的标志事件和新时代的重大规划,又精准对接这一代考生成长史的重要时刻,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与历史感。
全国新课标卷Ⅲ选取了体现时代发展历程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三幅标语为作文材料。
北京卷关注的是“生态文明建设”,属于通常所说的“环保”话题。
浙江卷一改过去的诗意和讲究人文性,而转向直面当下、直面社会、直面时代,涉及的话题是“浙江精神”。
这类作文题往往给考生创设一个情境,出现对立性的问题,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方案。近年高考作文在继承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等传统优势的同时,又在避免套作、宿构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能考查考生真正的作文能力。
高考时评文之所以被称为“特殊议论文”,这是因为时评文通常以时事及社会热点为评论对象,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也可以就“身边”事、“心头”事发表意见,因此,它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
1.准确的针对性
写时评要就事评事,就事说理,所以时评需要把所评之“事”交代出来,有针对性地发表评论,然后有的放矢地进行写作。所谓“针对性”是指:为什么要写,针对什么而写,要解决什么问题,希望读者能从中得到什么等,都应当十分准确。准确的针对性是高考时评文有生命力的一个关键。
一、高考时评文的特点
2.严密的逻辑性
时评文是直接对时事进行议论,有很强的论辩色彩,因此要求逻辑严密。在写法上,要有明确的观点、充分的论据、精练的语言、合理的论证及严密的逻辑性。这就需要行文时注意层次,对文章诸多的段落层次进行谋划和布局,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逻辑关系要非常严密,这样才能使整个内容显得严谨而和谐,才能保证文章提出的观点令人信服。可以说,规范和严谨的结构,是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的保证。
3.透彻的说理性
“以事实为依据,以道理为准绳”是时评文写作的基本原则。时评文就事评事,就事说理,在写作上,往往是以说理议论为主,要求针对时事热点话题展开分析,提出自己独到的认识见地;需要运用多种说理方法进行理智的分析、理性的判断、准确的阐释,找出事件产生的因果关系,全面地分析和判断事物,进而“透过现象看本质”,指出现象存在的背景,探究现象的本质,分析现象发生的意义等,才能把道理讲深讲透,从而让读者信之、服之。
请看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Ⅰ时事热点类作文题: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满分范例】
千里莼羹,末下盐豉
《世说新语》有云:“千里莼羹,末下盐豉。”梁实秋解说“千里”“末下”乃地名,这莼菜难烹,须用盐豉来调解其味。而这两地相去甚远,说来道去不过一个“吃”,更兼一种叫“家乡的味道”氤氲心间。
中国人会吃举世闻名。有无辣不欢的川菜,重口劲爽的湘菜,精致可口的淮扬菜,甘甜健康的粤菜……一阵来自《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潮风靡全球,显现出中华美食迷人的魅力。
自明清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江浙人民因经济发展迅速,变得极为富有。人闲下来了,有钱了,于是在“吃”上颇下功夫。一碗佛跳墙集各色山珍海味于一身,鲍鱼、火腿、牛肉、竹笋、杏鲍菇……也怪不得起名者赐“佛跳墙”这一名讳,得此美味,恐怕连四大皆空的佛也要翻越“荤戒”的樊篱来一尝美味了吧?
这还仅是小小一隅,梁实秋先生在其著作《雅舍谈吃》谈其作为一个食客,回忆幼年的美味与中年时到各大酒楼品尝到的盛宴无一不令读者体内馋虫蠢蠢欲动。
老北京的豆汁儿,核桃酪,核桃腰,窝窝头……这些寻常百姓家所食之物彰显着生活的疾苦与“苦中作乐”品尝美味的安宁幸福。东兴楼的爆炒猪肚儿,全聚德的全鸭宴,玉华台的狮子头与灌汤包……体现了食客以“吃”为欢的真性情。
梁老书中所提似乎皆为真材实料,自然味美,那食客吃得肚皮圆圆的舒畅自在亦可想见。
可惜今日之食客难以体味梁老的感受了。
自前几年的某牌婴儿奶粉被曝含有三聚氰胺,食品安全问题越加严重,不法商家愈加猖狂。色素豆腐、塑料豆皮、激素水果、红心咸鸭蛋等一些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令人担忧。民以食为天,如今的这片天充斥着种种黑暗与阴霾。天都塌了,民何以存?加紧整治刻不容缓。
俗话说饮食男女,一个“俗”字左边为人,右边为谷,人食五谷,自然无法免俗。而吃也是一种文化,它反映了人们最深刻的感受。国学大师钱穆说:“人各有欲,而得其所欲则必在道。”中华美食作为一种承载物,亦充满了优秀的中华文化与人文情怀。怎容他人因利益蒙蔽而予以玷污?只渴望重回游子尝得莼羹后胸中百转千回的日子。渴望还给百姓一片澄净的天,更渴望中华美食重现光华!
【解读】
文章由《世说新语》、梁实秋先生作品中有关美食的文字说起,有古有今,有名有形,酸甜香辣精致劲爽,东南西北皆有美味;有意无意间,还让“家乡的味道”氤氲其间。把中华美食评说得“令读者体内馋虫蠢蠢欲动”。接下来一转,“可惜今日之食客难以体味梁老的感受了”,所以然者何?因为“食品安全问题越加严重”,过渡自然轻巧。后半部分指明不安全食品的危害,分析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言不烦,最后表明态度“渴望中华美食重现光华”。
文章亮点颇多。比如构思精巧,结构紧凑;比如内容集中充实;比如感情真挚、自然;比如表达流畅,富有文采;等等。这里想特别指出的是下面两点:
一是积累丰富。作者平素阅读肯记东西,也十分留意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提炼留存,一旦需要,即可处处运用自如。阅读的积累,如《世说新语》《雅舍谈吃》、钱穆的言论、影视节目《舌尖上的中国》等;留意日常生活,如对中华美食的评介,名称、特点、产地等,皆信手拈来,如数家珍。仅这一点,至少告诉我们:怎样做到作文有东西可写。
二是写得雅致轻灵,摇曳生姿。主要表现在文采上,语言流畅生动,形象而有意蕴。遣词造句,规整中有变化,自然中透着精细,很有张力。开头结尾,自有照应;铺垫过渡,不着痕迹;引用对比,皆得其时。营造出了整体的味道:以日常的吃食之俗,道出了其中的文化之雅。这个“雅”,正是作者倾力构造的承载器具,用它来承载作者的感悟:中华美食,是它的创造者求食品制作之道的结果,享用它的人也自应“得其所欲则必在道”。作者所虑,可谓深矣。
高考时评文写作,要想获得高分,除了前文讲的“立意深刻”外,还要做到结构严谨,说理透彻。
时评文写作,行文要讲究层次间的逻辑关系,要善于运用关联词(因为要进行说理论证,必须彰显体现让步关系、对比关系、因果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等关系的关联词)或表层次的“路标”词指示文脉,推进说理,这样才能让全文结构严谨,内容“一目了然”。
时评文写作思路一般遵循下面“三步走”:
第一步:开篇。
亮出观点:先引述原材料,即对材料作恰如其分的概括并作有针对性的引述。凡材料中与论点关系不大或毫不相干的内容都要淡化或删去,而材料中与论点密切相关或明确表达观点的内容则要强调和突出,达到“论点源自材料,材料生发论点”的要求。在引述材料后,紧接着用一个句子点明中心论点。
二.高考时评文写作如何获得高分
第二步:主体部分。
①阐明理由:就是就事说理、议论,并进行深入、透彻的剖析,要为自己的评判写出分析和理由。阐明理由是时评的灵魂所在,如果说“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是司法上的一条准则的话,那么,时评的写作也可以说需要“以事实为依据,以道理为准绳”。既能把对这件事的看法说清楚,又能将看法的依据和道理写深写透,这样的评论才是好的评论。
②拓展发散:就是“引申”“类比”,由此及彼地展开联想,特别要联系当前的社会实际。文章内容是否充实,是否具有针对性,关键就在这一步。原材料再丰富,充其量也只是一个点,一个小小的点,是“沧海一粟”,如果再联系社会现实,这就像摄影机镜头画面定格后又逐渐地放大、放远,展开更广阔的背景一样,使得文章的内涵更丰富、更广阔。能使读者由衷感到从材料内提炼出的观点确实有意义,令人信服。是从“小”到“大”的深化。
第三步:结尾。
卒章显志:是在主体部分“阐明理由,拓展发散”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得出的结论,升华主旨,同时注意回扣材料,照应开头,使文章浑然一体。
(说明:段落的安排需根据写作的需要灵活设置。)
请看全国新课标卷Ⅱ时事类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大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为破解生命科学之谜作出重大贡献,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走出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之路。小刘,酷爱摄影,跋山涉水捕捉世间美景,他的博客赢得网友一片赞叹:“你带我们品味大千世界”“你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
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如他,风采无限
人生之路,以其多样和繁盛充实着我们的生活,亦用其复杂和差异考验着我们的选择。不同的人生之路决定不同的人生价值,我尤为欣赏大李,认为他的人生最具风采。
不可否认,爱岗敬业,勤于奉献,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的老王有他的风采,他让我们看到,平凡如你我的小人物,也可以通过潜心所热爱事业的创造,为人生延展与增添价值;酷爱摄影,跋山涉水的小刘凭借对山水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将青山悠悠、流水深深的美景定格于镜头瞬间,带给人们以美的感受。这样的人生,同样具有风采。
开篇引述材料,观点旗帜鲜明,时评文的特征得以凸显。
对其他两人特点分别进行定性概括分析,明确每个都很美,先让步,承认他们的合理性。
但是,我还是认为大李最具风采。在他的身上,体现的是“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对学术的纯粹钻研;是“吾志所向,一往无前”的对创新的极致追求;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对生命价值的充分自信与尊重。在人心浮躁的当下,人们往往为了一纸文凭、一个空名争得头破血流,而像大李这样葆有纯净与积极的人格就显得尤为珍贵。
以“但是”或“然而”转折,即让步关系进行分析说理,突出自己所选人物的价值。
我们的社会,需要“老王”们用精妙的技艺增添精致,需要“小刘”们用精湛的艺术增加精彩。但若没有了“大李”们对学术的潜心研究,我们的国家,亦可能失去创新带来的无限发展动力与潜力。纵观中国当代的科研事业,大师者寥寥,能跻身国际学术顶尖行列的科学家实在少之又少。这里固然有历史的原因,但是浮躁化、商业化的社会趋向,让太多科研人员稍有成就即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看得见的财富,退去了进一步探索的欲望。当代人最缺乏的,是固守象牙塔清净地、潜心钻研的决心,从这个意义上,“大李”的精神更为可贵,更值得被传扬和学习。评其为最具风采者,方能引领一时之风气,更勉励世人笃学上进、立志宏远。
紧接着运用假设分析、探因分析说理,凸显选择大李的理由,围绕精神的稀缺、影响和意义、推广普世价值几方面来讲。
而且在科技发展异常迅速、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创新已成为一个民族振兴的希望,成为一个国家持久发展的动力源。在创新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基础、榜样和方向。创新本就不易;要让创新的思维在科学的土壤中开出花来,更是难上加难。无数的积累,加上万里挑一的灵感才能造就一项科学成果。所以,像大李这样的创新型科学家列为风采人物,可以鼓舞人们把创新的理念融入到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当中,有勇立潮头的浩气,有超越前人的勇气,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如此,或许有一天,“大李”们的不断出现将成为日常,人们将不再受科学水平的束缚,生命也不会轻易因灾难随风而逝。当然,当生命不再随风,到那时,再评世间风采,定然是新选择、新气象……
以小见大,联系现实,拓展提升。
卒章显志。大李精神的时空局限,未来不一定需要。当时空条件发生改变时,我们就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的观点或看法。